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伶俐不如痴 娘娘廟

作者 ︰ 松窗棋罷

()髻山丫髻山風景區位于北京市平谷區劉店鄉(距北京91公里),因山顛兩塊巨石狀若古代女孩頭上的丫髻,因此得名丫髻山。四方百姓又稱丫髻山為「東大山」。距東直門70公里,距金海湖45公里。丫髻山海拔363米,丫髻山上的碧霞元君祠為京東著名道觀,始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明、清三朝;丫髻山磕頭溝原有雲岩寺,分上下兩寺,始建于遼代,後經多次重修。上寺建築懸崖峭壁上,其規模之大,工程之險,古來罕見。

丫髻山座西北朝東南,滿山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山下錯河如玉帶環繞,山前有四十八盤台階直通山頂。山後為懸崖絕壁,挺拔險峻。自唐貞觀年起,直至民國初年,歷代王朝都曾在這里大興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築群十八余處。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適逢皇帝六十大壽,為了祝壽,臣民捐資,重建東頂玉皇閣,內奉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賜題匾額「敷錫廣生」。在西頂上建有碧霞元君祠,當地人稱娘娘廟。

北京地區舊時有一民謠︰「西有妙峰山,東有丫髻山。」兩山之上都建有碧霞元君祠,但是,京東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的歷史比「廟無碑碣,其原無可考。然自雍乾以來即有之」的妙峰山碧霞元君祠要早得多。只是清朝後期,外敵入侵,國家多事,皇帝遠行到丫髻山多有不便,在慈禧太後的旨意下,北京遠郊的碧霞元君廟會才轉以妙峰山金頂為最盛。

自唐初便有道士在此結廬修煉。唐貞觀六年(632年),建殿堂于西頂。元代改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間,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媼,人稱王二女乃女乃的來此募化修廟,建成鐵瓦殿,明世宗朱厚熜敕賜「護國天仙宮」門額。據《昌平山水記》載︰「天啟七年(1627年),巡按御史倪文煥請建太監魏忠賢生祠于此,賜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賢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張榕游丫髻山,並撰寫《丫髻山天仙祠碑記》,記中寫道︰「丫髻固北方之名山也。而其所祀之神,則天仙焉。夫天仙蓋後妃也,其祀之者何報之也?後妃之德洽于宮闈,達于閭閆,後人思其德而祀之也。其建祠于山者何以?丫髻居恆山之次,而峰秀林蔥,非山無以為妃之妥,非妃無以山之赫奕也。」丫髻山住持李居祥(丫髻山道教屬正一派分支周祖靈寶派,李居祥為天師府大真人第13代傳人),在朝臣的資助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元君祠,康熙賜「敷錫廣生」匾額。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帝康熙初游丫髻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居祥為祝康熙60大壽,于丫髻東頂建起玉皇閣。王公大臣及旗民等,請在京道官48人到丫髻山建萬壽道場。三月初一日建成,康熙命皇十子敦郡王、皇十二子固山貝子及御前太監魏珠前來降香。是夜滿山燈火,賽若繁星。十八日萬壽節,至山進香者2、3萬人。康熙題匾額「清虛真宰」賜玉皇閣,並為玉皇閣撰寫24字對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成丫髻山行宮,康熙題正殿懸額為「岩蒼樹古」;題西室聯為「天地為廬,游心外以物;詩書敦好,尚論古之人」;題卷房額為「韻松軒」,聯為「端居向標藪,勝賞在煙雲」;題佛室聯為「琉璃光淨遍空界,薝卜花開霏妙香」;題後室聯為「嵐影交窗翠,松蔭入座明」;題亭額為「山意足」。皇三子成親王胤祉作《丫髻山行宮碑文》。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作《玉皇閣碑文》,並御筆親書。碑文如下︰「距京師百里有山曰丫髻,隸屬懷柔縣。兩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歲孟夏,四方之民會此祈禱者,不可勝計。古稱積高之區,神明所舍,況茲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岡巒回合,蜿蜒磅礡,而鐘秀于是,則其神氣之感,數有靈應,理固然也。康熙五十二年,值朕六旬誕期,諸臣民就茲山瞻禮,為朕祝禧,因共建玉皇閣,以祈延壽。經始于癸巳三月十八日,落成于甲午三月十八日,而請記其事。朕御極五十余年,夙夜孜孜,惟體上帝仁愛斯民之心,以撫綏天下。幸四海清晏,年谷順成,朕與天下臣民得同享太平之福者,皆上帝之眷佑也。朕之祗承于上帝者,唯在天下臣民之永安;而天下臣民之祝願上帝者,唯在朕躬之永年。然則茲閣之建,即上帝之陟降監觀,于是乎在矣。爰立貞 ,載其始末,以傳永久雲。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十八日」文中稱丫髻山為「近畿福地」,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游丫髻山。清帝乾隆也曾兩游丫髻山,一次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次為乾隆十八年(1753年),每次游山皆吟詩述懷。他在詩中寫道︰「水如銀匼匝,山是紫芙蕖;柳態籠煙際,桃姿過雨余;暫來欣攬結,欲去更躊躇……」這位風流天子,面對丫髻勝景,不忍離去。民間還有傳說,乾隆為還小時出家之願,登基之日,曾派替身來此出家,並按丫髻山道教宗派譜系取道名為「乾一丙」。嗣後丫髻山道長穿的「海水江牙」道袍,就是當年皇帝替身道長所穿道袍的式樣。雍正元年後,每年由內務府到丫髻山進香成為定制,但時間由三月一日改為四月十八日。清宣宗道光在為太子時便曾奉父皇之命進香十余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翌年,與皇太後同游丫髻山。在《重修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碑文》中,道光將所謂「年豐人和」歸于丫髻山碧霞元君神佑,並按八卦之術,推斷道︰「神出自震方,而茲山又適當都城之艮位,震以生之艮,以成而儲祥毓秀,信非偶然。」將丫髻山吹得神乎其神。丫髻山幾乎成了清朝皇室的家廟。在皇室及其它達官貴人的捐助下,丫髻山不斷擴建,山上山下遍布廟宇,遠處望去,蒼郁山中金碧輝煌,兩座峰巒直插雲霄,給人以神秘之感,成為影響遠及津、魯、晉、豫,甚至遼、蒙的近畿福地。

