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責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至關重要的品質。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名成員,既應該享受其權利,當然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然而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很差、不知道主動認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現在我國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十分優越,是促使他們從小以自我為中心傾向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否認,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該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自己承擔責任的觀念,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盡量**完成的觀念和習慣。
1缺乏對生命的責任心
只要我們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佚名
有一次中午經過某小學門口,听見旁邊放學回家的兩個小學生對話︰「你昨天殺了幾個人?」「殺了5個,殺得血流成河,真他媽過癮!」听到這里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繼續听下去才知道,原來他們談的是電子游戲。這不禁讓人感慨,如今不僅是電影電視,連電子游戲都充滿了血腥,如此刺激、殘暴的鏡頭和游戲讓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他們如此缺乏對生命的敬畏。
當這種殺人游戲由屏幕走向現實時,更會讓人感到震驚和悲哀。
據某晚報報道,重慶墊江中學一名高三男生找到同級的一名文科班女生,用手掐住女生的脖子,並持刀片威脅要和她談戀愛,結果遭到女生拒絕,當時男生見圍觀的人很多,並且在一旁起哄,一時氣不過便縱身從樓上跳下,目前該學生仍在重癥監護室搶救,生死未卜。
還有報道,有一個五歲的女孩只要家人不能滿足她的要求,她就用頭撞牆,這可不是假裝撞啊,而是真的使勁撞,說是如果父母不答應她的要求,她就去死。還有一所小學的5名13歲小學生在六一兒童節這天,因受到一些男孩的騷擾和侮辱,留遺書相約集體自殺,其中4人手拉手跳水,2人溺亡。6月29日,平均年齡只有17歲的4名少年為取樂、尋求刺激,用毆打方式殘忍虐待致死一名婦女。
這一連串的事例足以讓人觸目驚心。在學業、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和影響下,再加上普遍缺乏有效的宣泄渠道,導致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
上海2004年的一項統計結果至今仍然讓人感到觸目驚心。統計結果顯示,上海8個區、2500多名中小學生中,有2439(百分號)的孩子曾經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過自殺閃念的孩子中,1523(百分號)的人曾經認真考慮過自殺。585(百分號)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其中實施而未遂者達到171(百分號)。絕大多數的父母對此一無所知。
面對這一連串數字,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中國孩子的心靈變得如此脆弱?又是什麼讓這些孩子的心靈變得如此冷酷無情?他們怎麼可以這麼不顧親友的感受,他們怎麼可以這樣踐踏生命的尊嚴?
孩子的生命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一切,那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整天勞作不息的動力和源泉。這些含苞欲放的生命剎那凋零,帶給整個家庭的是刻骨銘心的傷痛。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教會孩子敬畏生命?
我們再來看看外國的孩子是怎樣理解生命的。2000年,在震驚中外的多弗爾慘案中,58個來自中國的偷渡客被人在運送西紅柿的集裝箱里活活悶死,英國的普通民眾懷著悲慟的心情為死難者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更令人感動的是,有幾百個膚色不同的孩子手拿蠟燭,為這些死在異鄉的孤魂祈禱。還有的孩子拿著各種各樣的玩具,玩具上寫著「中國制造」,他們流著眼淚說,這些死去的人也許就是為我們制造玩具的人。
生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同時,生命又是脆弱的,一旦失去將沒有後悔的機會。孩子自殺事件頻發,反映出來的不僅是孩子對生命的漠視,也反映出孩子對親情、對這個社會的淡薄,因此,教育孩子尊重生命尤為重要。
孩子們漠視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絕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也不是誰後天的「惡意培養」,而是冷漠的教育忽視了孩子的渴求與希望,是教育的冷漠扼殺了孩子的善良與純真。拷問良心,教育難辭其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健康,父母的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視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培養,忽視了孩子健全人格的教育,漠視了個性和心靈的發展,是失敗的教育。
著名的生物學家貝利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敏感、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生命的敬畏。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將心靈教育放在首位,先育其成人,其次再育其成才,讓他們不但愛知識,更愛生命,愛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生靈。
2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責任缺失
