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抱怨的媽媽」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如果媽媽管教太多,就會淹沒孩子自己的聲音,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失去自信。♀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
——i界名人李開復
因為我們總是害怕孩子會記不住、做不好,所以就一直重復教育孩子。但是這些重復在孩子眼里就是媽媽在抱怨孩子做得不夠好。其實有效的說話方式一次就能讓孩子接受,相反,你一再的重復,除了會讓孩子覺得煩以外,並不會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效果。
我的大學同學中有一位做了中學老師,她的孩子今年16歲,叫小凡,剛剛進入高中,已經是一個高大的男生了。小凡在初中的時候是一個成績優秀,喜歡運動,非常陽光的一個大男孩。但是上了高中以後,他的成績慢慢的下滑,小凡的媽媽很著急。于是每天在小凡放學回家以後媽媽就督促他寫作業,復習功課。但是這樣的辦法並沒有讓小凡的成績有所提高,反而讓小凡變得越來越沉悶,越來越不愛笑,也不愛說話。對于對媽媽的話更是不願意回應。
而媽媽看著小凡一天不如一天的成績,越來越著急,每天不斷的在教訓小凡。吃飯的時候在說要好好學習才能有好的前途,休息的時候也在說。有一天,小凡終于受不了了,朝媽媽大吼道︰「你不要說了,行不行,好煩呢!」媽媽看著一向孝順、溫和的小凡居然會對自己大吼大叫,一時不知所措,呆住了。
小凡的媽媽剛開始非常生氣,自己都是為小凡好,但是小凡居然朝自己吼。她整個人都傷心欲絕,她不知道這個媽媽是不是做的太失敗了。那幾天,她和小凡處于冷戰的狀態。冷戰了幾天以後,她開始反思,也許是自己做的不好,也許小凡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她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是她在說,在抱怨,但是她從來沒有听小凡說過他自己真正的想法。也許問題出在這里。
晚上,小凡放學回家,一家三口在沉默中吃了晚飯。小凡什麼都不說就拿著書包進了房間,小凡媽媽覺得她應該好好和小凡談一談,了解孩子心里真正的想法。
于是小凡媽媽走進房間,坐在小凡旁邊,輕聲說道︰「小凡,是媽媽不好,媽媽不該這樣一直嘮叨,讓你覺得煩了。」小凡驚訝的看著媽媽,他從來沒有想過媽媽會來和自己認錯。♀他哽咽著說︰「媽媽,其實我也不對,我不該對你這樣說話,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跟你說。」
小凡媽媽意識到,孩子一定是有什麼不能解決的難題,才讓他有了這麼大的轉變。媽媽心疼地看著小凡,說到︰「孩子,有什麼心事就和媽媽說吧,媽媽會幫你解決問題的。」小凡沉默了一會,像是鼓了很大的勇氣,終于開口說到︰「媽媽,我在初中的時候一直都是班里最好的學生,老師很喜歡我,對我很重視。但是現在到了高中,我發現我很多方面都不如班里其他的同學,而且老師也不重視我了,我已經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了。」媽媽听了,馬上明白了孩子上了高中的心理變化。她說︰「小凡在爸爸媽媽眼里一直都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功課不好了,我們可以好好努力,只要堅持,慢慢的你就會變成和初中時候的小凡一樣了。」小凡還是很泄氣︰「不,我一直在努力,可是還是不會。現在一看到書我就覺得心里很煩燥,然後您每天都和我說學習很重要,我就覺得,我是不是沒有好的前途了。所以我的心情越來越不好,才會……」「好了,孩子,我明白了,是媽媽不好,媽媽不理解你就一直嘮嘮叨叨,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們一起想辦法,你現在努力了還是沒有效果就說明方法用錯了,媽媽和你一起找方法,直到你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為止,好不好?」小凡點點頭,看得出來,他還是沒有信心。
