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學術分程朱和陸王兩派,象山相當于伊川,陽明相當于朱子。♀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有了朱子「萬殊歸于一本」之格物致知,跟著就有陽明「一本散之萬殊」之格物致知,猶之有培根之歸納法,跟著就有笛卡兒之演繹法,培根之學類伊川和朱子,笛卡兒之學類象山和王陽明。
明道把三教融合的工作剛剛做成功,跟著就死了。死後,他的學術,分為兩大派︰一派是伊川朱子(朱熹),一派是陸象山和王陽明。明道死時,年五十四歲,死了二十多年,伊川才死。伊川傳述明道的學問,就走入一偏,遞傳以至朱子。後人說朱子集宋學之大成,其實他未能窺見明道全體。宋元學者說︰「朱子謂明道說話渾論,然太高,學者難看。……朱子得力于伊川,于明道之學,未必盡其傳也。」據此可知︰朱子得明道之一偏,陸象山起而紹述明道,與朱子對抗,不但對于朱子不滿,且對于伊川亦不滿。他幼年聞人誦伊川語,即說道︰「伊川之言,奚為與孔孟不類。」又說︰「二程見茂叔後,吟風弄月而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後來明道此意卻存,伊川已失此意。」又說︰「元晦似伊川,欽夫似明道,伊川錮蔽深,明道卻疏通。」象山自以為承繼明道的,伊川自以為承繼明道的,其實伊川與象山,俱是得明道之一偏,不足盡明道之學。伊川之學,得朱子發揮光大之,象山之學,得陽明發揮光大之,成為對抗之兩派。♀朱子之格物致知,是偏重在外,陽明之格物致知,是偏重在內。明道曰︰「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明道內外兩忘,即是包括朱陸兩派。
朱陸之爭,乃是于整個道理之中,各說半面,我們會通觀之,即知兩說可以並行不悖。(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朱子重在學,陸子重思,二者原是不可偏廢。(二)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朱子宗的是這個說法。孟子又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陸子宗的是這個說法。二說同出于孟子,原是不沖突的。(三)陸子尊德性,朱子道問學,中庸說︰「尊德性而遠問學。」中間著一而字,二者原可聯為一貫。(四)從倫理學上言之︰朱子用的是歸納法,陸子用的是演繹法,二法俱是研究學問所不可少。(五)以自然現象言之︰朱子萬殊歸于一本,是向心力現象,陸子一本散之萬殊,是離心力現象,二者原是互相為用的。我們這樣的觀察,把他二人的學說,合而用之即對了。
明道學術分程(伊川)朱和陸王兩派,象山相當于伊川,陽明相當于朱子。有了朱子「萬殊歸于一本」之格物致知,跟著就有陽明「一本散之萬殊」之格物致知,猶之有培根之歸納法,跟著就有笛卡兒之演繹法,培根之學類伊川和朱子,笛卡兒之學類象山和王陽明。宇宙真理,古今中外是一樣的,所以學術上之分派和研究學問的方法,古今中外也是一樣的。
學術之分合
大凡一種學說,**成派之後,本派中跟著就要分派。韓非說︰「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就是循著這個軌道走的。孔學分為八派,秦滅而後,孔學滅絕,漢儒研究遺經,成立漢學,跟著又分許多派。老氏之學,也分許多派。佛學在印度,分許多派,傳入中國,又分若干派。
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融合眾說,獨成一派。老子書上有「谷神不死」及「將欲取之」等語,經後人考證,都是引用古書。他書中所說「用兵有言」及「建言有之」等語,更是明白援引古說,可見老子也是述而不作之人,他的學說,也是融合眾說,獨成一派。印度有九十六外道,釋迦一一研究過,然後另立一說,這也是融合眾說,獨成一派。宋儒之學,是融合儒釋道三教而成,也是融合眾說,獨成一派。這種現象,是學術上由分而合的現象。
大凡一種學說,**成派之後,本派中跟著就要分派。韓非說︰「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就是循著這個軌道走的。孔學分為八派,秦滅而後,孔學滅絕,漢儒研究遺經,成立漢學,跟著又分許多派。老氏之學,也分許多派。佛學在印度,分許多派,傳入中國,又分若干派。宋儒所謂佛學者,蓋禪宗也。禪宗自達摩傳至五祖。分南北兩派,北方神秀,南方慧能,慧能為六祖,他門下又分五派。明道創出理學一派,跟著就分程(伊川)朱和陸王兩派。而伊川門下分許多派,朱子門下分許多派,陸王門下也分許多派。這種現象,是由合而分的現象。
宇宙真理,是圓陀陀的,一個渾然的東西,人類的知識很短淺,不能驟窺其全,必定要這樣分而又合,合而又分地研究,才能把那個圓陀陀的東西研究得清楚。其方式是每當眾說紛紜的時候,就有人融會貫通,使它匯歸于一,這是做的由分而合的工作。既經匯歸于一之後,眾人又分頭研究,這是做的由合而分的工作。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西洋學說傳入中國,與固有的學說發生沖突,正是眾說紛紜的時代。我們應該把中西兩方學說融會貫通,努力做出分而合的工作。必定要這樣,才合得到學術上的趨勢,等到融會貫通過後,再分頭研究,做合而分的工作。
宋學與蜀學?
五代中原大亂,三教中的名人齊集成都,仿佛三大河流,同趨于最隘的一個峽口,天然該融合為一,大約這些名流麇集成都,互相討論,留下不少的學說。明道弟兄來川,召集遺老築台講道,把它們集合來,融會貫通而斷以己意,成為一個系統,就成為所謂宋學。
二程與四川之關系
程明道的學說,融合儒釋道三家而成,是順應時代的趨勢,已如前篇所說。至于地域關系,他生長河南,地居天下之中,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薈萃,是學術總匯的地方,故他的學說能夠融合各家之說,這層很像老子。
凡人的思想,除受時代影響之外,還要受地域的影響。孔子是魯國人,故師法周公;管仲是齊國人,故師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莊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其原因︰(1)凡人生在一個地方,對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就成了拘墟(xu)之見。(2)因為生在此地,對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觀察,能見到他的好處,故特別推崇他。此二者可說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寫這篇文字,也莫有月兌此種意味。
程明道的學說,融合儒釋道三家而成,是順應時代的趨勢,已如前篇所說。至于地域關系,他生長于河南,地居天下之中,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薈萃,是學術總匯的地方,故他的學說能夠融合各家之說,這層很像老子,老子為周之柱下史,地點也在河南,周天子定都于此,諸侯朝聘往來,是傳播學說集中之點,故老子的學說,能夠貫通眾說。
獨是程明道的學說,很受四川的影響。這一層少人注意,我們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
明道的父親,在四川漢州做官,明道同其弟伊川曾隨侍來川,伊川文集中,有《為太中(程子父)作試漢州學生策問》三首,《為家君請宇文中允典漢州學書》、《再書》及《蜀守記》等篇,都是在四川作的文字,其時四川儒釋道三教很盛,二程在川濡染甚深,事實俱在,很可供我們的研究。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