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武林秘錄 第三十二章 論道小鑼山

作者 ︰ 楊鸝鳴

()只見聖陽道長神采奕奕,容光煥發,著一繡有八卦圖的白色道袍而更顯超塵月兌俗。(鳳舞文學網)他對眾人道︰「《道德經》分《道經》和《德經》,什麼是「道」,道可道,非恆道。可心會而不可言述,可神通而不可語表,品其韻味而無窮盡。一個「道」字,它遠比「理」、「天」、「心」、「無極」、「太極」等言詞更為完美。」淺顯地講,道就是「本」就是「|根」,天地由道而生,萬物由道而化,先天地之生而生,後天地之存而存,這就是道。」道「具有不生或無待的特性︰萬物皆是被生的,而「道」則無所從生,是獨立固存的。「道」具有不化或常住的特性︰萬物皆流,而「道」不變。「道」’具有不偏或不滯的特性。它是周遍一切,無所不容,無所不包,沒有偏執。可以與佛家《心經》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相通之處,與易學中之無極、太極有相通之處。道」’具有無形或形而上的特性。

听得這些話語,眾人似耳目一新。以前書上深奧的話語令人百思不解,今天卻被聖陽道長講得如此明明白白。

道長接著又道︰「什麼是德呢,德者得也。我覺得,其實質就是一個人「道行」高低的標準而已。也就是一個人對「道」的體悟程度。「在《道德經》一書中,我覺得有四處精華。自此可領悟全書要義。

其一便是第一章開篇的那兩句。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欲讀道德經,須先弄清道、心、欲(人的精神與各種要求)、名(主觀意識)、器(有形的物質現象)、德(道在精神方面的體現與標準)等等諸多關系與概念。道是本體,在天地這個層次上來看,萬物是萬物。而在道這個層次上來看,天地也是物。因為天地是由道生成的,在道的狀態下,它是一種混然不分的狀態,是沒有天地人及世間萬物的概念的。有了天地之後才有了人。而人則是有思維有意識的。人們出于自身的生產與生活需要而對天地萬物予以認識研究,並且為天地萬物等都定了一個「名」,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認識。而在道的狀態下,是沒有這些主觀的精神活動的

梅慶書道︰「所以人理解道就帶有了人的主觀看法把道當成了自然的人化或者人的自然化道長覺得覺得呢

聖陽道長道︰」名與其所要表達的對象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也就是說,名並不能完全表達對象。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嘛。」

梅慶書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以名之,強字之曰道。

道長點頭道︰「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得已而垂象示民。但「道」可以「意盡」而不可以「言說」。故得意忘象可矣。」

聖陽道長又道︰」名的另一種含義就是道的具體體現,而無論是道本身還是其具體體現則都是難以言表,難以盡述的。無名,就是那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天地就是由此而生成的。

在天地之前,我們稱之為先天,有了天地之後,我們稱之為後天。有名,則是指後天,則是指後天人的一種主觀精神活動。人對天地萬物分別予以命名以示區別。所以,換一種說法,就是有了人,才有了世界等等。

眾人听得如茅塞頓開,聖陽道長又道︰」

第二處精華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講的是天地萬物生成演化的規律。天地萬物化生之理,道合而為一,散為萬殊。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氣清輕,上升而為天,陰氣重濁,下凝而為地。天一地一,共為二。此道生一,一生二之義。

趙震南道︰「

這也就是《易經》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聖陽道長點頭道︰」是的,看來你听明白了。「

丁香蘭道︰」這樣看來,世間萬物皆可歸為陰陽兩類了吧?「

道長臉露微笑道︰」孺子可教也,看來咱們老祖宗的陰陽學說你就可以漸悟了。世間萬物都月兌不了陰陽範疇,人分陰陽,有男與女,動物分陰陽,有雌與雄,剛鍵為陽,柔和為陰。這世間分陰陽,就成了什麼?

