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夕跟道凡一同護送延壽的舍利子回到永明寺之後,便只身一人經水路去了金陵.師傅身前並為曾提及過留下什麼東西給自己,道凡不免有些好奇,便急忙趕到棲霞寺。
還未見到那位澄明大師,在棲霞寺門口,道夕就遇到了一個老熟人,李神諭的佷兒,李仲宣。
多年未見,李仲宣早已長成翩翩少年,若不是他唇邊那顆耀眼的黑痣,道夕差點沒認出來。
道夕只是遠遠地看了他一眼,沒打算上去敘話。兩人本是萍水相逢,只是當年在永明寺佛祖面前有過偷吃葷腥的交情,算不上熟絡。
李仲宣眼楮尖,被道夕隨意一看,便發現了他。五年一晃,道夕長相上變化很大,一時間,李仲宣沒認出他來,只是覺得眼熟。
他平日里喜歡結交好友,能自己感覺眼熟的人,一定是有些交情。好奇之下,李仲宣三步並兩步追上道夕,問道︰「這位大師,我們是否相熟?」
「阿彌陀佛!」道夕轉過身來,雙手合十,「小僧非金陵人士,此番剛到棲霞寺,卻不認得施主。」
「是嗎?」李仲宣又狐疑地看了道夕兩眼,「敢問大師法號?」
「小僧妙善。」
「妙善?」李仲宣搖了搖頭,臉上寫滿不信,道︰「妙善乃觀音大士出家時法號,大師莫要誑我。」
道夕不想自己隨便杜撰個法號,還跟觀音重了名,但他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道︰「誰規定妙善這個法號只能觀音菩薩一個人用了,天下叫張三李四的多了去了,難道你遇見一個叫張三的,再遇到另一個,就說人家用的是假名?這不是強詞奪理麼。」
「哈哈!」李仲宣被道夕一番搶白,卻突然笑了起來,「我知道你,你是道夕,你這說話的語氣,全天下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道夕急忙閉上嘴巴,想不到出賣自己的最好還是這張管不住的嘴,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果然是至理名言。他不再分辨,轉身便疾步朝前走去。
「道夕,道夕,你別急著走。」李仲宣趕忙追了上去,邊追邊說道︰「你知不知道,自我小姑姑從永明寺回來之後,便一直對你念念不忘。」
道夕一听李仲宣提及李神諭,瞬間愣住了。再見李神諭之時,她對自己不冷不熱,話都不多說一句,可現在李仲宣卻說她對自己念念不忘,這里面究竟是何原因?
「你這話是何意思?」道夕停下腳步,轉過身來目光灼灼地看著李仲宣。
李仲宣出身皇室,嬌生慣養,雖然只是疾跑幾十步,也喘息不已。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小姑姑對道夕的心意,只是在棲霞寺遇到個道夕,想到當年西湖邊上他吟唱的那首詩,他不禁打起了道夕的主意,故而才信口說了李神諭對他念念不忘。
「你承認你是道夕了吧,哈哈。」
「別跟我東拉西扯,直接說你剛才的話是什麼意思?」
李仲宣沒有著急解釋,而是以游歷了半天身子乏累為由,引著道夕進了棲霞寺。身為皇室貴冑,李仲宣經常來棲霞寺,自由專門接待他的禪房。
兩人走進禪房時,正有一中年文士坐在屋內,獨自品飲香茗。那文士見李仲宣走了進來,滿起身恭謹地說道︰「王爺,這位是?」
「林將軍,這位是我的一位至交故友,道夕大師。」李仲宣熱情地拉著道夕的手,介紹一番,轉而又指著那位林將軍像道夕說道︰「這位是林仁肇林將軍。」
林仁肇?道夕想不到在這里居然遇上這位南唐最後的忠臣不免四下仔細打量了他一番。林仁肇體格健壯,孔武有力,但身上卻又透露出一股儒雅之氣。道夕看著他的感覺,不禁想起了三國東吳名將周瑜。
儒將,便是道夕初見林仁肇的第一感覺。
道夕在打量林仁肇的時候,林仁肇未嘗沒有在看他。
彼時,宋軍已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後主李煜深感不安,急忙派人入宋覲見趙匡胤,表示願意取消過好,自貶江南國主,向大宋稱臣。趙匡胤從大局考慮還未到滅南唐的時機,便暫時答應了這一要求。
而林仁肇審時度勢,覺得此時正是收復失地的絕佳一會,于是向李煜獻策︰「江北宋軍,在滅南荊、後蜀等國之後,兵馬勞頓,糧草不多,我願意帶兵從此地伺機擊宋,收復失地,扭轉局面。此舉如能得勝,繼續推進;一旦失手,您可治臣謀反之罪,殺掉我全家,向趙匡胤謝罪,以確保您的地位。」
林仁肇如此忠烈之舉,是多麼難能可貴,但李煜卻膽小怕事,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和建議。一腔熱血沒處揮灑,滿身才華無處施展,林仁肇失意之急,便賦閑家中,極少過問國事。這日李煜次子岐懷獻王李仲宣相邀前往棲霞寺,林仁肇不好相拒,便伴隨而來。
