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 第六十一章

作者 ︰ 張振鵬

在合適的時間說「不」

父母本是孩子的教導者,可現在很多的父母成了奉承孩子的僕人,被孩子統治和指揮。+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大家都信奉「物以稀為貴」的原則,當面對家中的「獨苗苗」時,全家幾代人猶如眾星捧月似地簇擁在孩子的周圍,為之奉獻全部的愛。

這種心情情有可原,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實在是有害無益。父母們為了孩子,甘當奴僕,听任孩子指揮和擺布,是當今家庭教育中的現狀,也是對孩子教育的最可悲態度。

諸多事例表明,用這種溺愛態度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自私自利透頂的人。他從來沒有听到過父母對自己的拒絕,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有孝敬雙親的義務,當然,更不會想到去幫父母做些家務勞動。這樣的孩子通常目中無人,因為他只會索取,不懂得付出。

孩子以自我中心意識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反而會不斷強化,成為孩子終身難以改變的習慣認識。這種認識會使孩子形成自私、霸道、唯我獨尊的心理,這對孩子來說確實是一種災難。

蓓蓓今年7歲了,她馬上就要告別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了。在幼兒園里,蓓蓓是個內向的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和老師的要求總是百分之百地接受,盡管她心里有很多的不情願。

不過,只要一回到家,她就像變了個人一樣,對待爸爸、媽媽、爺爺、女乃女乃極其蠻橫無理。吃飯時,蓓蓓把自己喜歡的菜通通放在面前,只顧自己吃,從不管他人。一旦她的要求得不到滿意,就會摔門、踢椅子,甚至大喊大叫。

最近,因為要準備升入小學了,蓓蓓要求爸爸、媽媽給她買新衣服、新的學習用品,還要求爸爸、媽媽將她房間內的家具全部換掉,原因是這些家具太小孩子氣了,而且使用時間長了,她覺得不新鮮了。她說,如果不全部換成新的,將會影響她的學習。

爸爸、媽媽感到蓓蓓的要求太過分了,所以沒有同意,因為這個,蓓蓓大鬧了一場。最後,還是爺爺、女乃女乃看不過去了,出面把蓓蓓房間里的家具都換成了新的,這才算了事。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一個母親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偶像,或過分為孩子著想,使孩子沉浸在溫柔舒適的生活里,實際上是在給孩子準備苦難;她想孩子幸福、遠離痛苦、少受折磨,卻沒有想到這等于是在遙遠的將來把很多的災難和危險積累後放在孩子身上,她實際上是把孩子的毛孔一個個打開,讓各種疾病侵襲,使孩子長大的時候,成為這些疾病的犧牲品。

蓓蓓從小在父母和爺爺女乃女乃的嬌慣下長大,她看到父母竭力迎合她的樣子,心中產生了優越感,自以為了不起,所有人都該服侍他。慢慢地,她變成了家中的「暴君」,所有的人必須听她的指揮,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大吵大鬧,直到滿足自己的要求為止。

當孩子提出種種過分的要求時,很多父母嘴上說著︰「現在的孩子真是難伺候,怎麼總是不滿足?」但還是會千方百計地去滿足孩子。父母從來就沒有學會拒絕孩子,于是,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如此循環往復,孩子的**就會變得越來越無止境,父母就會變得苦不堪言。

因此,父母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有位母親非常有智慧,她在教育自己女兒的時候,就時常對女兒說「不」。女兒不但不會因此記恨母親,反而在母親的教導下變得越來越出色。

這位母親非常有教子智慧,她的女兒是全國十佳少年。她在談到自己的成功家教經驗時說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女兒演出忘了帶服裝,打電話來叫母親送去。母親不同意,讓她自己回家取。女兒說演出馬上輪到她了,來不及了。母親說,可以把節目換一換。女兒終于自己回家來取。

也許更讓你感到不理解的是,這位母親當時正好沒事在家休息。也許就是因為這位母親下得了「狠心」,會拒絕孩子,所以把女兒培養得那麼出色。

可見,愛孩子是需要智慧的,這位母親之所以拒絕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她相信,這一次的拒絕一定會換來女兒的成長。事實證明,這位母親是正確的,在她的嚴格要求下,她的女兒慢慢地改掉了丟三落四的壞毛病。不僅如此,女兒還明白了,自己犯的錯誤要自己承擔。

所以,拒絕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是愛護孩子的具體表現。一味地遷就孩子、滿足孩子是溺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害」。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決不能不假思索地去滿足他。不會拒絕孩子要求的父母,不是成功的父母。

但要注意的是,在拒絕孩子要求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方法。如果父母用輕易、粗暴、簡單化的方式拒絕孩子,就會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使孩子對父母、對家庭產生不安全和無所適從的感覺。拒絕孩子也要講求方法和智慧,要在讓孩子明白道理的情況下拒絕孩子,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明白︰很多時候,人的要求是不可能全部被滿足的。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最新章節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全文閱讀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