作為一個好國民,第一條件是他要能夠並願意凡事盡責,全力以赴。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一類人,頭腦聰明,做事能力很強,但業績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而另一類人,工作能力一般,也沒有過人之處,但做事認真,敢作敢當,被人稱頌,究其原因,是因為前一類人責任感嚴重缺乏,而後一類人對工作、對他人的責任感都很強烈。♀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說一名公共汽車司機。一次行車途中,他突然心髒病發作,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里,他用最後的力氣做了三件事︰把車停在路邊,拉下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下車;將發動機熄滅。做完這三件事之後他永遠地停止了呼吸。試想一下,如果他不那樣做,後果會怎樣?在轉眼即逝的生命瞬間,他將他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還要重要,這就是責任,這就是做人的準則。
責任心是一個人生命的縴繩,良好的責任心可以使人立足社會,獲得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強烈的責任心對孩子健康成長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孩子的責任心強,做任何事情都會負責,都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做事缺乏責任感,就很難成功,甚至危及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孩子責任感的缺失使得我們不得不一次次將目光轉移到家庭教育、轉移到一個個家長身上。
有一位老師曾經故意將一張爛紙扔在教室一進門處,看看誰會主動撿起來。測試結果令人失望,居然沒有一個人撿起這張紙。其中有的孩子根本沒看到,有的孩子看到後跨了過去,有的孩子踩了一腳,有的孩子看到後遲疑片刻然後走了。就是這間自己天天學習的教室,有了這麼一大張如此醒目的爛紙,居然就沒人發現它,真讓人大跌眼鏡。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缺乏責任感在許多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責任感的缺失,責任多半在大人,往往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使然。
(1)推卸責任式教育
父母為了哄孩子,常常在無意間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進行推卸責任式教育,久而久之,就會在無意間給幼小的孩子埋下推卸責任的種子,認為自己的失誤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跟自己沒關,將來做不好事情都是別人的責任,都是客觀條件不具備或者妨礙了自己,而不從主觀上找原因。
當他學業成績不佳時,他就會如法炮制地講出諸如老師講不明白、班里紀律很亂等理由;當與同學吵架時,孩子會說是因為同學罵他、同學先打得他;當孩子頂撞老師時,他又會說老師不尊重他,不給他面子;當孩子打破門窗玻璃時,他會說是其他同學在後邊撞他導致的,孩子這些理由都是推卸責任式教育買下的種子。
(2)自我犧牲式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某些大人的觀念,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過分自我犧牲,常常會使孩子認為別人都是為他而存在,凡事由著自己天經地義而不知道自己還有反哺的責任,導致孩子缺乏責任意識。
有個孩子喜歡光著腳在地上跑,媽媽讓她穿上拖鞋,常常是玩著玩著就把鞋丟到一邊了,媽媽只好在地上鋪上泡沫,讓孩子隨意地在地上玩。可是,有一次,孩子竟然光著腳去了廁所,因著涼而發起了高燒。媽媽責怪孩子不听話,孩子卻用小拳頭拼命捶打媽媽,委屈地哭道︰「是媽媽不好,誰叫你在廁所里不鋪上泡沫!」
媽媽听了驚呆了,意識到這都是溺愛孩子結下的苦果。現在孩子埋怨家長沒有給他鋪泡沫,長大後,走上社會找不到工作,相信孩子會用怨恨的眼光說,媽媽沒本事為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甚至會怨恨大人一輩子!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家長過分呵護,孩子根本無須操心,試想,這樣的孩子怎能有責任心?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這應是培養孩子責任心應邁出的第一步。
其次,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憂愁和難處,參與社會上的公益活動,引導孩子**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而增強孩子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心。
(3)缺乏懲戒式教育
孩子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常常會伴隨著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如記不住老師布置的任務,就會挨老師的批評;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就會導致別人的不信任等。當孩子出現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時,大人們總以為孩子小,犯錯是自然的,加上孩子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月兌,大人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諒了孩子,舍不得懲罰孩子。其實,這是對孩子犯錯的放縱。久而久之,孩子就對犯錯大不以為然,也就淡化甚至失去了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
有鑒于此,大人需要通過自然後果處罰,提高孩子做出責任行為的自覺性。所謂自然後果懲罰就是能過對孩子承擔由于自身不負責任所產生的不良後果,讓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己不負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影響,認識並體會到責任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責任感可以從小處做起,例如孩子借別人的東西,要讓孩子按時歸還;說話要講信用;做錯事要學會承擔責任,勇于認錯……我們應教會孩子這些知識,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一個人只要有責任感,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將來在社會上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事事包辦,孩子責任感缺失
