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坐在背靠椅上听著賴家回來的訴說,當賴家的說到林家不準備辦收生禮的時候,再也忍不住了,拿起茶幾上的茶杯就狠狠的往地上砸過去,這里是里廳啊,地上鋪著一層厚厚的地氈,平時這薄薄的茶杯掉下去都不會開一絲的細紋,這會那杯子立馬就碎成無數快了,可見賈母得多氣憤,摔的力氣有多大。(鳳舞文學網)那不算太大碎裂聲,讓守在周圍的人立馬就縮緊了身子,希望立馬變成透明的存在,馬上在房里消失掉。
賴嬤嬤這時正在賈母下方,見到主子起那麼大的火,心里頭也不由得驚懼,頭皮緊繃,希望主子看在那麼多年的份上不會牽怒于自己,想到懷里的信,趕緊遞上賈敏的親筆信,祈禱這信能救得了自己。看到賈母打開看信,賴嬤嬤才松了口氣,偷偷擦擦額上滲出的冷汗,還好是姑女乃女乃了解主子,寫了這份親筆信,不然還真不知怎麼收場。
賈母慢慢看著這滿紙熟悉的娟秀字體,就好像女兒在輕聲細語的訴說著,雖然是女兒的親筆信,看完信後賈母仍認為這是因為女兒太懂事了,在故意偏袒林家。在眼皮子底下女兒都被欺負成這樣子,平時還不知要受了多少委屈呢,難怪女兒對林家的掌控那麼低,收個人都要听別人的,不行不能單听女兒的,一定要去看看,給女兒撐腰,最好是把一家人都叫上。賈母立馬吩咐讓大小兒子馬上過來,讓人趕緊去找賈國公,就說有緊要的事。
在邊上的賈王氏听到賈敏的事情後,心里偷偷的樂翻了天,強力忍著情緒,臉上不斷變化盡量的表現出驚訝氣憤的表情,免得觸犯了賈母的怒火。這時的賈母並沒有注意到王氏,不然王氏可就要樂極生悲了。
最後賈母成行了嗎?當然沒有。賈母被賈國公狠狠的批了一頓,說賈母不體諒女兒,還要給女兒惹事,若以後沒什麼事不許去林家。(嘿嘿,可以說這是主角的私心嗎)賈母震驚了,賈國公居然在這事情上批自己,賈母很生氣,覺得這一切都是林家的錯,把女兒嫁給林家就是個錯誤,賈母華麗麗的遷怒了。
賈國公為什麼生氣不讓賈母過去呢,一來是林如海已經派人來說清楚事情的原因了,二來女兒也已經勸說了,自己在想辦法拉攏林如海,好不容易林如海靠過來,哪里容許賈母去搞破壞,枕邊人是什麼樣的,賈國公會不清楚嗎?更何況上次的事還沒查出個子丑寅卯,那人就平白無故的死了,讓賈國公很是難堪,這次說什麼也不會讓賈母過去的。
不管賈母私下派人如何去勸說,甚至命賴嬤嬤準備好一切,準備到那天直接到林家辦禮。三朝那天,朝中傳來帝怒,作為有些牽連的國公府,很快就收到了風聲,賈母馬上變得安靜起來,林家也由此躲過了一場難纏的糾紛。當天朝中驚出翻天大案,張氏長兄在扣押進京時被流寇所害,而所犯罪證皆乃栽贓陷害所致,一切的證據皆被當庭所示,皇帝震怒,立馬就撤了幾個直屬官員,命三司徹查,久不上朝的老張太傅當朝泣血請求告老還鄉,皇帝無奈只好允許,朝後不久,接著又傳出當朝太傅請辭,兩位太傅請辭,皇帝無奈,只好把熊熊的怒火灑向其他人,一時間內城異常的平靜,各高內大院都嚴緊大門免的因一點小事觸犯帝怒。因為消息稍微靈通的人都知道,這兩位是當年皇帝花了不少心思才請到的,出的事則是在打皇帝的臉,皇帝的怒火可想有多旺。
御書房中,皇帝看完暗衛剛遞上來折子,散發出來的寒氣,讓在邊上的太監如墜冰谷僵硬的一動不動。張氏一案皇帝心里很清楚是怎麼回事,當初一出事的時候,皇帝是相信張家的,馬上就派了兩撥人馬,一明一暗的查,想不到其中居然還有兄弟們的功勞。今天想不到那些人居然會用這個把太傅給說服了,看來兒子們也長大了心也大了,看了太傅的辭呈,這老狐狸也滑溜的很,借著這事就想退出京城,想到這些年的布局,還好努力總算沒白費。想到那些人的攪局,看來有些人養尊處優慣了,都快忘記誰才是主子了。
皇帝當年是從小在祖父身邊長大的,知道前朝的時候,因為兩大世家的世代仇視牽扯到後宮,傷了不該傷的人,激發了當時皇帝積怨已久的怨氣,才爆發後來的戰爭的。
