風雲初唐 第四十九章唐科舉微調

作者 ︰ 笑笑在唱歌

幾人等李世民離開,匆匆忙忙一起去禮部,商討如何對待明年科舉。路上,李寬問虞世南「現在科舉到底怎麼考的?參加人數多不多?」

雖然禮部管著科舉,但是一言兩語怎麼講的清,虞世南讓李寬到禮部自己查看,大伙到禮部就李世民的要求開始爭論,李寬實在受不了嘰嘰喳喳,沒有主次。直接列出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一現在科舉到底考什麼?怎麼考?通過的舉子生活變化怎樣?有吸引力沒?

二寒門學子參加科舉的人數為什麼不多?

三怎麼解決人數,擴大科舉影響?

……

李寬把十幾個問題一一列出,諸臣有了明確方向,重點研究這些問題,對李寬的管理能力認知,又往上邁了一個台階。要是他們活到現在,都會發現,李寬簡單列出問題的步驟,在團隊研討中,司空見慣。

杜如晦、房玄齡幾人分工合作,沒多久就將大唐現今實施的科舉制度整理出來,李寬讓人把以前錄取的舉子名單也列出來,並在名字後面寫上家譜,這些全弄好,眾人兩項一結合,毛骨悚然,科舉很有問題,對李寬不自覺的起了提防。

唐朝立國伊始,即著手選士制度的重構。高祖武德四年,「敕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禮體為鄉里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復,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上貢。」武德四年敕令及次年貢舉考試的具體實施,標志著唐代科舉的正式確立。

初唐的貢舉科目而言,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設置于武德年間,明書、明法和明算創置于去年。考試科目不多,好事,讓人心驚的是李寬兩份筆錄的對比。

現在取士任官,選納多途。除科舉取士外,有薦舉、門蔭入仕、上書拜官、軍功入仕、應征入仕等。人貢舉及第,僅獲得出身,要入仕為官,尚需通過吏部的「釋謁試」。寒門當官的背後有氏族的影子。

唐代秀才、明經及第分甲、乙、丙、丁四等。秀才和明經及第幾無甲、乙等第。以丙、丁第而論,秀才及第,獲正八品下即為佳品;明經及第,得正九品下亦為上品。而進士及第分甲、乙二等,甲第,從九品上,而唐前期進士甲第者絕少。進士乙第則僅為從九品下。

與門蔭入仕定品相比較,唐代門蔭入仕定品,從一品子的正七品上到七品以下,九品以上及勛官五品以上子的從九品下分列十等。科舉士人的入仕,不論是制度涵定,還是實際c o作,都是在低「品」位上運作。

門蔭入仕較之科舉入仕,在初仕定品的規定上享有明顯的優渥。除門蔭入仕外,直接入仕中的應征得官、舉薦主仕和軍功入仕等,較之科舉入仕而言,步入仕途也更為便捷。眾人看到這,才曉得為什麼科舉參加人數不多,參與的寒門學子還要背靠氏族,不知道李世民明不明白。

李寬見大伙還在翻閱,最重要的幾點還沒點出,有些急了,拿出當講師的行頭,開始講解「諸位,你們看看錄取名單,科舉所選拔的人才多處在社會上層,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考官沒有將科舉考試看得神聖,有意無意地在制定有關章程時留下一些余地,不糊名,不謄錄,甚至不硬x ng規定非依考卷高下決定取舍與名次不可。這不甚嚴密的制度執行起來再打些折扣,于是朝里有人好做官,朝里有人易爭先。

看鄭氏、歸氏、孔氏、趙氏、崔氏等大家族出狀元都是一窩一窩的。中下層讀書人不僅難以爭先,甚至難以錄取。

還有一般只在幾個大區稍微認真地選拔1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參加「省試」(名義上由尚書省主持的全國x ng考試,相當于後來的「會試」),其錄取人選與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貢舉一人確定。知貢舉一般是3年一換的,有時1年一換,各人的學識、品x ng、心態不一,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個統一的標準。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時尚未開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強要狀元、自定狀元的……」

「楚王,打斷下,我們不怎麼清楚這些,陛下交代的事,靠你了。」虞世南率先離開,李寬傻眼,細想壞了,只管說的高興,這些言論不但與氏族對立,還把這些世家得罪了,怎麼好,沒等李寬想好,來的諸臣都起身走了,最後就留下兩人杜如晦、房玄齡。

杜如晦恨不得扒開李寬腦子看看,諸臣看見兩份對比有什麼不清楚,你還喋喋不休,在場的哪個沒送自家後輩進去,你把遮羞布扒開,現在怎麼收場?

玩大了,杜如晦和房玄齡讓李寬稍稍改改現在科舉制度,不要動了所有人利益,最主要是擴大參考人數,提高科舉影響力,別的不要考慮了。李寬虛心接受,杜如晦和房玄齡決定弄個草案出來,立馬帶著李寬到諸臣家中打招呼,今天李寬沖動了。

三人商討後,拿出草案

一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二多人閱卷,殿試則于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提高影響。

不要小看這兩點,第一點相對公平出來了。第二點,也是最主要看點,殿試,天下識得李二的人少之又少,能有幸一睹天子容顏,不要說讓天下學子科舉,就是征戰也樂意,這也是為什麼御駕親征,部下奮勇殺敵取得勝利的原因。

加上李寬還提議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參加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

這下名氣有了,寒門學子不需要依附氏族也能取得社會地位,氏族掌控力小了,李世民的權利大了,兩全其美。

李寬不是不想將後面更新進的科舉制度拿出來,而是拿不出來,和整個大唐官員作對,還沒那個資本,再說百姓也沒那麼開明。

等杜如晦、房玄齡把科舉的變動在早朝上匯報給李世民,老李喜笑顏開,好,好。他一心要將科舉制度發揮更大作用,就是不得其法,現在簡單的兩點就做到了,不愧是謀臣心月復。

諸臣昨r 離開後,心里也癢癢的,事後杜如晦、房玄齡帶著李寬到諸臣府邸拜訪,諸臣就想知道三人怎麼商討的,現在放心了,科舉變動不大,好事。

李世民高興勁下來,下旨讓州縣派送書籍給當地優秀學子,長安書館免費抄寫,讓天下更多的人識字學習,這一來參加科舉人多,總有天氏族壓下去。

氏族不在意老李的旨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為什麼高,錢堆起來的,請夫子要錢,筆墨紙硯要錢,科舉盤纏,幾方面錢一加,讀得起書的平民少,你就是現在免費送書,能看到的人有幾個,等個十幾年,天下還不知怎樣。

下完旨意,李世民也明白作用不大,了無興趣的下朝了,杜如晦擔心諸臣對李寬還有意見,準備今天再陪李寬走一趟,哪曉得一回頭,李寬人不見了,問虞世南,虞世南今天心情不錯,楚王還是上道的,科舉變化不大。

告訴杜如晦,剛剛李寬告假回去,他準假了,杜如晦嘆口氣,只好辦公去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風雲初唐最新章節 | 風雲初唐全文閱讀 | 風雲初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