接下來的日子,小凡媽媽和小凡努力的尋找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終于在最近的一次測驗里,小凡英語考了全班第一。小凡興高采烈地回到家里把成績單給媽媽看的時候,他臉上又恢復了以前那種自信、開朗、陽光的笑容。小凡媽媽看著小凡走出了這個困境,一顆懸著的心也放下來了。
從那以後,小凡的媽媽不再用嘮嘮叨叨的抱怨方式來教育小凡,她懂得多為孩子著想,多體諒孩子。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體諒,尤其是得到媽媽的體諒,而不是無休無止地抱怨。
孩子心理分析︰
美國牧師威爾•鮑溫說,習慣抱怨的人的命運就是——被周圍的人放逐。
其實,無休止地埋怨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當抱怨成為一種習慣,媽媽很容易發現孩子身上負面的東西會放得越來越大,甚至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浮想聯翩,進而感慨孩子是多麼的不成器。♀
無休止的抱怨只會破壞你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加大交流的難度,讓孩子產生「受夠了」的厭煩思想,逐步走向自暴自棄,僅此而已,沒有任何好處。
小凡和他媽媽的故事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與其讓自己變成孩子厭煩的「抱怨」媽媽,還不如把每一次的教育效果加強,讓自己說的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這樣你不那麼累,孩子也會更加願意和你溝通,關系自然更加融洽。最重要的是你擺月兌了「抱怨」媽媽的稱號,孩子也更加听話懂事。
給媽媽的小建議
嘮叨是媽媽的天性,因為關心所以會很緊張孩子的一切,而緊張就會讓媽媽們變成嘮叨的「抱怨」媽媽。但是不能因為緊張就用這種會讓人覺得煩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你的朋友,和你的朋友真誠地溝通,了解孩子心里最深刻的問題才是解決矛盾的好辦法。
每次要抱怨的時候就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討厭這樣的溝通方式,抱著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態度和孩子聊天,把孩子當成和你平等的一個個體,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成為一個嘮叨媽媽。
第六章
《是媽媽,也是玩伴——讓孩子越玩兒越聰明》
現今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而鄰里之間少往來甚至不往來也是正常不過的現象。孩子們除了上幼兒園、學校或偶爾去下游樂場所,多數的時間只能被「禁錮」在家里。沒有兄弟姐妹一起嬉戲,一起爭搶玩具和美食,反而愈發孤獨。如何讓孩子走出沒有兄弟姐妹「小玩伴」的漩渦呢?
媽媽,是孩子的監護人、教育者、引領者……媽媽是孩子的一切。對了,還有一點你可千萬別忘了,你也是孩子最重要的玩伴哦。
讓孩子把你當作游戲的玩伴,在心理上認同你是他最依賴、最好玩、最需要的朋友,這不僅能加強你們的親子關系,還能培養孩子的性格和品質。因為我們在做孩子的玩伴的時候不是簡單的陪著孩子玩,更主要的是在玩的過程中讓他們越玩越聰明,越玩越健康。
在玩耍中我們要有側重點的去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品質,讓孩子的成長在輕松愉快的玩樂中逐步完善。
1.《玩是孩子的天性》
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
——美國總統羅斯福
作為媽媽,我們總是擔心孩子太貪玩,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于是就為孩子安排了學習時間、玩樂時間,甚至還安排孩子玩什麼。
毫無疑問,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也是他們開發智力的一種方式。他們可以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的想象、創造,不斷地豐富他們的認識。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壓制這種天性呢?
