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小故事
故事1︰
一天,爸爸帶著兩歲半的兒子去看望爺爺。♀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正當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吃著可口的飯菜時,突然,兒子生氣地沖著爺爺大聲喊起來,一只小手還指著爺爺的腳,一副非常傷心的樣子。
爸爸趕緊問兒子︰「怎麼了?怎麼回事?」兒子傷心地說︰「爺爺穿了爸爸的藍拖鞋!」而且兒子非要讓爺爺把拖鞋換下來,讓爸爸穿,否則就不肯吃飯。
原來,爸爸昨天進爺爺家門後換的拖鞋就是那雙藍拖鞋,兒子以為爸爸第一天穿的是那雙拖鞋就是爸爸的,別人就不能亂穿了。于是,爺爺月兌下了藍拖鞋,給了爸爸,爸爸月兌下拖鞋給了叔叔……全家人又重新換了一遍拖鞋。換完後,兒子才非常滿意地吃起了飯。
在以後的幾天,只要兒子看到別人穿了那雙「爸爸的藍拖鞋」,他就會大喊大叫,直到那個人月兌下來他才停止喊叫。
故事2︰
一個周末的午後,3歲的華華睡覺醒來,洗完手後就來到客廳,他坐到沙發上,眼楮向四周瞅了瞅。突然,他發現沙發旁邊的「媽媽的凳子」不見了,他一臉的茫然,似乎在說︰「媽媽的凳子哪里去了呀?」
接著,他站起來看看沙發後面,看了好半天,才確定沙發後面沒有「媽媽的凳子」。這時,他再次露出了十分茫然的表情。他又來到餐桌旁邊,發現了「媽媽的凳子」,然後他興奮地說︰「媽媽的凳子!」說完,他就去喊媽媽了︰「媽媽,媽媽的凳子,你快去坐!」
故事3︰
3歲多的旺旺把自己的鞋子給弄濕了,于是媽媽就把剛買的那雙新鞋子拿出來,想給旺旺換上。可是,旺旺卻大聲說︰「不穿!不穿!」
媽媽很納悶,問道︰「為什麼呀?」
旺旺非常認真地說︰「這不是我的鞋子!我不穿別人的鞋!」
媽媽說︰「這是媽媽給你買的鞋,穿上吧!」
旺旺還是堅持說︰「不,我的鞋不是這樣的!」他就是不肯穿。♀
這時,媽媽想起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她想,這種內在的秩序已經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于是,她就沒再堅持,而是趕緊把旺旺弄濕的那雙鞋子拿來烘干。
敏感期分析
上面的這3個故事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特殊表現,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喜歡給物品找「主人」,不讓別人用不是自己的東西,而且他自己也不用別人的東西,因為那些東西在孩子的內心已經形成了秩序。所以一旦秩序被打亂,他就會努力去恢復這種秩序。對成人來說,秩序混亂可能很正常,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很大的事情,他是不允許的。所以,在這個敏感期內發生給物品找「主人」的現象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引導小妙招
1.要滿足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看到父母或家人穿的鞋子、坐的座位「不對」而要求更換時,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應該認為孩子是在任性,是沒事找事。孩子有這種行為發生,表明孩子很正常,到了秩序敏感期。像故事1中的做法就比較可取,這不是慣著孩子,不是加劇孩子的「任性」,這一點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懂,要學會配合孩子。
2.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像故事2中,孩子認為媽媽那雙新買的鞋子不是他的而不穿時,父母也不要拗著孩子來,硬要給孩子穿上也是不妥的,那會破壞孩子內在的秩序感。當然,父母還可以結著孩子的這個敏感期,培養他的好習慣,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不能用,雖然孩子也能這樣做,但有時候也會有例外。
一位幼兒園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星期一是幼兒園孩子的分享日,當老師把分享物收集到一起,正等孩子們醒來後分享時,一個提前醒來的小朋友——3歲的小亮來到分享物跟前伸手就要拿一個棒棒糖。老師走過去,輕輕地對小亮說︰「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听完老師的話,小亮趕緊把小手收了回來。這時,老師看到分享物的旁邊有一本《格林童話選》,于是就順手拿了起來,想翻看一下。可在一旁的小亮馬上提醒老師︰「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老師立刻把書放了回去,並非常真誠地對小亮說︰「是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其實,作為父母也應該向孩子傳達並強化這樣的觀念,使之成為孩子的正確認知,從而促使孩子養成「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不能用」的好習慣。
3.保護孩子的秩序
在孩子的眼里,餐具、潔具也是專人專用的,其實這樣既衛生,又文明,當然孩子可能沒有想這麼多,只是他覺得應該這樣。父母要知道,這不是孩子固執,也不是孩子計較,而是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現。所以父母一定要保護孩子在這一時期建立的各種秩序,這也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應該知道的重要內容。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