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再去打斷克萊兒的講述,都在一旁靜靜地傾听著。
洞口外的鳳大師也撥開藤蔓鑽進洞來蹲在了一旁,也不知道他是對克萊兒的故事感興趣還是因為洞外的風景很無趣。
克萊兒的父親姓李,是中國浙江人,母親則是美國加州人。
二十多年前,在紐約做生意的父親偶然邂逅了年輕美麗的大學女生凱瑟琳,他隨即對這個充滿活力的漂亮美國女孩兒展開了一番無可抵擋的愛情攻勢,最終的結局自然是李先生「抱得美人歸」,同時也使得我們面前的claire-lee在母親大學畢業的前一年匆匆降生了。
為了照顧呱呱墜地的克萊兒,同時也是為了讓妻子凱瑟琳完成自己剩下的大學學業,克萊兒的父親決定在紐約定居下來。
克萊兒從小在父母的疼愛中快樂的成長著。
她的父親很想讓克萊兒接觸學習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她對此卻完全沒有一點兒興趣,她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國人。所以,在長大過程中的這些年里,她對四四方方的漢字基本上一個都不認識,勉強會說的那幾句「浙江國語」也只是為了應付父親的苛責才學習的。平時在家的時候,她很少跟父親講話,原因就是父親要求她必須跟自己說國語。只要是一走出家門,她就會把干澀生硬的中國話徹底拋到九霄雲外的爪哇國去。對此,她的父親只好無可奈何地妥協了。
二十年後,成長為大女孩兒的克萊兒也走進了母親曾經就讀過的「紐約市立大學」,攻讀新聞系專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是在這一年爆發了。
走進大學兩年之後的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這個事件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使得一直保持觀望態度並企圖大發戰爭財的「山姆大叔」徹底被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
這時的克萊兒剛剛進入很有名氣的《紐約時報》,開始自己的實習階段生活。
能進入世界聞名的《紐約時報》成為一名新聞見習記者,是使很多同學羨慕眼紅的事情,畢竟不是誰都有進入這家媒體實習的資格。《紐約時報》的門檻非常高,尋常人家的子女總是會望塵莫及。而這件事情的促成,那是因為克萊兒的父親向報社總部一次性捐贈了三台價值不菲的新款轎車。
克萊兒的家境很是殷實,父親多年做生意所積累的財富很是可觀,為了給女兒謀求一個錦繡前程捐贈幾台汽車對他來說算不得什麼,「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潛規則是世界通用標準。
但是,父親給他鋪就的道路並不是像想象中那麼順暢,導致這不順暢的原因便是克萊兒一直以來苦惱的種族和膚色。
美國是一個種族歧視相當嚴重的國家,任何有色人種在美利堅大地上活動時總是會舉步維艱。
克萊兒在中學時就曾經遇到過同桌堅決要求老師為她調換座位的尷尬事情,而在大學宿舍里也曾經受到過舍友的歧視與不屑。這一切,就是因為她的外貌是亞洲黃種人的樣子。
進入報社之後,她所擔心的事情還是照常發生了。
新聞部的同事們都不願跟她搭檔出去采訪,他們通常用各種相對善意的方式躲避與克萊兒一起工作,對此克萊爾完全能夠感覺到團隊對她的暗中排斥。于是,她被安排到軍事新聞部參與戰事新聞的采訪工作。
見習記者,按理說是沒有單獨進行采訪工作權利的,她必須要在正式記者的帶領下配合采訪工作,說白了就是個副手。但是,克萊兒這次卻被安排獨自一人登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
單獨進行這次采訪,並不是出于「單位領導」對克萊兒的信任和高看,而是這次采訪任務非常危險,正式記者誰都不願意參加,黃皮膚黑頭發的克萊兒便一不留神被推舉成為了采訪「飛虎隊」的「最佳人選」。在《紐約時報》,見習記者是沒有「記者證」的,克萊兒的「見習記者證」是它創刊後史無前例的第一本。
因為,這次必須要乘坐「飛虎隊」的軍機飛越傳說中九死一生的「駝峰航線」。
對于「飛虎隊」的英勇戰績和「駝峰航線」的高危險級別,克萊兒是早有耳聞,她並沒有因此退縮,好勝的克萊兒決心要用這次單獨采訪行動打響自己的「第一炮」,以此來贏得自己在《紐約時報》的一方立足之地。
接到通知之後,她並沒有告訴家里自己的去向,只是收拾了一下行裝便向軍方報到了。
「飛虎隊」的創始人是美軍飛行教官克萊爾?李?陳納德。