苗疆女子道︰「豈不是陰世間和陽世間麼?」

溫婉婷笑道︰「老百姓通俗的話是陰間與陽間吧,哈哈。」

聖陽道長又道︰「有天地而後有萬物,其萬物之生,在于天地陰陽之相合之交泰,如男女之合而生子女。

文耀武道︰」道教的這個理論就是源于這里吧,

道長點頭又道︰「故「三」就是交,就是合。相交相合而生成萬物。這個理論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參悟諸子百家大有裨益

趙震南問道︰「

那老子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呢

道長接著說道︰」

對于「三生萬物」,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人與心上起經綸」,即「心生萬物」。

所以,古代又有「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即已將天地萬物生成演化的規律給揭示了出來,言簡而意賅。

當然,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的詳細過程並非如此簡單。至于具體的生成演化模式,大家可以參看《河圖》、《洛書》。河圖洛書,那是無字天書。

歐陽雅晴道︰「不解的是,同樣是八卦圖,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圖的區別是什麼?」

聖陽道長接著說道︰「先說先天八卦,以先天八卦在六位上的是艮卦為例,其上一陽爻,其下二陰爻,這表示,坤卦純陰之卦象,經過三次發展變化後,而形成或產生了一點陽;那麼依次而推之,到九的位置上,則坤地純陰之卦也就變成了天。完成了由陰到陽,由地變天這一循環過程。它恰恰反應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歐陽雅晴道︰」先天八卦講對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峙關系。《周易說卦傳》中將乾坤兩卦對峙,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峙,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

道長接著剛才的話又講道︰「這個圖式的重要性在于,它向我們提示了物質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或模式。同樣的道理,天陽變地陰也是這樣,只不過是按照逆時針方向行去而矣。這個圖所反應的大道理,通用于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演變規律。那後天八卦把乾坤錯了一下位置代表的是什麼呢,後人也正是用此圖來解釋人間萬事萬物的。比如,名望極高的《奇門遁甲》就是根據這張圖的理論才創立的。還有其他許多預測方法的建立,都離不開這張圖。後天八卦只是一種象,它是通過陰陽這兩種符號來告訴我們陰陽變化在不同位置所處的狀態的。」最好的解釋,就是奇門遁甲中的八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在洛書六的位置上是後天八卦的乾卦,根據陰陽二氣之形成演變過程,認為這是陽氣始生之地,配屬開門,表示開始或產生的意思。在一的位置上,後天坎卦,為休門,休者晦也,隱也,不明顯的意思。表示一陽初生,尚未得其用之意。另外,此地也屬純陰之地(先天坤卦),而陰極必生陽,故此處表示的就是這個道理。東北方生門,為三陽開泰之地,萬物復生。正東方傷門,陽氣得用,與陰相戰,而有傷損,東南巽地為杜門,表示陰氣自此而生,而陰氣之作用就是收斂萬物,使萬物得以成熟,正西為驚門,陰而旺而與陽氣相戰,故為驚門。到此一周,陰陽互變在每一處之狀態,就說得非常清楚。這就是洛書與後天八卦所蘊含的大道理。

丁香蘭不知什麼時候突然冒出一句話來︰「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道長馬上回應道︰「這句話之所以為精華,是告訴我們一種應世接物的方法,也是治國平天下的方法。這句話也是修道之人所奉行不悖的根本方法。其立論根據是︰「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點兒也沒有人的智巧在其中。無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去做,「無為先須有作」。只有「循理而行」、「中規中矩」的「有作」,即合于天地大自然以及萬事萬物的規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為」。」

道長捋了捋胡須,環視了一眼眾人,見眾人都听得入迷了,自己也越講越有興致,他接著又道︰「

第四處精華,我覺得在于「有無相生」的辨證法了。道德經一書中,提出了許多如高下動靜長短等相對概念。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還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里需要強調地是︰互相轉化的觀念。《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地互根,陰陽互變。禍福及其他任何事情,都並非是一定不變,也都是互相轉化的。

溫婉婷听到這里,補了一句︰」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道長接著說道︰「掌握了無為而無不為以及有無相生之方法,則應世接物,自可優刃有余。」

「道德一經,原是四通八達,修身在此,治世在此,推之天下萬事萬物,亦無有出此範圍者。合道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動靜語默,皆合于理。心中有所本,則自不會被外物所役。不為外物役,則自得其樂矣。」

