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 第五十五章

作者 ︰ 魯鵬程

良好的形象是孩子的第一張「名片」,誰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排斥穿戴整齊、樣貌干淨的孩子。♀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相反,那些邋里邋遢,衣服骯髒,滿身異味的孩子,自然沒有人想接近他,更別說和他打交道了,所以,孩子有禮貌的首先表現就是有干淨、整潔的儀表。

那麼,我們就要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除了早晚洗臉刷牙之外,平時要勤洗澡,勤換衣,不要讓孩子養成當眾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搓泥垢等壞習慣,讓他知道這些行為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

教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的使用可以說是孩子是否懂禮貌的重要體現。如果孩子見人不知道主動打招呼,受到恩惠也不懂得說「謝謝」,傷害了他人也不會說「對不起」,離開時也不會與人道別的話,那恐怕就沒人喜歡了。

而要想讓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我們必須做好榜樣。不僅對外人要禮讓,對家人也要講禮貌,只要我們常常對家人說「謝謝」、「請」、「對不起」、「再見」,孩子就不可能學會不會。因此,為孩子打造一個講禮貌的家庭環境,是讓他學會使用禮貌用語的最有效辦法,那我們就別忽視自己榜樣的力量,做最有禮貌的父母。

別總批評孩子沒禮貌

如果孩子不是特別懂禮貌,我們不能總批評他,越批評,他會越逆反,或者越膽怯,這就越促使他學不會如何講禮貌。除了我們做出榜樣之外,及時提醒和鼓勵是很必要的。

樂樂家對面搬來了新鄰居,鄰居家有一個比樂樂大兩歲的哥哥。有一次,哥哥到找樂樂玩,媽媽看樂樂沒有主動問好,就說︰「樂樂,這是誰啊?」

樂樂猶豫了一陣,正在大家都以為樂樂不會打招呼的時候,樂樂大聲說︰「健健哥哥好!」

哥哥也高興地回應了樂樂。♀

此時,媽媽明白了,樂樂剛才是在想,這位哥哥叫什麼名字,所以沒有特別及時地問好。

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輕易說他沒禮貌,那真是冤枉他了。我們與其心急地批評孩子,不如把如何稱呼對方告訴他,比如說︰「這是健健哥哥啊!忘記了?」或者事後對孩子說︰「如果想不起對方的名字,或者長輩的姓氏,就直接喊‘哥哥’、‘姐姐’、‘老師’、‘阿姨’,也總比不吭聲強。」這樣孩子就不會為猶豫怎麼稱呼對方而被冤枉沒禮貌了。

只要我們常常鼓勵他,不帶有責備語氣地提醒他,他一定會拿到這封與人交往的「推薦信」。

58.好東西,我要分給別人!——懂分享的人才更受他人歡迎

自古就有一句老話「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這里面的「財」不僅僅指的是錢財,更廣泛指是物質。如果把這句話用在孩子的與人相處之道中,不難理解為,如果孩子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然就有了好的人緣;相反,若孩子不願意把好東西分享給他人,即便一開始擁有良好的人脈,但也會因吝嗇而導致這些人逐漸離開他。

我們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起源于分享,而很多熟人之間為什麼不再來往,其原因也包括其中一方或雙方不願意慷慨分享,導致彼此心有不滿,再不往來。孩子之間也不例外,一塊蛋糕,一個糖果,一個玩具就能成為孩子與人建立人際關系的「分享物」,而一個總是願意慷慨分享自己物品的孩子,不但會受他人歡迎,也會影響其他孩子樂于分享,那麼,大家所建立的社交圈就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圈子,每個孩子都會因擁有這個圈子而滿足和喜悅。

所以,我們勢必要讓孩子把財物看得輕一些,而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看得重一些,更要讓孩子知道,分享財物的目的是維護情誼,如果為了獲得財物而傷害的情誼,那最終會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財聚則人散」的道理。為了別讓自己因吝嗇而成為「孤家寡人」,孩子就一定要學會分享,感受分享的樂趣。

培養孩子與家人分享食物的習慣

家庭不但是孩子賴以成長的環境,也是一個可供他鍛煉與人交往能力的小團體。孩子與家人形成了什麼樣的相處模式,與外人也大多會用同樣的方式交往。也就是說,一個在家就很大方,樂于分享的孩子,在外面自然也不會很吝嗇,反之亦然。那麼,我們就要借助孩子最敏感的東西——食物,來培養他與人分享的習慣。

雖然我們很疼愛孩子,但不能把所有美味的食品都留給他一個人享用,也不能等他不吃了,我們再吃,而是讓他知道好吃的食物是大家的,當然要大家共同享用。而我們也可以借此讓孩子懂得「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道理,鼓勵孩子按長幼順序把食物分發給每個人,然後自己再吃。

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習慣了與人分享,也自然把「共享」看成是正常的舉動。一旦走出家門,孩子就會把這個習慣應用在與人相處中,肯定不會因吝嗇而遭人排斥。

鼓勵孩子在交換中享受分享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最新章節 | 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全文閱讀 | 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