林仁肇深知,李仲宣這個人,平日里雖如其父一般酷愛詩詞,但實際上骨子里有一股傲氣,最看不上那些整日吟詩作對的酸腐文人。他之所以跟文人為友,長談詩詞,只是為了迎合他那文人父皇的脾性而已。
如今見李仲宣露出一副極是推崇道夕的樣子,林仁肇心里也甚是好奇這位道夕大師有和奇特之處來。
兩人相視一眼,皆笑出聲來。道夕是真心敬佩這位南唐最後的忠臣,而林仁肇卻是從這個少年和尚目光中發現了年輕人難得的真誠。
道夕這個人平時大大咧咧的,看起來沒啥志氣,也沒氣場,但當遇到敬佩之人的時候,卻極是真誠。
「久聞林將軍當年率敢死之士死人逆風舉火焚橋,力阻周軍之大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道夕的語氣極是真誠,卻並非客套之言。
當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南下淮南,企圖消滅南唐,正陽橋前一役,林仁肇以一己之力,阻退周軍。當時焚橋,後周駙馬,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見他力拔亂箭,曾吃驚稱︰「彼中有人,不可輕敵。」于是急令三軍,退兵而去。
多少年過去了,自李煜登基,南唐偏安一隅,兵備松弛,久無戰事,林仁肇當年勇武早已鮮為人知,想不到今日卻從一個年輕和尚口中道出,他難免唏噓感概。
正陽橋一役,至今已過去二十余載,而眼前的小子看起來也不過二十,卻能知道自己的當年事跡,林仁肇不禁對道夕充滿了好感,「大師謬贊了,林某只是盡一個臣子應盡的本分而已。如今國事,卻已無用武之地了。」
話語間,少了分銳氣,多了幾分失意。
「將軍不必如此,家國社稷,豈是幾個書生能保全得了。軍人以保家衛國為天職,當今天下紛亂不休,定有將軍一籌胸中所懷之時。」道夕的話其實更多的是出于寬慰,南唐亡國,根本就沒打什麼仗,膽小怕事的李煜便投降了。
「好一句,軍人以保家衛國為天職!大師寥寥數語,卻讓林某茅塞頓開,今日得遇大師,實乃林某之幸。」道夕的話讓林仁肇眼前一亮。他何嘗不知對方之是寬慰之言,但道夕無意中的一句「軍人以保家衛國為天職」點醒了林仁肇。
他是個軍人,無論皇帝如何不待見,他都要履行作為一名軍人的責任,而軍人的責任,便是當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他瞬間豁然開朗,如撥開雲霧見青天般,一掃之前郁郁不得志之感。
「將軍言重了,小僧只是說出心中所想,將軍德才兼備,非小僧所能比也。」
道夕見自己無意之言,卻為掃去了一位名將忠臣心中深藏的陰霾,不禁也替林仁肇高興起來。而最開懷的應該是一直默默旁觀的李仲宣,他有意接近林仁肇,但苦于對方一直不冷不熱的態度。而如今道夕一出現,兩人便相談甚歡,這是他很樂意見到的。
雖說自己與道夕沒有很深的交情,但他通過山門前與道夕一番言語,知曉道夕有可能對自己的小姑姑有意。如此,只要搞好跟小姑姑的關系,道夕還不是站在自己這一邊麼。
那麼求他幾首詩詞取悅了父皇,然後讓他與林仁肇接近林仁肇取得支持,想到這里,李仲宣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心情不是一般的爽。
三人圍坐一起,期間,林仁肇一直在敘說自己行軍打仗時的經歷,道夕對此大感興趣。大凡年輕兒郎,總是一腔熱血,向往軍伍中那種為家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以及兄弟袍澤之間單純的情義。
道夕雖然生性淡泊,不喜打打殺殺,但林仁肇話語間那種男兒血性引起了他的共鳴。特別是再說起當年正陽橋一役的詳細情形時,道夕對林仁肇的那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深深震撼。
待林仁肇說完,道夕忍不住吟起一首詞來,抒發胸中之意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楊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稼軒翁的詞一出,林李兩人皆是一亮。林仁肇是感動。辛棄疾的詞,說的是自己奮斗四十三念欲收復失地感慨,而听在林仁肇耳中,卻恍若詞中所抒發的是自己的感想,便以為道夕是以詞來激勵自己。
而李仲宣听完卻更加堅定把道夕引薦到自己父皇面前,只是這等激進豪放的詩詞還是要勸他少做為妙,不僅是與當今詞壇婉約風大相徑庭,更嚴重的是,李煜是一個安樂皇帝,素來不喜別人枉議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