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第四十四章 真佛法身,映物現形

作者 ︰ 李宗吾

()佛說︰「真佛法身,映物現形。特麼對于151看書網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宛然磁電感應現象。又說︰「本性圓融,用遍法界。」又說︰「非有非無。」宛然磁電中和現象。又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簡直是物理學家所說「能量不滅」。因此之故,我們用力學公例去考察人性,想來不會錯。

孟子講性善,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我講厚黑學,說︰「小兒見母親口中有糕餅,就取來放在自己口中。小兒在母親懷中食乳食糕餅,見哥哥走近來,就用手推他打他。」這兩種說法,豈不是極端相反嗎?究竟人性的真相是怎樣?我們下細觀察,即知小兒一切動作,都是以我為本位,各種現象,都是從比較上生出來的。將母親與己身比較,小兒更愛己身,故將母親口中糕餅取出,放入自己口中。母親是懷抱我、乳哺我的人,拿母親與哥哥比較,母親與我更接近,故更愛母親。大點的時候,與哥哥朝夕一處玩耍,有時遇著鄰人,覺得哥哥與我更接近,自然更愛哥哥。由此推之,走到異鄉,就愛鄰人;走到外省,就愛本省人;走到外國,就愛本國人。其間有一定之規律,其規律是︰「距我越近,愛情越篤,愛情與距離成反比例。」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是相像的。我們把它繪出來,如甲圖所示,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親,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鄰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國人,第七圈是外國人。這個圖是人心的現象,我們詳加玩索,就覺得這種現象很像講堂上試驗的磁場一般。距磁石越近的地方,鐵屑越多,可見人的情感與磁力相像。我們從甲圖研究,即知我說的小兒搶母親口中糕餅,和孟子所說孩提愛親,原是一貫的事,俱是以我字為出發點,性善說與厚黑學就可貫通為一。

上面所繪甲圖,是否真確,我們可再設法證明︰假如暮春三月的時候,我們約著二三友人出去游玩,走至山明水秀的地方,心中覺得非常愉快,走至山水粗惡的地方,心中就戚然不樂,這是甚麼緣故呢?因為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與我本是一體,所以物類好,心中就愉快,物類不好,心中就不愉快。我們又走至一個地方,見地上許多碎石,碎石之上,落花飄零,我們心中很替落花悲戚,對于碎石不甚動念,這是甚麼緣故?因為石是無生之物,花與我同是有生之物,所以對于落花更覺關情。假如落花之上臥一將斃之犬,哀鳴婉轉,那種聲音,入耳驚心,驟聞之下,就會把悲感落花之心移向犬方而去了。這是甚麼緣故?因為花是植物,犬與我同是動物,自然會起同情心。我們游畢歸來,途中見一只犬攔住一個行人,狂跳狂吠,那人持杖亂擊,人犬相爭,難解難分,我們看見,總是幫人的忙,不會幫犬的忙。因為犬是獸類,那人與我同是人類,對乎人的感情,當然不同。假如我們回來,一進門就有人來對我說︰某個友人,因為某事,與人發生絕大沖突,勝負未分,我就很替這個友人關心,希望他得勝。雖然同是人類,因為有交情的關系,不知不覺就偏重在我的友人方面去了。我把朋友邀入室中,促膝談心,正在爾我忘情的時候,陡然房子倒下來,我們心中發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防衛自己,第二個念頭,才顧及友人。我們把各種事實、各種念頭匯合攏來,搜求它的規律,即知每起一念,都是以我字為中心點,我們步步追尋,層層剝剔,逼到盡頭處,那個我字,即**果地現出來了。我們可得一個結論︰凡有兩個物體,同時出現于我的面前,我無須計較,無須安排,心中自然會有親疏遠近之分。其規律是︰「距我越遠,愛情越減,愛情與距離成反比例。」終不外牛頓萬有引力的定律。我們把它繪出圖來,如乙圖︰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犬,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它的現象仍與磁場一般。我們繪這乙圖,是舍去了甲圖的境界,憑空另設一個境界,乃繪出之圖與中圖無異,可知甲圖是合理的,乙圖也是合理的。這兩個圖,都是代表人心的現象,既是與磁場相像,與地心引力相像,即可說心理變化不外力學公例。