丫髻山東西兩頂上的建築極為宏偉,而且富麗堂皇,雕梁畫棟,極為精致。在西頂有一座別具風格的鐵瓦殿,內奉王三女乃女乃肖像。在東西兩頂之間,建有三座大殿,稱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鐘樓一座,高約三丈,上懸巨鐘,左側有一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此外,山腰還有亭堂殿閣多處,如萬壽亭、巡山廟、三官殿、菩薩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宮和大戲樓。登山沿途,凡廟皆有石碑,特別那幾座御碑,石質細膩,字跡清秀剛勁,是當時石刻匠人高超的藝術杰作。

自元代起,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帶人們瞻拜祈禱的聖地。上至皇帝後妃,宗室王爺,達官貴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東大山廟會的習俗。而廟會期間更是人如潮涌。山上有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每歲孟夏,四方人士會于此者,或輦紙帛,或升香燭,拜叩登山,名為勝會,駢肩疊跡,不可勝計」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1946年。

相傳唐朝即有道士在丫髻山上結廬修煉,明朝曾敕賜「護國天仙宮」匾額;碧霞元君祠、玉皇閣等十多座原廟宇在1949年前夕被毀,後經當地信眾又重新在山頂建了元君殿和山門,恢復了山下的紫霄宮。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舉辦「丫髻山廟會」和9月12-10月2日舉辦「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節」。

丫髻山東大山廟會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之一。一九九四年,丫髻山廟會被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道教大辭典》。

丫髻山為華北地區道教聖地、裊裊香火、晨鐘暮鼓,使人倍感千年古觀之韻味。丫髻山廟會已延續400多年,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之一。丫髻山始建于唐,鼎盛于元、明、清三朝,清朝皇帝多次駕幸丫髻山,御封為「金頂」、「畿東泰岱」、「近畿福地」、「靈應宮」。丫髻山風景區每年舉辦「大山」廟會(農歷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和金秋金果碧霞蟠桃采摘節「(公歷九月十二至十月二日)兩次大型活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始知伶俐不如痴最新章節 | 始知伶俐不如痴全文閱讀 | 始知伶俐不如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