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城在此時的華夏大地上對于化外名族的觀點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對于當前時代的人來說是具有很大沖擊性的。以整個當前時代來說,或者以整個中華文明發展到現在來看,中國人從來沒有考慮過關于化外文明的事宜!
因為在他們看來千百年整個世界的文明進程幾乎就是圍繞著一個中原在旋轉的。其他地方要是有什麼學術之說在中原人來看來就是螞蚱比秋雁一樣的可笑,但是現在皇帝卻說了在中原之外崛起了新的文明,新的文化這就不得不讓這些從來都沒有將眼界移開中原大地的人覺得不可思議了!
有御史上言道︰「陛下,這…這等事宜臣等以前從未听過,這海外真有這等文明?」
李建城對這人笑了笑,他說道︰「是不是真的有這就要各位愛卿去尋找虛實了,夷人並不難找吧?朕相信在京城各位就能找到,不妨去了解一下去問一問!其實這事情並不需要問就能想明白的。各位想想看,建造一艘可以遠渡重洋的大船需要多大的工藝手段就能明白。就以我華夏人來說,古時候是沒有大船下海的,因為百姓們沒有那個需求,陸地就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生存,但是後來就有了大船,在有了像我大明一樣的大寶船這樣足以遠渡西洋的大型船只。
船只的建造這也相當于是一個模索和探究的文化過程,它的發展是國家生存道路的開闢,這道理很簡單,陸地滿足不了百姓生存了于是百姓們去打魚了。人越來越多打的魚也就越來越多,船也就要更大更好的了,于是就像我華夏大地一樣船越造越大,以至于能夠遠渡重洋的船只出現!朕說的這話你們能夠理解是什麼意思嗎?」
李建城的話一說完群臣都面面相視開始互相討論,李建城指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李建城眯著眼楮看著這些個國家領導人,看來要一下子讓這些人明白工業文化和國力直接掛鉤的道理是沒那麼簡單的,但是沒有關系,今天已經將這個概念先說了出來,讓他們有了一個認知也是不錯的,就在李建城準備稍微解釋一下這個概念的時候,楊凌忽然站了出來。
楊凌突然就從大臣們之間站了出來,猛的就跪在了大殿前方,他滿臉興奮的歡呼道︰「陛下真乃當世雄主,觀一貌而窺全豹!陛下之慧眼真乃當世無雙,實乃我大明之福,乃天下之福啊。陛下高瞻遠矚,臣…臣…臣實在是興奮難當,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凌行動之乖張語言之夸張直叫人瞠目結舌,就是李建城也被下了一跳,他完全沒有鬧清楚這楊凌到底是什麼意思,突然跳出來把自己夸了一頓,委實讓李建城的老臉一紅啊。就是拍馬屁你也太明目張膽了吧,可以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在拍嘛,那時候朕肯定好好獎賞獎賞你,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即使你說的那麼的耿直毫不夸張,但是朕也還是要保持謙虛的嘛,不能好好賞你啊!實在對不起啦,哇哈哈哈…
此時群臣的心里活動和李建城是相反的,這楊凌一直在他們心中是個剛正不阿的人,忠直、果敢頗有才學。沒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啊,這丫的拍起馬屁來簡直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抖量啊,直叫那些媚臣奸臣們汗顏啊。
但是楊凌卻不管這些他大聲興奮道︰「陛下剛才所說之意微臣全部明白了。陛下剛才所說百姓適以生存需求才下海捕魚,待需求越來越大捕魚也就越來越多,造船也就越來越大,適以才造出了足以遠渡重陽的大船。陛下的意思可是在說海外諸國存在已久,發展之下現以人口巨大,不遜色于我華夏,以至于他們造出足以遠渡重洋的大船來滿足生存需求,甚至于將他們的文化和教義都傳播了出去。
