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權力的崛起 第三十一章

作者 ︰ 李銀河

第四是關于公眾與私人領域的劃分。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在女權主義對現存各種意識形態的批判中,有一種被她們稱為領域劃分意識形態,主要是指把人類活動的領域劃分為兩個,一個是公眾領域;一個是私人領域。這一意識形態認為,公眾領域是男人的活動領域;而私人領域才是女人的活動領域;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區分。女權主義認為,領域劃分這一意識形態貶低了私人領域的價值;私人領域不僅是性政治和性伍制的基本領域,而且對公眾領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對這一意識形態的分析認為,由于掙錢工作與家庭的分離,強化了男人是家庭供養人的觀念。人們大都認為,女人與生俱來的位置是在家里,是以家庭這個私人世界為其主要活動領域的;而男人則以工作和玫治這些公眾世界為主。社會上流行著這樣的諺語︰男人為土地而生,女人為爐灶而生;男人為劍而生,女人為針而生;男人用頭腦,女人用心靈;男人發命令,女人服從;除此之外的一切只會擾亂人心。

無論是強調兩性相同還是強調兩性相異的女權主義者都認為,在精神與**、理性與感情、文化與自然,公眾與私人這些劃分中,男性總是自然而然地被劃在好的一方,女性則被劃在壞的一方。強調相同的一派女權主義者認為,女性在精抻、理性、文化、公眾領域同男性擁有相同的能力,或者說可以同男性傲得一樣好;而強調相異的女權主義者則認為,女性的**、感情、自然和私人領域的錚征不僅同男性的那些特征同樣重要,而且可能更有價值。

中國文化首創出陰與陽的概念,並傳到西方,許多人認為,這—劃分是遍及所有的文化、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本身的。班昭听作《女誡》中說︰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

中國人對于男女兩性特征尤其是智力方面特征的概括帶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其底蘊是陰陽調和,陰陽互補。例如,中國學者強調,男女兩性在智力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其智商基本相同。他們將兩性智能待征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從認知方式看女性的敘覺、觖覺、听覺等比男性敏感,女性的閱讀能力強,注意力集中,靠書本和課堂昕講獲取知識能力強,但由于女性參加科技實踐活動少,解決實際何題的能力相對差一些。第二,從記憶方式看,不論機械記憶還是理解記憶,不論在哪個年齡階段,女性均優于男性。第三,從思維方式看,女性感情較細膩,形象思維好,言語表達流暢,只是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比男性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些。第四,從運用知識的能力看,女性狡男性強,具有豐富的聯想力,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接受新鮮事物較快,是靈活性和實際能力不如男子。第五,從發插問題能力看,女性較男性觀察力強。第六,智力分布較均衡,成績最好與最差的兩端,男生所佔的比例超過女生;而成績中等的女生居多平均成績男女並無明顯差別。第七、從女性的大蜢發育看,女性的大腦皮層比男子的更厚一些,這是人們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它有力地證明,女人的智力不如男子的傳統現點是不科學的,應當予以擯棄。

在此基礎上有人進一步指出,由于在工業社會中,依賴體力的工作越來越少,需要智力和技術的工作越來越多,只要婦女享有與男子同樣的受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她們在智力和技術上就沒有理由比男子差。因此,過分強調兩性角色分工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對社會和人類進步有害。

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

女權主義認為,對性別氣質的傳統看法已經成為一種對女性的壓制力量,它甚至會影響到人們對精神健康的評價標準。一個以椿神病醫生為調查對象的調查表明,他們頭腦中精神健康的標準因性別而不同︰他們對建康、成熟的成年男子的描述與對精神健康的成年人的描述幾乎完全一致,其中包括**性、冒險意識和自我肯定等;而他們對精神健康的成年女子的描述卻包括溫顧、依賴、易于為小事激動等。由此可見,傳統的男子氣質被醫生看作是心理建康的規範和標準,這就使女性受到雙重約束︰一方面,如果她們打算做個健康、成熟的成年人,就很可能被戴上不正常的帽子有男子氣的女人另一方面,如果她們用傳統文化對健康成熟女子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舉止,必然會感到憂郎,不滿足和受到多沖精神困擾。