每一個**的兒童,他們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們不用幫助就知道怎樣穿鞋子,怎樣穿衣服,怎樣月兌衣服,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早晨起來為孩子準備早餐、收拾書包、叫孩子按時起床,上幼兒園的孩子,大人還要接送,給他們背書包。父母為孩子的辛勤付出,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將來能有遠大前程。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扼殺孩子的責任感。♀
除了幫助孩子整理書包外,有的家長還在孩子做口算時,幫孩子檢查錯題;听寫完生字,幫孩子檢查錯字……這些本來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全替他們做了。
孩子住校了還是家人來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幫孩子拎開水、送飯、疊被、打掃衛生,風雨無阻,每天必到;曾見過一個家長,帶的隻果是從家里刨好的,說讓孩子吃水果,就得像雇他吃一樣,隻果要削好,香蕉要皮剝掉,否則就不給吃……
對此,一位年輕的母親曾毫不掩飾地說︰「從早到晚跟打仗一樣,又像是逃難的,可是,不苦行嗎?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競爭又那麼激烈!孩子可以偷懶,當家長的敢打個盹嗎?于是,就得陪著孩子讀、哄著孩子學、求著孩子念。」
這樣的家長令人肅然起敬,然而,他們的做法卻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在生活上,反正我做不好的時候,老媽會幫我做的;做題草草做完,只管完成,不管對錯,反正老爸會幫我檢查的。甚至,到學校老師檢查作業,他還會理直氣壯地說︰「我媽沒給我裝進書包!」這樣,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就會馬虎、粗心,丟三落四,做事心浮氣躁,父母照顧不周,還撈一肚子埋怨。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諸如穿鞋穿衣、刷牙洗手,都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只有先能對自己負責,才有可能開始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負責。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要注意與孩子的能力發展相適應,一步一步加強。有能力而不去負責,這是缺乏責任感,沒有能力而非要孩子對某些事物負責,這是濫用責任感。濫用責任感會造成孩子沉重的「原罪感」,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長。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也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信任,把自由選擇的權利還給他們,如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說「你可以做好這件事!」「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選擇!」類似這樣的話語,這樣,孩子就會勇敢地去做嘗試,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父母。
有位小女孩在她5歲那年,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還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贊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信心,讓孩子學會做事善始善終,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適時給予積極的幫助和鼓勵就行了。這樣家長和孩子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4不要讓孩子的責任意識受到傷害
這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動。一個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
德國哲學家康德
有位上小學五年級的小女孩在一家購物超市門口撿到一個錢包,里面只有5塊錢,但是,小女孩為等失主來認領,在門口等了足足兩個小時,也沒有見到。第二天,她把錢包交給了老師,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回到家後,小女孩把這件事告訴給了母親,心里期待著能得到母親的表揚,沒想到母親不但沒有表揚孩子,還對她責備了一通︰「媽媽在家等你半天回來吃飯,你不知道媽媽心里有多著急,為了那麼個破錢包在寒風中等兩個小時,真是找凍啊。」小女孩听了心里很委屈,很失望。
孩子撿到錢包努力尋找失主是責任心很強的表現,他會猜測到失主心里一定會很著急,雖然里面僅有5塊錢,但對于失主來說會很重要,于是,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母親在家焦急的等待,站在超市門口等待失主前來認領。最後沒有等到失主,也沒有把錢包歸為己有,一個小學生能這樣無私地為他人考慮是非常值得表揚的品質,但是母親卻對孩子的這種責任心不但不加以保護,還給孩子潑冷水,對孩子稚女敕的心靈無疑會造成負面影響,搞不清哪些是他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孩子在生活中變得冷漠,麻木不仁,沒有愛心,沒有責任感。
人本主義學者羅杰斯認為︰人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在趨勢。孩子在不懂事的時候都會表現出各種主動嘗試的願望,這正是一種責任心的萌芽。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最好方法,莫過于肯定和贊賞孩子的願望和行為,即使同時指出不足也不要緊;扼殺孩子的責任心,最好的辦法也莫過于經常性的否定和指責。
當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或者一件事沒做好,家長進行破壞性的批評,會使孩子發現負責任等于痛苦,以後就不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曾列舉出父母常使孩子產生痛苦聯系的話語︰
使用難听的字眼傻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跟你那死爹一樣!
