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十三歲到省城長沙參加童子試。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起初,讀書應試模不到門道,經過七次考試,二十二歲那年,也就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才考中秀才。經歷這一痛苦過程後,他茅塞頓開,腦袋一下開竅。中秀才後第二年,參加在省城貢院舉行的鄉試,一舉考中舉人,在湖南省所有中試舉人中排名第三十六。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到京城貢院參加三年一科的會試,向新的科考目標——進士發起沖擊。但京城科場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放榜那天他沮喪地發現,自己榜上無名。清制,三年一科的會試為正科,若遇朝廷慶典,特開科舉考試,稱做恩科。曾國藩趕上好運氣,第二年還有一次恩科考試,便留在京城,準備參加下一場考試。但是,他沒有抓住這份好運氣,再次名落孫山。這一年曾國藩雖沒有杏榜題名,但在學問上大有長進,他喜歡上了韓愈的文章,刻意師法其雄奇豪邁之氣。後來他轉而愛好桐城派文章,筆下所著不僅詞藻華麗、對仗工整,而且充溢一股雄奇之氣,猶如江河奔騰,這手好文章的基礎,就是在這一年打下的。作為一個外省小財主的兒子,在京城讀書應試一年,所帶盤纏早已空空如也。這年落第回家路過金陵,他在書肆看到一套《廿三史》,渴望擁有,但沒有錢,只好向一位在江蘇做官的同鄉借了一點,又賣掉幾件衣服,才得到這套書。回家後,他春夏秋冬足不出戶,又發憤攻讀兩年,盼來了又一個鄉試之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帶著向同族和親戚借來的三十二緡錢,再次踏上北去之路,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這一次,他會試考取第三十八名貢士,殿試考取三甲第四十二名。時年二十七周歲的曾國藩,終于如願以償,金榜題名,賜同進士出身。
曾國藩博取的科考功名,對曾氏家族來說,具有創世紀的意義。他金榜題名的驕人成績,一舉改寫了曾氏家族六百年來未出一名進士的歷史。自太曾祖起,曾家祖輩就做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歷經九代人的綿綿夢想,終于在曾國藩手里變成現實。喜訊傳到家鄉,白楊坪一下沸騰了。
曾國藩讀書應試的非凡本領,注定要讓白楊坪乃至整個湘鄉,一次再一次地為之沸騰。♀
殿試傳臚後三日,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由新科進士參加的朝考。朝考完畢即按考試成績授官職。成績名列前茅、年富力強被授為庶吉士的,通常佔百分之二十;成績列次等的授主事、知縣,約佔百分之八十;成績最差的三四人授中書之職。庶吉士由皇帝欽點,選數名或二三十名不等,選中者在庶常館再深造三年。散館考試後,決定庶吉士前途,成績拔尖的,進入文學侍從機關翰林院,授為編修、檢討,侍從皇帝左右充當顧問;成績差一等的,授為部屬司員或科道。
曾國藩在朝考中月兌穎而出,取得一等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欽點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庶常館散館,共四十六人參加考試,他考取二等第十九名,被幸運地留在翰林院,擔任檢討之職。讀書人連闖這兩道關口,可謂實現「鯉魚跳龍門」的理想,仕途一片光明。清代最重翰林出身,邁入翰林院就踏上了升官發財的終南捷徑。翰林出身是官場重要資格,相當于宰相的大學士之職,非翰林出身之人不能擔任。在翰林院干上幾年,成績最不好的,外放「鑽狗洞」,也能當個知府什麼的,進入王朝中級官員之列。
曾國藩沖破多少重考試難關,殺出多少個科場重圍,才爭取到這個前程!如果不是肚里有墨水,筆頭子來得硬,一個山民的兒子,絕對擠不進翰林院。
清代科舉之途擁擠狹窄,而且關山重重。入學考試者先要參加入學考試童試。童試三年兩考,從縣試、府試、院試逐級而升。縣試由縣官主持考試,通常要考五場。縣試四個月後續考府試,由知府或知州、同知主考。之後,參加由一省學政主持的院考,一般首日考完,次日出案,第三日復試。正場考四書文二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復試考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五言六韻詩一首。院試正式錄取者,稱為生員,亦稱秀才。秀才錄取名額,視各縣文風高下及錢糧丁口多少而定,按康熙初規定,多的縣二十名,中等縣十二名,最少的僅七八名。因此,要考上秀才很不容易。
秀才還要參加每年由省里學政主持的歲試和科試。♀乾隆中期之後,歲試內容為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並默寫《聖諭廣訓》一則。根據歲考成績,對秀才實行六等黜陟法,獎優罰劣。科試內容乾隆中期後定為四書一篇,策一道,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默經一段,默《聖諭廣訓》一二百字。科試成績列為一、二等的,以及科試成績三等中的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秀才,才有赴省會參加鄉試的資格。
鄉試三年一科,如慶典加科稱恩科,一般秋天舉行,因此又稱秋闈。鄉試要考三場,秀才們到位于省城東南的貢院參加考試。首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二場考經文五篇;三場考策問五道。鄉試名額有限,通常大省不超過三十名,中省不超過二十名,小省不超過十名。如遇恩科,各省錄取名額增加數名至二三十名不等。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一個上千萬、數百萬人口的省份,能考中舉人者,已是千里挑一、萬里挑一。
