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府角落的一個偏僻院子里,李瑾在燈下看完簡報,坐著開始發呆。♀
九皇子等著下人將飯菜擺上來,趕緊湊上桌。
「哈哈哈,今天又有魚湯啊。哈哈哈哈哈。」九皇子開懷大笑。
他這麼一叫,引得李瑾也把正事放一邊,坐在桌前。
那魚湯是把鮮魚改花刀用油煎一下,搭配些姜絲、白羅卜絲加水煮沸後,最後再撒上香菜和小蔥。
端上桌來,黃燦燦的姜絲、白花花的魚肉上面綴著綠翠翠的香菜和小蔥。湯乃白,真是賞心悅目。
再親口一嘗,魚肉鮮女敕,湯水鮮美。
這九皇子作為一名京城資深吃貨,在譚家過得竟有些樂不思京城了。
他私下里與李瑾道︰「我堂堂一個皇子,吃的還不如一個鄉下小子。這些時鮮,我在宮里竟是沒吃過的。」
李瑾心道︰宮里的御廚怎敢做這些時鮮菜品?
一旦你們大冬天的要吃春椿炒雞蛋,廚子做不出來豈不是要掉腦袋的事情?
這話李瑾可不敢明說。
只得勸他︰「這里畢竟是江南,四季和暖,菜蔬一年四季都種。到了北方,這菜早凍死了。」
九皇子也知道不可能,原本宮里也還有暖房,可惜聖上說不合時令總是不妥,不讓種。
他想到此,只能嘆口氣,下定決心道︰「我這一回要使勁吃,把後幾年的也吃回來。」
李瑾瞅瞅九皇子那短短半月就補回來的胖身子,還多了一層的胖下巴,
再看他一臉神往的樣子,再一次對曾阿翁的站隊決策產生質疑。
支持這麼一個吃貨做聖上,難道是因為他以後必是一個關注民生的好皇帝嗎?
畢竟九皇子最上心的就是飯食。
一想到曾阿翁,李瑾心頭不禁一黯。
這次隨九皇子離京,自己倒是解月兌了,曾阿翁那里可要難做了。
本都是口頭說定的,大家也心知肚明的親事,曾阿翁又是一諾千金的人,如今要因為自己蒙塵了。
可是一想到要娶崔四娘,就覺得真是忍不了。
以前不願意是因為她相貌平平還心思狠毒。這回自己見到了她要死要活地非要嫁的那個模樣,李瑾覺得要真娶了崔四娘,自己就要死要活了。
李瑾長到這麼大,為人正直善良,雖然有些一根筋,但也不是死心眼。
要是其他事情也罷了,這關系到自己的終身大事,便是讓人說他是個小人,他也認了。
九皇子也知道崔李兩家這破事,要他說,娶崔四娘也行啊,適合李家目前的情況。
首先,既然要與崔家結盟,這個時候還有什麼比姻親更堅固的呢?
其次,說到貌丑,什麼天仙一關燈還不是都一樣,又不缺胳膊少腿的。
再說了,崔皇後長得也不怎麼樣,但不妨礙她掌管六宮。
可見崔家女的治家手段都非常了得。
最後說到心狠。
只有心狠才干得了大事,李瑾如今選擇了這條險路,自己卻是個內心方正的老實人,找個心狠的,才能互補。
何況,那張數也是實在沒有口德,才把崔四娘得罪狠了。
九皇子不是沒說過沒勸過,可惜李瑾就是個一根筋,非得認為別的不說,那樣心狠可謂是蛇蠍婦人了。
婦容婦德具無,是什麼好人?
九皇子心道︰便是你千不願萬不願,你那曾阿翁李太傅可是個老狐狸,再明白不過這道理。
這崔四娘非要嫁給他,逃過初一逃不過十五。
李太傅如今肯讓李瑾離開京城,不過是為了拿這個事情與崔家講條件罷了。
其實不管李瑾在不在,家里該給他定親結親都不礙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與結親的人願不願意實在是沒什麼關系的。
想這些壞用膳的心情,九皇子馬上就討論起譚家的伙食來,好吃的總是讓人心情好的。
如此慢慢出了正月,到了二月二龍抬頭那天。
既然把九皇子和李瑾稱作張氏的族親,于情于理都要請人出來過節才是道理。
于是,九皇子和李瑾在大家雲里霧里猜想了好久之後,粉墨登場。
九皇子雖然因為好吃顯得有些富態,但長相倒也不差——崔家的長相如果是男人的話,還是不錯的。又因為出身皇家,自有一番富貴氣度。
李瑾就更不必說了,京城里有名的翩翩公子,玉面郎君。
由于對外宣稱是假冒譚雅阿娘的族親,便只讓譚雅與兩人相認。
三個人六只眼楮一對,口里都說著場面上的客氣話。
這邊譚雅道︰「兩位表兄不必見外,只當在自己家里就好。」