孟子講性善,有兩個證據,第一個證據是︰「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前已繪圖證明,是發源于為我之心,根本上與厚黑學相通。他第二個證據是︰「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我們細細推求,仍是發源于為我之心,仍與厚黑學相通。茲說明如下︰

怵惕是驚懼的意思,是自己畏死的表現。假如我們共坐談心的時候,陡見前面有一人提一把白亮亮的刀追殺一人,我們一齊吃驚,各人心中都要跳幾下。這個現象,即是怵惕。這是因為各人都有畏死的天性,看見刀仿佛是殺我一般,所以心中會跳,所以會怵惕。我略一審視,曉得不是殺我,是殺別人,登時就會把畏死的念頭放大,化我身為被追的人,對乎他起一種同情心,就想救護他。這就是惻隱。先有怵惕,後有惻隱,是天然的順序,不是人力安排的。由此可知︰惻隱是從怵惕生出來的,莫得怵惕,就不會惻隱,可以說惻隱二字,仍發源于我字。

見孺子將入井的時候,共有三物,一曰我,二曰孺子,三曰井。我們把他繪為圖︰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孺子,第三圈是井。我與孺子同是人類,井是無生之物,孺子對于井生出死生存亡的關系,我當然對孺子表同情,不能對井表同情。有了第一圈的我,才有第二圈的孺子。因為我怕死,才覺得孺子將入井是不幸的事;假如我不怕死,就叫我自己入井,我也認為不要緊的事,不起怵惕心。看見孺子將入井,也認為不要緊的事,斷不會有惻隱心。莫得我,即莫得孺子,莫行怵惕,即莫得惻隱,道理本是極明白的。孺子是我身的放大形,惻隱是怵惕的放大形,孟子看見怵惕心能放大而為惻隱心,就叫人把惻隱心再放大起來,擴充到四海。道理本是對的,只因少說一句︰「惻隱是怵惕擴充出來的。」就生出宋儒的誤會。宋儒言性,從「惻隱」二字講起,舍去「怵惕」二字不講,成了有惻隱無怵惕,知有第二圈之孺子,不知有第一圈之我。宋儒學說,許多迂曲難通,其病根就在這一點。

我們把甲乙兩圖詳加玩味,就可解決孟荀兩家的爭執。甲圖是層層放大,由我而親,而兄,而鄰人,而本省人,而本國人,而外國人,其路線是由內向外,越放越大。孟子看見人心有此現象,就想利用它,創為性善說。所以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舉斯心,加諸彼……推恩足以保四海。」力勸人把圈子放大點。孟子喜言詩,詩是宣暢人的性情,含有利導的意思。乙圖是層層縮小,由石而花,而犬,而人,而友,而我,其路線是由外向內,越縮越小。荀子看見人心有此現象,就想制止它,創為性惡說。所以他說︰「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祿盈而忠衰于君。」又說︰「拘木待(yin)括蒸矯然後直,鈍金待礱(long)厲然後利,人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生怕人把圈子縮小了。荀子習于禮,禮是範圍人的行為,含有制裁的意思。甲乙兩圖,都是代表人心的現象,甲圖是離心力現象,乙圖是向心力現象。從力學方面說,兩種現象俱不錯,即可說孟荀二人的說法俱不錯。無奈他二人俱是各說一面,我們把甲乙二圖一看,孟荀異同之點就可了然了。事情本是一樣,不過各人的看法不同罷了。我們詳玩甲乙二圖,就可把厚黑學的基礎尋出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最新章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文閱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