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一位媽媽有個4個月大的兒子,早在一個多月前,她就發現自己的兒子開始吃手。♀+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開始,她沒在意,可後來發現兒子吃手的現象特別厲害,幾乎手不離口。她想,兒子這樣做,一方面不衛生,另一方面也算是一個小毛病,這位媽媽就開始采取措施了。
她只要看到兒子一把手放到嘴里,就打他的手一下,孩子就哭。但一會兒,兒子還是把手往嘴里放,這位媽媽就再打……
現在,她的兒子很老實,已經不再吃手了。這位媽媽也很欣慰,心想︰「孩子的毛病就得從小治才行!」
敏感期分析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覺器官就是口,口也是孩子最早使用的探索器官。有人曾研究過,其實孩子在母親的子宮里時就已經開始吃手了。在子宮里,因為空間狹小,胎兒的肢體自動蜷縮成手指靠近嘴唇的形態。這樣,胎兒就不用太多練習就能比較容易地吃到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胎兒已經學到了吃手的習性。
雖然孩子在母體中可以吃到手,但是出生後,手臂卻離口遠了,要想吃到手,還得重新練習自己的手臂。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說,他使用口是需要手來配合的,為了能讓孩子更早地使用到自己的手,父母還應該讓孩子自然地吃到自己的手。
對于剛出生的孩子來說,當他的口吮吸到手時,口對手的感覺和手對口的感覺需要被大腦統合起來。其實,當孩子知道嘴里吮吸的東西是自己的手,而手也感覺到是自己的口在吮吸,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兒童心理學上,把這種認知稱為「跨通道認知」。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3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到了口腔敏感期最為明顯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已經能夠自己抓到物品,並把它們送到嘴里。而且,他會用手去抓他喜歡的物品,然後放到嘴里,他的大腦自然就會進行跨通道統合。所以,對于口的敏感期、吃手的敏感期,父母都應該有所了解。
故事1中媽媽的做法是非常科學的,有助于孩子口的敏感期的發展;而故事2中媽媽的做法就很不妥當了。因為孩子在出生的頭幾個月,他的手和腳是不受大腦控制的,隨便動。而吃手是第一個被大腦控制的有目的的行為。那位孩子一吃手就打他的媽媽,等于自己親手把孩子發展的小苗給砍斷了。教育專家指出,這就好比是把森林毀壞一樣,是對自然的一種破壞。那麼,面對孩子吃手的這種行為,父母應該怎樣應對呢?
引導小妙招
1.不去注意孩子吃手的問題
孩子在用口和手探索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孩子的一種自然表現,也可以說是天性。所以,父母可以不用注意孩子的吃手問題,也不要把孩子的吃手當成一種毛病。所以,即使看到孩子吃手了,父母也不要有心理負擔,不要緊張,也不要不舒服。
2.允許孩子去吃手
孩子在吃手的敏感期,父母可以不必干涉孩子,允許他自由吃手。就像故事1中的那位媽媽,她就比較明智;而相比而言,故事2中的媽媽則是對孩子口的敏感期的一種扼殺。
3.給孩子一些替代品
當孩子已經有能力抓住物品往在嘴里送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讓孩子抓,供孩子用口去探索,比如給孩子一些磨牙餅干、橡膠女乃嘴等。當孩子再大一點時,可以用一個托盤盛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選擇,讓孩子有些新鮮感。這樣,孩子也在用手感知,也在用口感知,但是他會漸漸忘記肯手。這對于不想讓孩子啃手而又不想強行干涉孩子的父母來說是個不錯的辦法。
4.不要嚇唬孩子
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吃手,就會用語言嚇唬孩子,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來了!」「手上有蟲子,吃手會把蟲子吃到肚子里,肚子會疼!」說這些話時,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還是會在不經意間去吃。吃完之後,他就比較恐懼,想象著蟲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結果就會出現焦慮情緒。如果這時,父母再提醒他,就會更加加強他的恐懼感,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如果他發現手並沒有掉下來,他的肚子也沒有疼時,就會認為父母在騙他。這時,吃手的行為就會被強化,他可能就會瘋狂吃手。
5.不要給孩子不吃手定時間
當孩子6歲之前有吃手的行為都屬于正常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行為。大自然從來就不會按照某個人的意志去改變,也不會按照某個人說的時間與規律作改變。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給孩子不吃手定時間,就一定會因為孩子沒有改變而對他產生不滿,然後可能就會是強制。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