陛下那漁民打魚以至于船只越造越大的說法實乃警世之言啊,若非需求巨大也就不需要那麼大的船只了,現在他們也如同我大明一樣擁有可以遠渡重洋的海船,這也正說明他們必定也擁有這和中原大地一樣多的人口,陛下方才所說的紅薯等新形高產作物也是至海外流傳而來微臣也知道,海外有此高產作物可見他們的糧食產量充足,但是他們還是需要遠渡重洋,可見對方認口確實眾多,若是有如此多的人口微臣也可以想象他們發展出了不同于我華夏的獨特文化!」
楊凌解釋出了李建城的話驚翻了在場的所有大臣,不明白的人這時候也都明白過來了李建城所說的造船理論。實屬于如此啊,若非是有需求,若非是人很多,若非是陸地滿足得了生存,誰願意下海去捕魚啊,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這些大臣們還是明白的!此時群臣們也開始意識道這小皇帝輕言細語說出來的那麼一段話居然有這麼大的道理啊。體會更深的人也有些朦朧的意識到了工業預示著國力的道理出來了,越是細細品味皇帝所說之話就越是有收獲,一干內閣大臣包括方從哲在內也都開始正視起坐在龍椅上的李建城起來了。
李建城驚疑不已啊,他沒想到居然有人能明白自己的意思,這楊凌果然是一個可造之才啊,超時代的眼光啊,李建城非常滿意,他也非常的滿足,有這樣的人在他要搞工業文明的信心也就更大了,有句話說的好啊,任何時代都有些超長之人啊,李建城的工業文明之心那是百廢待興啊,這種具備超時代眼光的人正是李建城所需要的人才啊。此時的李建城非常的贊賞楊凌這個人。
李建城笑著喚楊凌起來,他道︰「楊愛卿真是國家棟梁啊,一下子就能看出朕的意思,不錯朕所說之意與楊愛卿一樣,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背後做後盾,他們是造不出來足以遠渡重陽的船只。這個國家可能離我們太遠對我大明造不成威脅,但是諸位以我中原學術界來說,對于另一個規模與我中原相識的文化群體,是不是應該予以了解予以重視呢?呵呵,那這就是學術界的問題了,朕就暫時不與討論了,還是說說那個增加新型農作物的事情,這件事情就交給內閣去廷議了,下次早朝就說說有哪些農作物可以拿出來推廣的。」李建城對此事宣樣西方文化點到為止,不在多言。
內閣首輔方從哲稍微有些遲疑就站出來回應道︰「是微臣遵旨!」
李建城點頭,他接著又道︰「另外就是依照朕剛才所說增加新作物以及推廣新作物的議題,主要是推廣,各部和內閣下去之後整和人手都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寫一個計劃書作為實施方案,上書到朕這里來。這是國家級議題每個人都得提提意見,凡是在京當官的,記住朕說的是每個人都要說說看法!你們下去之後都要找自己手下的人開開會,開會懂不懂什麼意思,就是召集起所有人一起商量聊天,商量一個話題,听听他們的說法,選出最好的意見知道嗎?開會是一定要的,從下到上都要開會,就是衙門的衙役和縣太爺也得給朕一起開會,就是例行工事你們也得給朕裝裝樣子,否則朕絕對會制裁你們的,明白嗎?!朕會派人監督的,等統籌了這些意見之後,內閣和各部也要一起開會最後做出一份全部人都贊嘆的計劃書出來,這次采取投票制,每人一票,不同意見少數服從多數,不允許出現一言堂。最後沒有新的議題之後計劃書就正是成立了!一個月之內,朕要看到完整的計劃書,都明白朕的意思了嗎?」
群臣都面面相視,皇帝提出的開會他們都明白,不就是平時的策儀嘛,只是這次規模大了一些!但是皇帝後來提出一個投票制度卻讓他們不解了,還少數服從多數,這意味這什麼?意味著這次會議不在是官職高說了算沒個人都有權去參議了!這對于那些小管來說是很好的消息,對于那些重臣們來說就又是一回事了,但是他們到也不是擔心自身權利被削減了,只是對于皇帝提出的這個會議新制度保持了一份不理解和慎重,這可能是皇帝做事的新風格了,特別是那些有著各自黨派的人更加覺得這種風格的不同尋常,也許是一次機遇。
皇帝的話沒有人反駁,他們都表示了明白,雖然皇帝讓所以人都開會有些夸張,但是卻也表現出了皇帝對這件事情的重視,沒有人會在這個問題上多說什麼,古代就是這樣皇帝叫大伙干什麼,那大伙就干吧!群臣們再次參拜李建臣,再次高呼萬歲,高呼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