應國民黨政府邀請,1937年7月初,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空軍擔任顧問。正當考察工作臨近結束之時,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接受了宋美齡的建議,在昆明市郊組建航校,以美軍標準訓練中國空軍,同時他還積極協助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後來迫于日本外交壓力,陳納德的活動逐漸轉為非公開。1941年,陳納德接受國民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國招募飛行員。他在羅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志願者身份參戰。1941年7月中旬,陳納德回到中國時,已有68架飛機、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後勤人員先期到達了中國。
這支空軍隊伍平時除了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及對日軍作戰之外,還必須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運送到中國。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經緬甸到中國昆明和重慶,這條航線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竟達7000米。
運輸機在飛越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的飛行高度,只能在群山峽谷中穿越飛行。整條飛行路線高低起伏有如駱駝的脊背,「駝峰航線」由此得名。
飛機在執行飛行任務時常有強烈的氣流變化,遇到意外發生時,通常難以找到可以應付迫降的平地,而機組飛行員即使跳傘,也會落入荒無人煙的雪山叢林難以生還。另外,日軍飛機的空中攔截也給航空運輸隊造成巨大威脅。
飛行過程中,由于氣流影響,機器儀表時常會發生故障,導致飛機偏離預定飛行航線。因為惡劣的飛行環境,飛機墜機事件是經常發生的狀況,伴隨墜機事件,機毀人亡的情況逐步上升。在飛機上,伴隨飛機駕駛員左右的,除開副駕駛等人外,還有就是「死神」了。
飛行也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們最強烈的夢想,但是穿越駝峰航線,差不多就是將夢想構築在死亡上。因為每次一航行,也許都會是這些飛行員們的最後一次飛行,每損失一架飛機,就必須重新補充一架飛機。每架飛機都有相對應的編號,而在事故頻發的階段,通常每天都會看到新編號的飛機。
「駝峰航線」途徑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佔領區。加之這一地區氣候十分惡劣,強氣流、低氣壓和冰雹、霜凍,使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後來有飛行員回憶說︰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給這條撒著戰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
因此,「駝峰航線」又被稱之為「死亡航線」。
這種運輸方式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運輸一次資源和運輸過程途中所消耗的資源形成嚴重的比例反差,而且一旦出現飛機事故則損失更是加劇。為了重新打通滇緬公路開闢地面運輸通道,航空隊還擔任運輸作戰人員的任務,將中國的作戰部隊經過空中運輸送至當時的印度進行軍事訓練,再聯合當時國內作戰部隊,同時出擊反攻日軍恢復失地,打通滇緬公路。
在這條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來共向中國戰場運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而航空隊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以及諸多失蹤機組人員。如果加上中國航空公司所損失的飛機和飛行員,這個數字將會更加巨大。雖然犧牲巨大,但是航線的開通意義重大,是繼滇緬公路暫時性的斷絕之後的又一重要運輸線,成為當時維持抗戰的空中生命線,是飛行運輸歷史上的一大奇跡。
克萊兒此次所要采訪的機組,便是即將把一批軍用物資運送到中國的西南戰場上。飛機上除了見習記者克萊兒之外,還有正副駕駛、領航員、通信員、空中機械師和射擊員6人,都是一水兒的帥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