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星光年 第九章 制度建設

作者 ︰ 異形光年

()建國不是過家家,新王朝建在舊王朝的尸體上,在吮吸舊朝營養的同時也在反思舊朝敗落的原因。(鳳舞文學網)

秦代周而設郡縣,漢代秦而薄徭役。前隋吸取了士族誤國的教訓開創了科舉制度以便利上下流通。唐吸取了前隋急功近利役使民力殘害士族以至上下反對的教訓,以史為鏡開創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但是對士族客氣了許多的唐朝最終還是敗在士族手里(藩鎮是士族的發展)。

新生的後隋也在吸取唐亡的教訓,士族一定要消滅掉,但是不能象前隋那樣疾風驟雨,這需要制度上的創新,甚至經濟結構的調整,這個課題太大。最為急迫的問題是,國號、年號、建都、權利分配、官制的問題,那時候還沒有國歌、國旗和國徽的概念。

首先是國號的問題,很多勛戚都反對用隋這個國號。

蜀國公認為,老王爺曾經被議立為周王,老王爺的家鄉也在周地,子孫理應稱周,況且歷史上周朝有800年國祚,新朝要有個好彩頭。

魏國公總是想起當年與隋王一起駐守幽州的日子,他認為隋王的發家之地在燕,朝中大臣多是河北人,開國三公(蜀公、魏公、靖公)都是河北人,河北是隋王的祥瑞,所以國號應該稱燕。魏公甚至建議把都城定在北平,改北平為北京,魏公有信心蕩平漠北確保北京安寧。

隋王心里也是七上八下,自己雖然姓楊但是未必就是前隋遺脈,又沒法子去找楊廣滴血認親。

他想起了老父親對他進行的家史教育,

當年我是因為沒飯吃才從的軍,為了湊盤纏把房子都賣了,地,從你爺爺起就沒有半分地,我父親是扛活的短工,我長到13歲也去扛活了,老是吃不飽,母親病死了,哥哥扛活摔死了,弟弟妹妹都送人了,後來父親也累死了,本家都是窮人誰管得了誰,我就一個人扛活,人家嫌我小不讓我扛了,沒了活計,後來听說外面打仗打的厲害,心想吃頓飽飯死了也閉眼,賣了房子,給門前的老槐樹嗑幾個頭就走了。他們也嫌我小,但是死人死的多呀,為了湊數把我帶上了,後來一頓飽飯也沒吃就讓上戰場,心里想虧呀,連頓飽飯都沒吃過就要死了,誰知天照應,不僅沒被殺死還跟著打了場勝仗,有生以來第一次吃頓飽飯,飯吃飽了就有力氣,以後不斷立功,老家的房子也贖回來了,治了幾畝地,娶媳婦生了你哥楊槐,老打仗也不敢帶著,他娘倆就留在老家……家譜?沒有,咱家哪有識字的,就只知道老輩上姓楊,姓楊的有大家族,有當過皇帝的、有當過丞相的、有當過將軍的、還有美人楊玉環,才子楊修,就是不知道他們和咱有啥關系,哈哈……

那就建國號為周吧,隋王心里想。

那天夜里,隋王做了個夢,夢到大殿之上廢帝李樞端坐,趙王李定宣讀詔書,國相曲瑤狼一樣注視著每一個將軍

「封徐州節度使,楊保,隋國公……」

楊保喜不自禁,楊保以下眾將無不怒視李定,只有徐溫欣賞的看著楊保。

第二天,隋王命令翻查前朝的冊封文書,又詢問一眾老臣,他想知道當初冊封隋國公是不是曲瑤的主意。果然,文書與老臣口供都指向曲瑤是幕後主謀,李定原意是封楊保為周國公。

「天意呀」隋王仰天大笑,「蒯通,曲瑤死的時候都對你說了些什麼,有關本王的」

「啟奏大王,曲瑤死前一直念叨著隋王、隋王,臣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他對本王的評價如何」