那邊九皇子與李瑾也忙回道︰「表妹客氣,在譚府里住的是非常舒心,我們倆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巴拉巴拉類似的一大堆感激之語。
畢竟是外男,崔氏的意思是要分開用膳才成體統。
可惜譚家娘娘最喜歡兒孫團圓在自己膝下的感覺,好容易大房一家子都回來,只讓在大廳一起吃。
還道︰「這屋子里只大娘子年紀大些,還是親戚,其他的那幾個都懂什麼,心里沒鬼就不怕。」
崔氏氣得瞪眼,只看著譚玉不說話。
譚玉好容易回家孝敬阿娘,自然要听譚家娘娘的。
所以一大家子人就按照譚家娘娘的意思都在大廳用餐,只男女分桌。
譚家娘娘看到兒孫滿堂,異常高興,便又想起了譚家阿翁。
她與坐在右手邊的二兒媳婦王氏道︰「哎,你公爹要是還活著,看到這個景象不知道有多高興。老頭子沒福氣啊。」
王氏怕婆婆傷心,趕緊勸慰︰「婆婆替公爹高興也是一樣。」
譚家婆婆立刻想到了老頭子前些日子的造訪,也覺得這麼說怕是不妥,要是讓他誤會就不好了,連連點頭稱是。
崔氏看著那婆媳倆人用元洲方言說著體己話,自己一個字也沒听懂。
她心里不高興,臉上也不顯,只端莊坐在那里,更顯出與這里格格不入的樣子。
譚玉看到此景,在心里暗自嘆氣,也沒有辦法。
無論是親娘還是崔氏,雖然秉j□j好南轅北轍,但這對婆媳卻有一點相同——固執。
譚玉也懶得再管,這有緣分是天生的,沒緣分也是。
崔氏雖然對譚家用膳的規矩十分不滿,但也得承認,譚家菜品無可挑剔,就是與京城尚書府的相比也絲毫不遜色。
可謂春蘭秋菊,各有千秋。
就說那譚家有名的魚湯,第一次看到桌上的魚湯時,三娘子他們幾個都不動筷。
還是譚玉硬讓幾個孩子都必須嘗嘗才知道,這魚湯原來竟如此鮮美。
其時在北方,都不大會吃魚。所以北方廚子做出的魚湯要麼味重,要麼發腥,便是京城也是這樣。
譚玉對自家的飯食心底里還是有幾分得意的,所以很想讓自己這幾個在京城生長大的孩子也看看爹爹自家的好本事。
今天過節,桌子上更是一改平時的節儉,真真琳瑯滿目都是好吃的。
隨著譚家娘娘一聲︰「快吃吧,別把孩子們都餓壞了。」
滿廳的人才開始動筷子。
別看譚雅瘦弱,其實她挺愛吃肉的,尤其是肥肉,只是譚家娘娘老是管著不讓她多吃。
娘娘總說吃魚還好,肥肉吃多了,便不消化,女娘家也容易長胖,最好是能不吃就不吃。
譚雅偷偷地夾了一大筷子的肥肉,正看到娘娘斜了自己一眼,情急之下趕緊全部塞進嘴里,噎得眼楮骨碌碌地亂轉。
坐在她旁邊的二娘子就用手指頂她咯吱窩,使壞讓她笑。
譚家娘娘看到她兩個又這樣鬧,無奈地直搖頭,告訴譚雅︰「罷了罷了,你可別噎住了,慢些吃,今天過節,我不管你。」
又對王氏道︰「都說長得開了,是大姑娘了,一個兩個還是這樣。」
王氏點點頭,也笑了,可不就是。
兩個丫頭從小就沒個小娘子樣,天天跟個野小子似的。
這次譚雅上京,可把二娘子想得不得了,天天說日子無聊沒意思。
這一幕被三娘子看到了,她撇撇嘴,十分不屑,真是把大房的臉面都丟盡了。
這還有外人在,不知道的還以為我阿娘怎麼苛刻你了。
想到這里,還在心里為自己嘆了一口氣,有這麼一個姐姐,自己也跟著丟了臉。
想我阿娘那般注意禮儀,卻怎麼也沒把她教導出來。
看來還是阿娘說得對,種什麼瓜得什麼豆,這鄉下人再怎麼教導也不成個體統。
三娘子完全沒有想到她敬佩的阿爹,京城里有名的俊俏人,也是這元洲鄉下的豆。
其實三娘子哪里懂得,譚雅這是故意的,她看出娘娘心里不好受,故意與二娘子胡鬧,總要讓娘娘開懷才好。
李瑾這頓飯吃的真是魂不守舍。他心里有事,根本就沒嘗出這飯菜的滋味。
從一開席,他就總是下意識地尋找譚雅的身影。
倒不是因為思念愛慕,譚雅雖然臉盤長開了,身材也抽條了,是個豆蔻少女,但還不至于才兩三面就讓李瑾神魂顛倒,飯都吃不下。
李瑾只是因為崔府偷看那回事,頭一次偷看就被譚雅抓了個正著。
從來都是正人君子的他,就做一次這種跌份的事情。
因為當時只露出了眼楮,所以李瑾覺得譚雅應該不能認出自己。
但還是心底犯嘀咕,總想看看譚雅的眼中到底是不是真認不出自己,做賊心虛的表現。
這種矛盾的心態導致李瑾的目光總是追隨著譚雅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