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第二十五章 我國古哲學說含有力學原理?

作者 ︰ 李宗吾

莊子學說,與愛因斯坦酷似,所異者,一個談物理,一個談人事,愛因斯坦談物理,從空間時間立論,莊子談人事,也從空間時間立論。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愛因斯坦名之曰相對,在莊子則為比較,從空間上兩相比較,從時間上兩相比較,比較即是相對之意,莊子和愛因斯坦,所走途徑,完全相同。

宇宙之力,是圓陀陀的,周遍世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吾人生存其中,隨時都可看見,有人看見一端,即可發明一條定理。例如看見隻果墜地,即發明萬有引力,看見壺蓋沖動,即發明蒸汽,看見磁鐵功用,即發明指南針,看見死蛙運動,即發明電氣,種種發明,可說是同出一源。因為隻果墜地,是力之內斂作用,壺蓋沖動,是力之外發作用,磁氣電氣,是力之內斂外發兩種作用。達爾文看見此力向外發展,有如水然,能隨河岸之曲折,而適應環境,向前流去,故創進化論。又見進化中所得著的東西,能借收斂作用把持不失,故說凡物有遺傳性。此外種種科學,與夫哲學上種種議論,都是從那個圓陀陀的東西生出來的。譬如有人在樹上摘下一果,有人在樹上摘下一花,又有人在樹上摘下一枝一葉,為物雖不同,其實都在樹上摘下來的。所以百家學說,歸于一貫,中西學說,可以相通。

我國《周易》一書,一般人都說它窮造化之妙,宇宙事事物物,都逃不出易理,這是甚麼原因?因為《易經》所說的道理,包含有力學原理,宇宙事事物物,既逃不出力學規律,所以就逃不出《易經》所說的道理。我們如就卦爻來解說,讀者未免沉悶,茲特另用一個法子來說明︰

假定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聖人都是現在的人,我們把他四位請來,對他們說道︰現在西洋的科學,很進步了,一切物理,都適用力學規律,我們想把力學原理編譯成一部書,不唯用在物理上,並且要應用到人事上。我們訂有一個編譯大綱,你們照此編譯。(1)西洋的力字,譯作氣字,正負二力,譯作陰陽二氣。(2)發散的現象,用陽字表示,收斂的現象,用陰字表示。(3)正負二力相等時,陰陽二電中和時,俱是寂然不動的,這種現象,譯作「太極」;它動作的時候,有發散收縮兩種現象,稱之曰「兩儀」。(4)由內向外發展,稱之曰「其動也闢」,闢是開放之意;由外向內收縮,稱之曰「其靜也翕」,翕是收合之意。(5)凡物運動,都是以直線進行,若不受外力,它是一直永遠前進的,因此可下一定例曰「其動也直」,直是不彎曲之意;凡物靜止的時候,若不受外力,它是永遠靜止的,因此可下一定例曰「其靜也專」,專是不移易之意。(6)正負二力變化,有八種狀態,可把它描畫下來,名之曰八卦,又把這八卦錯綜變化起來,把它所有的變態,窮形盡致地表示出來。(7)每一卦作一說明書,把宇宙事事物物的變態包含其中,使讀者能夠循著軌道推往知來。(8)這部書言盈虛消長之理,由虛而長而盈,是發散作用,由盈而消而虛,是收縮作用,可定名為《易經》。易有變易、交易兩解,經字即常字之意,使人見了「易經」二字,即知書中所說的,是陰陽二氣變化的常理,換言之,即是正負二力變化的規律。♀以上八條,即是我們所訂的編譯大綱。他們果然這樣做去,把書做成了,各書坊都有發售,閱者試讀一部,檢查一下,看與編譯大綱合不合,即知與力學規律合不合。