趙震南解說道︰「與世無求品自高」

道長點頭微笑道︰「等而下之地說,就是幸福的人生了。」

道長停頓了一下,又講道︰「我覺得,從以上四個方面來把握,則與道德一經,庶幾無惑矣。當然,僅僅從理論上明白了「道」,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要「修證」。所謂修證,就是體道、合道。而要想體道、合道,只有清靜無為才可以做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歐陽雅晴道︰「《大學》里說知之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這個意思。」

道長又對眾人接著講道︰「所以道德經中反復重申少私寡欲,清靜無為。」歐陽姑娘可以舉一反三了。因為只有「無為」才可以體于道、合于道。

歐陽雅晴道︰這就是儒釋道三教中的異中之同

聖陽道長鼓勵地說道︰「所見極是,高明。」老子與莊子,都主張「絕聖棄智」,其所真正反對的「智」,我覺得應該是人的各種私心私欲。是佛家所說「貪嗔痴」的「貪欲」,並不是要人們都成為無知無識的「傻子」。

道長看了一下眾人又道︰「莊子認為,有機事必有機心。有機事必有機心嗎?我看不一定。」

趙震南道︰「我覺得是先有而後能棄之,才可以達到物我兩忘的道境。就象過河需要乘船,但是到達了彼岸,船就可以舍棄了。」

道長解說道︰「他們的觀點,其實都是為了體道合道才說出來的。

趙震南道︰」我自無我,何須有知」

聖陽道長越講越來了精神,他又滔滔不絕地說道︰「修證的方法,就是第一章中所說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妙,指的是道,須去除人心之私欲才可能觀得到,而觀道之法也必須「無欲以觀之」。竅,指人們在修道時意念守照之處。即玄關一竅與道合一時,必須以無欲觀之,觀其天地萬物生成演化之妙。」

眾人似乎感覺道長所講道理越來越精彩,听後如大徹大悟般。

道長接著說道︰「而當你真正做到與道相協和時,就叫作「得一」,那可就不得了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得一而萬事畢。」佛家講︰制心一處,則無所不為。佛家講︰制心一處,則無所不能。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到了「得一」的地步,便會生起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之心了,因為聖人是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心的。「

听到這精彩之處,,溫婉婷不由得豎起大拇指對道長說道︰「佩服,真的佩服道長,竟然將佛道儒三家講得如此明了。」

道長微笑著繼續講道︰「關于合道之修法,道德經中說了很多,如「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還有一句與日月合其明的吧呵呵,記不真切-

文卓稱贊地說道︰」已經夠清楚的了!」-

道長又道︰「這也是修行之法,還有很多,不細說了。道德經,其與世人之益處有很多的。我等若果能以此應世接物,就會「常樂」一生了-

溫婉婷道︰「呵呵,知易行難啊。」-

道長點頭笑道︰「但有諸多之苦處,究其原因,也正如書中所雲︰「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者常樂。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歸結起來,人們所求的也只是名與利二字。這兩個字,其實也都是因為我有這麼一個「身」-

文耀武道︰「-正所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道長點頭道︰「呵呵,是的。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好好讀讀《道德經》不僅會讓你學識上有增進,而生活也會覺得幸福的多了。」-

文卓道︰「知足則常樂,這麼說來,激流通退也是明智之舉。《易經》中的乾卦,講出了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結束的規律。其于人而言,則有韜光養晦、才能初顯、升騰、鼎盛階段、盛極而衰這幾個階段。在鼎盛階段時不要得意忘形,而應該思考如何功成身退。否則,最終就有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的嘆息了。」

眾人听了,皆大喜道︰「解得妙極了。」

各位看官,欲知後事如何,請看第三十三章大戰鳳凰山

各位看官︰請您用qq號或手機號「注冊」小說閱讀網,注冊很方便的,「登陸」後閱讀方能顯示本小說的點擊數。您的金牌,紅包,鮮花,推薦,收藏,點擊,評論和禮物都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您給我的鼓勵。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薦、求點擊、求評論、求紅包、求禮物,各種求,有什麼要什麼,都砸過來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清國武林秘錄最新章節 | 大清國武林秘錄全文閱讀 | 大清國武林秘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