「千古一帝,不世奇才」

「真的」

「臣不會為一個心懷險惡的人遮掩」

「那他為何要與你共論天下大勢,你又為何要投奔本王」

「曲瑤似乎有一個遺憾,當初他機關算盡卻最終失敗,到頭來漂泊江湖老無所依,江山依舊破碎,英雄無用武之地呀。他常說,自己這輩子活的不值。」

「他是不值,你值」

蒯通看了隋王一眼,見隋王並無不悅之色,又低下了頭,繼續奏道。

「臣追隨明主才得以一展所學,曲瑤所托非人,臣比他幸運」

「徐耳,你說,當年只有你父親徐溫支持接受封號,他是怎麼想的」

徐耳上前奏道,「先父以為老王爺能忍人所不能忍,後來楚使為老王爺點破,老王爺對家父說,那些沒本事的就會搗騰這個,臣以為曲瑤敗在驅文逐墨,玩文字游戲不是大家所為」

「若是父王會改國號嗎,是呀,只有沒本身的才搗騰這個,後來父王進位王爵也沒有改號,諸位以為如何」

眾臣道「先王聖明」

「好,國號大隋,孤的一切來自父王,孤當然也要學一學父王的大氣灑月兌」

國號定了下來,接著就是年號,參政吳英建議定為承天,隋王有擎天之功,年號承天正應其運。隋王很滿意,哥是承天意建國,不是篡位,以後史書工筆誰還敢說哥是曹操。

什麼是天,大唐是天,哥攻滅張楚為大唐報了仇,大唐無以為報,只能將江山送我,這就是天意。當年前隋高祖楊堅以外戚的身份繼位,世人多有非議,認為他就會欺負孤兒寡母,還不是旁的孤兒寡母,是自己的親閨女、親外孫,說他得國不正,也就是沒有得到前朝允許的意思,所以未得天意。

天就是百姓,天下紛紛,四胡並起,大有並吞華夏之心,孤承民意平定四海,百姓視孤為日月之升,華夏再造之功不是承天意嗎,承天,很好。

然後是定都,君臣一致認為汴京已成規模,處天下中樞,水運便利,汴京就挺好的。由于當時風調雨順,大家都忽略了汴京門外的那條大河,這也為日後國勢中衰天下震動埋下了伏筆。

當時也有人認為汴京太過平坦,發展農桑當然好,如果敵人打來豈非無險可守。

三個國公哈哈大笑,你見過我們打敗仗嗎,能打敗我們的還沒生下來那(這樣的豪氣宋朝是不會有的,看岳飛傳有感)。

這話不假,能打敗隋軍的確實還沒生下來。但是這不意味著永遠生不下來。當時契丹正在內斗,吐蕃四分五裂,南詔已經歸制,至于日本、呂宋、婆羅洲那些番子,根本就是猴子嗎,你見過能殺人的猴子嗎。

因此君臣一致認為,只要不窩里炮,根本沒人打得過我們。不是不好守,而是根本就不用守。

或許他們想不到,他們設想的不會發生的事情在不久的將來的確成為了現實。

接下來是軍隊的整編。對于這件事隋王就專斷的多了。按照去糟取精(留下戰斗力精銳的,去掉戰斗力不強的),留老去新(留下有光榮傳統的老部隊,解散新組建和改編的,水軍特別是能航海的水軍部隊除外)的原則,全**隊整編為70萬。

分別是負責北疆防御作戰的玄武軍15萬人,主要作戰對象是契丹、女真、高麗。負責西疆防御作戰的青龍軍10萬人,主要作戰對象是突厥諸部、吐蕃諸部。負責西南疆域作戰的武成軍10萬人,主要作戰對象是吐蕃諸部、西南諸部族。負責南方疆域作戰的南海軍8萬人,南海軍擁有強大的海軍,主要作戰對象是南方諸部族。長江沿岸諸州有2萬人的江南營負責,諸軍中最為精銳的是龍翼、虎衛二部共25萬人,由皇帝直接指揮。玄武軍節度使由魏公王彥章擔任,青龍、武成軍節度使由蜀公張成棟擔任,南海軍節度使由李銀擔任,江南營由肖長主持。李杏佛已內定為太尉(他的功勞很多是由兒子打下的)。