因此,一些西方女權主義者激烈批判對所謂女性氣質的規範化,認為這是男性文化對女性的雖制手段。她們對弗洛伊德**忌妒淪的抨擊特別激烈︰**忌妒理論認為,女性膽敢追求生理上達不到的境界,是女性受罪的根源,誰若渴望過一種較少羞辱和約束的生活,誰就會立即被說成是不自然的,是遺傳身份的變異。一個女人想反抗女人昧即女性的氣質、地位和角色,便會被看作近于精神病,因為正如生理就是命運一樣,女人昧就是她的命運。

一個轟動西方的、對人們在性別問題上的思維定式具有顛覆性的發現是瑪格麗特米德妃。對三個原始部落中與西方大相徑庭的性角色的考察。她發現,雖然這三個原始部落座落在方圓100英里以內,但其性角色規範卻完全不同,尤其有趣的是,這三種規範又全都。不同子西方文化中的性角色規範。其中第—個部落中,男女兩性的行為模式都像西方文化中對女人的行為規範要求一樣,即一種柔和的行為方式,在西方人眼中是女性的和母性的、第二個部落中,男女都如西方男性的行為方式,即一種殘忍的富于攻擊性的行為方式,脾氣暴烈,敢作敢為,在性生活上積極主動,具有男子氣概、第三個部落中,男人的行為就像西方文化中女人的傳統行為方式敏捷,負責購物,所負責任較女人為小,並在感情上依附于女人;而女人卻個個精力充沛,善于經營,而且不事奢華,是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管理者。米德以她對原始部族的研究為女權主義理論提供了新鮮的證據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她的重要發現表明︰世界上各個社會都有性別分工,這種分工的原因並非僅僅源于女性的生理功能,某種牲格特質被認為是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是因文化而各異的,因而是人為的,並不是什麼與生俱來的自然秩序盡管許多文化中都盛行男主外女主內,但的確也有男主內女主外的文化。米德的發現可以作為反本質主義的證據。

波伏瓦的觀點也接近于反本質主義的觀點,有一次,當記者問她如何看待女人天生比男人愛和平,女人是生命的孕育者,男人是天生的破壞者這種說法時,波權瓦說︰那真是荒唐,因為女人應當從人而不是從女人的立場出發來爭取和平。這種論辯是無意義的,因為如果說女人們是母親,男人們就是父親。總之不管人們如何假借女性氣質或女性本能的名義鼓勵婦女為爭取和平奮斗,婦女應永遠丟棄這種女性論證。這純粹是男人的詭計,要使婦女地位降低到只具生殖能力而已。其實女人只要有了權力,其行為就與男人無異,絕無例外。你看甘地夫人、海厄夫人、撤切爾夫人及其他,她們當然不會突然變成慈悲或和平的天使。

後現代女權主義者激烈批評性別問題上的本質主義,它的主要論點在于,否定把兩性及其特鉦截然兩分的作法不贊成把女性待征絕對地歸納為**的、非理性的、溫柔的、母性的、依賴的、感情型的、主觀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也不贊成把勇性特征歸納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擊性的、**的、理智型的、客觀的、擅長抽象分析思辨旳。這種觀點強調男女這兩種性別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穩定化,認為每個男性個體和每個女性個體都是千差萬別、千姿百態的。它反西方哲學中將一切作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因此它要做的不是把這個男女對立的二元結構從男尊女卑顛倒成女尊男卑,而是徹底把這個結構推翻,建造一個兩性特質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間色的色譜體系。這種觀點雖然听上去離現實最遠也最難懂,但它無疑具有極大的魅力,它使我們珧出以往的一切論爭,並且為我們理解性別問題開啟了一個新天地。