秀才要想榮登貢士、進士榜,就得趕赴京城參加三年一科的會試。會試在春季舉行,由禮部主持,因而又稱春闈或禮闈。共考三場,每場三日。會試錄取名額無確切定數,多的四百余名,少的九十多名。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前十名名次,由考官擬出皇帝欽定。之後,四月二十一日,貢士們參加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的殿試。這是國家最高規格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制策一場,當日交卷。隨後,公布一、二、三甲進士名次。士子過關斬將,沖過重重考試關,能夠金榜題名成為進士,當是鳳毛麟角。道光十八年,全國人口為四億零九百零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九人,當年考中進士者若按四百名計算,相當于一百零二萬人中產生一名進士。而要成為庶吉士和翰林官,更是難上加難。
作為一名士子,曾國藩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榮登進士榜,欽點庶吉士,躋身翰林院,科舉考試的非凡順利,激勵曾國藩銳意進取,立志成就一番大事業。曾國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在考中進士前,他已改號滌生,其含意是,「滌其舊染之污」,「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他考中進士後,他的恩師、擔任會試正總裁的大學士穆彰阿,嫌其名太俗,令其改名「國藩」。他欣然接受這個名字︰做一個藩屏王朝和皇帝的忠臣,這正是他的志向。他從此確立起自己讀書做人的目標,這就是「效法前賢,澄清天下」。
翰林官要不定期參加「大考」。大考翰詹,就是朝廷組織翰林院的翰林、詹事府的詹事們進行考試。大考對翰林們來說非同小可,俗稱「翰林出痘」。「出痘」就是出天花,在那個時代純屬听天由命之癥,許多人過不了「出痘」這一關,一命嗚呼。人們將翰林、詹事們參加大考喻作「出痘」,十分準確形象。這一關過得好,往往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即便將來當不上總督、巡撫、大學士,也能弄個尚書、侍郎什麼的干干,成為一二品大員;這一關過得孬,前程可就懸了,大凡會淪為「黑翰林」、「窮翰林」,原地踏步,升官無門,一輩子窮困潦倒,郁郁乎不得其志。
曾國藩有突擊應試的高超本領。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考翰詹突然降臨,大出曾國藩意外。大考通常六年一次,這次考試距上次僅四年,突然提前兩年,曾國藩猝然不防。三月初六日他獲悉,本月初十日要舉行大考。如此重要的考試,準備時間竟然只有四天。曾國藩在日記中感嘆,「聞之甚覺驚皇(惶)」。初十日,他到正大光明殿參加考試。當日應試者一百二十四人。試題為「如石投水賦」。剛出考場,他拿出賦稿與同人看,就發覺有一大錯,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他痛責自己︰「粗心至此,何以忝廁詞垣哉!」當場有懷挾資料作弊的,被當場逮住交刑部治罪。曾國藩覺得自己考得很糟糕,中午回家後與夫人歐陽氏相對無言,心中患得患失,憧憧靡己。盡管強行控制自己的情緒,但還是覺得紛擾不安,當晚輾轉反側,一夜無眠。第二日起來,「心中焦急,四處打探,行坐不安」,他自己也覺得所作所為非常丑陋。十四日,成績終于揭曉,喜出望外,他竟考得二等第一名的好成績,被擢升為翰林院侍講。翰林院檢討是從七品官,翰林院侍講為從五品官,曾國藩因這次出乎意料的好成績,連升四級。為此,他一改常態,沾沾自喜。當月二十三日,他在致祖父信中說︰「湖南以大考升官者,從前惟陳文肅公(名大受,湖南祁陽人,乾隆朝歷任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署直隸總督、兩廣總督之職,謚‘文肅’)一等第一,以編修升侍讀,近來胡雲閣(胡林翼之父)先生二等第四,以學士升少詹,並孫三人而已。孫名次不如陳文肅之高,而升官與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湖南是個大省,因大考而升官的湖南籍京官,算上曾國藩僅三人而已,而這三人中,論考試名次,曾國藩僅次于陳大受,高于胡林翼之父胡雲閣,他確有理得意一番。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道光帝御門特擢,曾國藩連升兩級,晉升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官至從四品。這年底,補日講起居注官,充文淵閣直閣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大考成績列二等,當年六月再度「蒙皇上破格天恩」,連升四級,破格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餃,當上正二品高官。近三十七虛歲的曾國藩,在致祖父信中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他還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曾國藩升官速度之快,一舉打破湖南籍官員二百年記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清廷實授曾國藩禮部侍郎。當上禮部副長官的曾國藩,年富力強,年僅三十七周歲。
曾國藩讀書應試、步步高升,其能耐遠遠超過眾多先祖同輩。
曾氏一門六百年來,在曾國藩出息前,科場上最替祖宗長臉的是曾國藩之父曾麟書。曾麟書先後應試十七次,道光十二年(1832年)才考中秀才,時已四十三歲。曾麟書中秀才時間,只比兒子曾國藩早一年。曾麟書開設家塾二十四年,邊課徒教子,自己邊溫習備考,「積苦力學」,堅忍不拔,年過不惑終于攻克科場第一個堡壘。這一遲遲到手的功名,其意義遠遠超過事情本身。這一成績,改寫了曾氏入湘五六百年間一直沒有科場功名的歷史,並用鮮活的事實,向白楊坪及其附近山村證明一個道理,山村農家子弟只要不懈讀書,照樣可以走上功名之路。曾國藩連續六次向秀才功名發起沖擊均告失敗,仍然沒有氣餒,這與身邊有一個活榜樣大有關系。
滿月復才學不一定科場得意。魏源是當時的大學者,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著有《聖武記》《海國圖志》,編有《皇朝經世文編》,才高八斗,滿月復經綸,名聞遐邇。他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二十八歲才考中秀才,之後一次次向進士發起沖擊,一次次狼狽而歸,到了五十一歲那年,夕陽晚照,才考中進士。他比曾國藩大十七歲,卻比曾國藩晚兩屆考中進士。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