當時的世家不是今朝能比的,當時各世家實力相當,能力出眾者比比皆是,可惜有很多都是不是為皇室所用的,有些世家堪比皇家,對于他們皇家的權力再大也要以禮相待的。
皇族沒有絕對的話語權,不知從哪朝開始,就開始積怨了,計劃很早就開始了,歷經幾朝終于爆發了,隨著計劃的推進,當時有些世家已經意識到了朝廷的陰謀,為了阻止他們的聯合,先祖只好加快了速度,後來不得已只好假戲真做成就了先祖,但當時還是有些世家對祖上是有懷疑的,畢竟很多世家受到的毀壞是最慘烈的,只是當時世家已經被打散了,沒了凝聚力,又不好開罪皇族,很多都進行了分宗,少數加入朝堂,大多進行了修整,只是祖上還是低估了那些世家的魄力,居然就選擇耕種無為。
那場戰爭,前朝是慘敗了,世家也沒贏著,當時可是毀壞了多少珍貴的文案,雖然先祖們搶收集到了一些,可大多都是被當時的給一把火給燒了,皇家努力了那麼多還是什麼都沒得到,想想都覺的心痛。那些世家還是知道皇朝忌諱的是什麼,居然把大部分的東西都銷毀,先祖們相信只要他們還在,就會慢慢把那些資料恢復過來的,為了能得到那些藏書,先祖只好派人對他們進行了監視,想不到他們居然真的選擇什麼都不做,經了兩代到了父皇這才開始放松的,畢竟時間一長那些就真的煙消雲散了。祖上從前朝過來,知道前朝是什麼國力,而今朝又是什麼國力,雖已經在努力恢復了,但還是趕不上,才意識到世家的發展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控制的好,不再有超月兌實力就好。
當年先祖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後來多從底層提拔將才,這有利也有弊,使得世家遭破壞的也更多。開朝的時候,朝中多是武將,文官奇缺,各家出來的也多是平庸者,先祖知道其中的原因,不好再緊逼,只好默認了。到了父皇在位的時候,就明顯感到了受牽制,寒門培養出來的,底蘊還是不足的,于朝長久來說是很不利的。那是就盡力的修復與世家的關系,希望他們入朝造福百姓的,聘請有學識者到各書院教授講學,到現在各書院才開始真正的輸出人才,兩位太傅當時是費了不少心思才請出山,最近幾次開科考選,中舉的多是世家子弟,就是明確的釋放信號,朝廷會重用他們。
早些年林家出事,差點破壞了父親在江南的布局,追查了很久,才發現有人在打著朝廷的旗子在搞破壞,正因為追查才發現讓世家出來的點點關鍵,只要不斷的有了代表,有了保障,他們才會逐漸消了這層防備,畢竟現在好多出來的都是經過族中選出來的,能力出眾,皇帝也放心用他們。耕讀時間久了,沒有資源補充,再大的世家也會真正的消沉下去的。領會到這些,父皇才安排人手去保護林家的,畢竟林氏雖分散了但在江南還是很有影響的,只要保住了林家,林氏也該出來了。
數十年的恢復,才有了如今的局面,想不到那些祖上提拔起來的家族經了那麼長的時間發展,還是沒把握住家族的機會,世家的形成,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也好,兒子們大了,也該試試這些年的成果了,太子是皇帝用心教導長大的,如果經得住兄弟間的競爭,那是最好的,至于其他兒子,皇帝還沒有考慮過,希望太子的表現不會叫人失望。大浪淘沙,只要那些家族不太過分還是就再給他們一些時日,還是扶不起來,到時再處理。
皇帝看著折中涉及的家族,想不到太後娘家施家經過那麼多年的沉積,還是出了這麼一個昏招,沉不住氣了,施家是祖上選中的小世家,當年很多祖上查抄出來的書籍,施家都有抄錄版,祖上還特定了一些,扶持施家,就是希望施家可以世代忠于朝廷,先皇選中太後做繼後就是看中了太後不是施家嫡系,而且又沒有子嗣,想不到這樣倒是把心大的給挑出來了。太後年紀大了管不了,但身邊的奴才就該好好的敲打一番了。思考一番,皇帝嘆了口氣,就說去慈寧宮。那老太監一听就知道警報暫時過了,趕緊出去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