經過整編,隋王瓦解了軍中的山頭主義,把節度使制度發展成為類似于集團軍的制度,諸軍有自己的作戰區域,沒有調令是不可以越界作戰的,皇帝則通過龍翼、虎衛掌控全局,吸收軍中精銳。

地方區劃則沿用唐朝州府縣的三級劃分。天下共分豫州(後改為中州)、徐州(後改為淮州)、青州、幽州、晉州、遼州、陝州、甘州、蜀州、楚州、湘州、揚州、吳州、閩州、贛州、粵州、貴州、南越州共計十八州。州下設府,府下設縣,由于京城的特殊地位,汴京升級為州的級別,因此也稱汴州。

為了避免重蹈唐藩鎮割據的覆轍,地方上實行軍民分家的制度。新的節度使雖然地跨數州,似乎比舊節度使更威風,可是他們無權干涉地方事物。即使是在邊疆區,這一制度也要貫徹,唯一不同于內地的是由土司代替官衙,但是朝廷依然要派遣漢官,主要是協調土司做好朝廷分派的工作(比清朝的改土歸流要高明了許多,類似與今天的民族區域自治)。

出于分權制衡的目的,隋王與吳英制定了新的權利分配方案。在朝中設立了中樞省、參知政事、大理寺、都察院、龍虎院、內史府、大藏省七個省院以代替過去的三省,現在稱七省。

中樞省負責六部(就是國務院),參知政事負責議事決議頒布詔書(就是人大),大理寺負責執行法律(就是最高法院),都察院負責監督百官(就是最高檢察院),龍虎院專事軍務(就是軍事委員會),內史府是內事府的諧音,就是皇帝用來管理自己家的事的(不光是給皇帝選女人倒馬桶,其他如皇室成員的生活、皇子的教育,以及為皇帝辦一些不能通過國家機器辦的事)。大藏省用于管理民族、宗教事物(那時的人都迷信,給宗教領袖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待遇,既可以用宗教控制老百姓又可以用宗教團結各部族,這一制度為建立領土廣大的多民族帝國創造了條件)。

由于七省分權,事實上已經沒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取而代之的是七相扶政。文官制分為23級。相、副相(地方上對應的官職是巡檢使);相卿(刺使)、上卿(長使)、士卿(正使);卿郎(副使)、中郎(大府)、士郎(府卿)、郎官(少府);曹郎(府正)、功曹(府功)、正曹(縣令)、副曹(縣丞)、員外(正堂);堂官(副堂)、司務(鄉丞)、主事(次丞)、掌簿、書記、副書記、股長、副股長、文員。武官制分為25級︰上柱國、柱國、大元帥、元帥、節度使、大將、正將、副將、衙將、衛、都校尉、校尉、都指揮使、指揮使、團練使、團練副使、提轄、都軍、排軍、副排軍、軍使令、軍令長、副軍令長、行長、伍長,由于上柱國、柱國為榮譽頭餃,所以武官制實際上也是23級。

除了官制,最能代表一個人身份的就是爵制,王爵為最高爵位,分為親王、郡王,只有皇帝的兒子才能被封為親王,勛貴最高只能升到郡王,朝廷用這種差別來體顯皇子的貴重,也為了防止勛貴篡權(再大也大不過皇帝的親兒子)。王以下依公侯伯子男舊例,每等分三級。此外為表彰沒有官職或官職小的優秀人才,設立爵士這一等,也分為三級(爵士制度也深遠的影響著後世)。

如此,開國前的準備工作都已完成,各色人等各守規矩。龍袍儀仗都已備齊,只待開國的那一天。

昨天加班,今天補上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星光年最新章節 | 帝星光年全文閱讀 | 帝星光年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