寓教于樂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但施行起來總擔心孩子樂而不學,樂而忘返,結果孩子就必然反感媽媽的種種干預,並千方百計來對付媽媽了。理智的媽媽應支持並參與孩子喜歡的各種活動,保護孩子的天性,賦予孩子玩的權利,並且真正實踐「寓教于樂」,因為在家庭中有這個自由和權利;這樣孩子才能學會自己理智地選擇,並學會自己做出正確的抉擇。
我們學校新進了一個年輕的同事,是一位舞蹈老師。雖然她剛做媽媽兩年,不過她已經為孩子計劃好了一切,為孩子做好了營養食譜。但是最近她發現孩子每天玩什麼對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她開始給孩子制定一個玩的計劃。
孩子兩歲半了,會說一些簡單的字詞,還會走路了。于是她規定每天孩子要玩積木一個小時,玩有字幕的木板半個小時,和媽媽爸爸玩一個小時的親子游戲。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對她這樣的安排並沒有做出什麼反應。但是一個星期之後,孩子不再想玩積木,但是媽媽還是一直要寶寶在積木的那個桌子旁邊坐玩,寶寶開始大哭,媽媽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孩子鬧別扭就放棄這個對寶寶智力開發有益的游戲計劃。
媽媽一直逼寶寶玩她安排好的游戲,寶寶還是一直在哭,他一邊哭一邊往後退。這樣又持續了一個星期,寶寶終于開始憤怒了,媽媽再把它抱到積木旁邊的時候,他就拿起積木朝媽媽仍過來。
同事實在沒有辦法了,于是向我傾訴。我問她︰「你為什麼一定要規定寶寶玩什麼?」同事說︰「這些游戲都是對他智力發展有好處的,我只是希望他可以有很好的開始。」于是我告訴同事我的看法︰「雖然現在孩子還小,但是他也會有自己的選擇,他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要讓他可以開心的玩,讓他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就算是玩泥巴他也覺得是快樂的,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他干什麼事情的話,他只會覺得很痛苦。」
同事听了以後,回家就把那些積木收了起來,讓寶寶自由的選擇他想玩的東西。寶寶發現媽媽不再強迫他玩積木了,慢慢的不再排斥媽媽,又開始和媽媽一起玩了。
而且現在寶寶興趣非常廣泛,喜歡看小人書、搭積木、玩槍、汽車,他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各種不同的小動物。寶寶也越來越活潑,總是喜歡邀請別人和他一起玩玩具,非常惹人喜歡。
孩子心理分析︰
我們是孩子的媽媽,不是動物訓練師。我們的目的不是把孩子變成一種可以重復做事的機器,而是希望孩子可以快樂的生活。而一個人如果連玩的權利都被剝奪,他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對孩子有興趣的活動,媽媽不要動輒強迫孩子轉向你所認為「有用、有意義」的活動,那樣會導致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孩子的興趣一定有其時代特征與合理性。
孩子有興趣的活動,媽媽也不妨嘗試了解一些,包括玩網絡游戲、智力游戲、唱歌跳舞、體育活動等,你不會的、不懂的就向孩子請教。能夠認同孩子的興趣,一起玩樂,便能夠與孩子有共同語言,與孩子討論游戲規則,並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
很多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學這個學那個,每天奔波于各個補習班、興趣班之間。他們真的高興嗎?相反,掛在他們臉上的是痛苦、是不情願。他們渴望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以不用再記那些煩人的單詞,那些可怕的數學公式。孩子的大腦也需要放松,而玩就是一種最好的放松方式。
當然,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寓教于樂,媽媽首先應該支持並參與孩子喜歡的各種活動,保護孩子的天性,賦予孩子玩的權利,然後借機在活動中合理加入自己希望教孩子的東西,這樣孩子才能愉快的、主動的學習。
給媽媽的小建議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在玩的時候都得不到快樂,他們就會變得很憂郁、甚至會很暴躁。在孩子玩的時候就放手讓他們去自由發揮,一個好媽媽的標準是讓孩子自由自在的好好玩,只要注意他們的安全就行了。
不要對你的孩子說︰「這個多髒啊,你還玩!」更不要和孩子說︰「這個對你不好,不要玩了。」孩子對玩有自己的判斷力,他們知道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什麼是不喜歡的,所以做一個放心讓孩子去玩的媽媽才是真正的好媽媽。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