我們說︰周易與力學相通,更可引嚴又陵之言為證。嚴譯《天演論》,曾說道︰「夫西學之最切實而可以御蕃變者,名數質力四者之學而已。而吾《易》則名數以為經,質力以為緯,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凡力皆乾也,凡質皆坤也。」奈頓(牛頓)之三例,其一曰︰「靜者不自動,動者不自止,動路必直,速率必均。」此所謂曠古之慮,自其例出,而後天學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則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後二百年,有斯賓塞爾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書造論,貫天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絕作也。其為天演界說曰︰「翕以合質,闢以出力,始簡易而終雜糅。」而《易》則曰︰「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至于全力不增減之說,則有自強不息為之先。凡動必復之說,則有消息之義居其始,而《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之旨,尤與熱力平均、天地乃毀之言相發明也,此豈可悉謂之偶合也?嚴氏之言如此,足為《周易》與力學相通之明證。

老子是周秦諸子的開山祖師,他在中國學術界之位置,等于西洋物理學中之牛頓。牛頓看見萬物都向內部牽引,因創出萬有引力的學說。其實這種現象,老子早已看見了。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將恐蹶。」老子的意思,即是說︰天地萬物,都有一個東西把他拉著,如果莫得那個東西,天就會破裂,地就會發散,神就會歇絕,谷就會枯竭,萬物就會消滅,侯王就會倒下來。看他連下「裂發歇竭滅蹶」六個字,都是萬有引力那個引字的反面字,也即是離心力那個離字的代名詞,可見牛頓所說的現象,老子早已看見。牛頓僅僅用在物理上,老子並且應用到人事上,他的觀察力,何等精密!他的理想,何等高妙!

近代的數學,以x代未知數,遇著未知物,也以x代之,如x光線是也。古代的數學,以一代未知,故中國古代的天元數,和西洋古代的借根方,都是以一代未知數,老子看見萬物都向內部牽引,不知是個甚麼東西,只好名之為一。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又說︰「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究竟是個甚麼東西,值得老子如此贊嘆?如今科學昌明了,我們仔細研究,才知他所說的,即是向心離心二力穩定時的現象,也即是陰電陽電中和時的現象。他看見有一個渾然的東西,本來是寂然不動的,一動作起來,就非常奇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個東西,動作起來,就生出一發散、一收縮兩個東西,由這兩個東西,就生出第三個東西,由此輾轉相生,就生出千萬個東西了。

數學上用x或一字代未知數,是變動不居的,可以代此數,又可代彼數,故用一字代未知物,可以代此物,又可代彼物。我們研究老子書中的一字,共有兩種。他說「天得一以清」的「一」字,是指萬物向內部牽引之現象而言。他說「一生二,二生三」的「一」字,是指離心向心二力穩定時之現象,也即是陰陽二電中和時之現象。我們這樣的研究,老子書中的「一」字就有實際可尋了。

西人談力學,談電學,都是正負二者,兩兩對舉;老子每談一事,都是把相反之二者,兩兩對舉。如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無難易對舉。「虛其心,實其月復,弱其志,強其骨。」虛實強弱對舉。他如︰言靜躁,言雌雄,言窪盈等,無一非兩兩對舉,都是描寫發散和收縮兩種狀態。

正負二力,是互相消長的。老子知道︰發散之後,跟著即是收斂,收斂之後,跟著即是發展,所以他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他以為要想向外發展,必先向內收斂,因此他主張儉,主張嗇,儉的結果是廣,嗇的結果是長生久視,儉與嗇者收斂也,廣與長生久視者發展也。一般人都說老子無為,其實誤解了。他是要想有為,而下手則從無為做起走,故曰︰「無為則無不為。」他的話,大概上半句是無為,下半句是有為。例如,「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為成事長」等皆是。我們用科學的眼光看去,即知他是把力學原理應用到人事上。

我們生在今日,可以援用力學公例,老子那個時候,力學未成專科,當然無從援用,但老子創出的公例,又簡單,又真確,即是用水作比喻,如「上善若水」、「江海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等語,都是以水作比喻。水之變化,即是力之變化,他以水作比喻,即可說是援用力學規律。

學術是進化的,牛頓之後,出了一個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他的學說,比牛頓更進一步;老子之後,出了一個莊子,他的學說,也比老子更進一步。莊子雖極力推尊老子,然而卻不甘居老子籬下,你看他《天下篇》所說,儼然在老子之外獨樹一幟,這是他自信比老子更進一步,才有那種說法。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最新章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文閱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