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婦女運動把反對小學教材中有歪曲婦女形象的內容提上了日程,因為它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關于女性的鍺誤的刻板印象。但是,像葡萄牙婦女地位委員會改變方案組那樣有系統、有組織的工作,還是第一次。所謂改變方案就是改變對婦女態度方案。改變方案的發起人是位教育心理學家。她認為應該從尚未形成男女不同概念的幼兒開始進行教育。在里斯本她們選了五所小學作為試點。她們制定了一份調查表格,讓每個學生填寫,從而了解孩于們在男女觀念方面的狀況,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女孩子天性就是膽小怕事、羞羞答答的;男孩子是大膽潑辣、無所畏懼的;女孩于生來愛美,要注意流妝打扮;男孩子注意的是知識、愛好學問;女孩子應該玩女圭女圭、過家家;男孩子才玩汽車、玩動腦筋的游戲;女孩子長大以後要帶孩子、管家務、依蓽丈夫;男孩子將來才是在外面掙大錢、干大事的;在家里媽媽總是比爸爸忙,媽媽做飯,爸爸讀報,媽媽打毛衣,爸爸看電視,因為家務活是媽媽的本職等等。改變方案就是要改變這種鍺誤的傳統觀念。從幼年時代起,就給孩子灌輸一種新的觀念︰男女都是一樣的人,除了生理上的區別之外。不論在學校里、家庭生活中和將來在社會上就業都沒有理由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區別。所謂男性職業、女性職業都是人為的。在家庭中家務由婦女承擔並非天經地義。教育女孩子要潑辣大膽些,不要自卑,而男孩子應該溫柔細致些。教育女孩子要胸懷大志,樹立男孩子能干的自己也一定能干的雄心。教育男女孩子自幼要互相了解、互相愛護、互相尊重,而這種尊重絕不是停留在表面上那種女士先行的形式上的尊重,而是實實在在地尊重女孩子的人格,承認她們的才干,平等地對待她們。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的傳媒卻在討論女性的男性化問題。這一討論同上述西方女權主義者涉及的是同一問題,但方向完全相反西方女權主義的努力方向是試圖模糊性別區分,使女孩更男性化,使男孩更女性化、而中國的傳媒卻希望將被弄模糊的性別差異重新加強,使女人更像女人,使男人更像男人。

中國傳媒提醒人們注意婦女解放中菹含的一種危險,即淇視女性特征的危險,有一位記者舉例說,他參加過一次中國新時期女注電影研討會,落座前排的女導演個個狀如鐵塔,聲如洪鐘;而落座在後排的男性評論家、理論家們倒是縴靨細指,低聲低語。這種強烈的反差令他感到癰苦。這位觀察者援引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旨在說明女性喪失其性別特征是一種異化。他還斷言女性與生俱來的溫柔、慈悲、酎心、細致等特長不會隨著社會政治與生產關系的改變而改變。

的確,我國從50年代鼓勵婦女走出家庭參加社會生產活動以來,男女不分成為時尚,它既是對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的挑戰,也是對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的挑戰。這一時尚在文革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它不僅表現為女人要同男人干一樣的事情,而旦達到有意無意地掩蓋男女兩性生理心理差異的程度。那個時代造就了一批自以為有男性氣質或被男人看作有男性氣質的女性。在那時,女人不僅要掩飾自己的女性特征,而且對于想表現出女性特征的意識感到羞慚,覺得那是一種過時的落後的東西。80年代以來,女性的性別意識在沉寂幾十年之後重新浮現出來。最明顯的表現是,女性開始重新注重衣著化妝,表現女性特征的意識一旦蘇醒,立即變得十分熾烈。女性意識的復蘇還表現在大量的影視作品中。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性權力的崛起最新章節 | 女性權力的崛起全文閱讀 | 女性權力的崛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