為難叫你不要做,你還要做,真是不可救藥!
壓制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听你狡辯。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還敢頂嘴!
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媽就不愛你了!滾出去!
央求我求你看一會英語吧,兒子。
賄賂只要你這次考100分,我就給你1000塊零花錢。
挖苦洗碗,你就打碗,真行,以後還要做大事,做夢去吧。
這些批評、傷害性的話語,會逐漸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隨之依賴性增強,責任心也隨之萎縮了。
人的責任心不是先天遺傳的,是靠社會的後天培養和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責任心要從小培養,當孩子有了一點這樣的意識時,就要予以鼓勵和保護,誘導和教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進而成為美好的德行。
劉女士帶兒子到公園玩滑梯,眼看兒子玩得歡,她也癢癢了。趁人少,她也爬上滑梯,但滑下去時,卻挨了個蹲兒。「哎呀,好疼。」她表情痛苦地向兒子撒嬌。小家伙飛快地爬上滑梯,當快滑下時,夸張地張開雙腳撐著地,喊道︰「媽媽看,這樣滑,就不會挨蹲兒了。」看著兒子的一舉一動,她感動地笑了。
這位媽媽挨蹲兒時看向兒子的痛苦表情,激發了兒子感受他人痛苦的愛心,有助于孩子以後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媽媽「感動地笑了」,又通過「移情」法,把孩子教媽媽滑滑梯做法歸因為孩子的懂事和聰明,孩子得到大人積極的評價後,他以後就會強化這種行為。
5讓孩子學會勇敢地說︰這是我的錯
兒童的心靈需要極大的關注和愛護。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由于孩子年齡小,犯錯誤是經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孩子是伴隨著錯誤成長的。」是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而我們做家長責任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大膽地說︰「這是我的錯。」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美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隱退于弗農山莊園。華盛頓被尊稱為美國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並列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喬治華盛頓出生在一個大莊園主家庭,家中有許多果園,里面種著隻果樹、桃樹、梨樹與李子樹,還有一棵父親從大洋對岸買來種下的品種上佳的櫻桃樹。這棵櫻桃樹長勢很好。春天來了,樹上開滿了白花,散發出陣陣芬芳,許多蜜蜂都圍著它辛勤地忙碌著,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結出果實了。
有一天,父親交給華盛頓一把斧頭,要他把影響果樹生長的雜樹砍掉,並再三叮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砍傷正在結果的果樹。在果園里,華盛頓揮動斧子,不停地砍著。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這唯一的一棵櫻桃樹。
華盛頓意識到自己闖下了禍,害怕受到責罰,就用雜樹把櫻桃樹蓋起來。
傍晚,父親來到果園,發現了被砍的櫻桃樹就知道兒子犯下了錯誤,但他裝作不知道,還表揚兒子說︰「你真能干,一個下午不但砍了這麼多樹,還把砍斷的雜樹都堆在了一塊兒。」
華盛頓听了父親的夸獎,臉一下子紅了,慚愧地把實情告訴了父親,還請父親責備他。父親把手放在孩子肩頭,意味深長地說︰「失去了一棵樹,我當然很難過,應該批評你,但我同時也很高興,因為你鼓足勇氣向我說了實話,沒有說謊或找借口,我就原諒你了。你知道嗎,我寧願要一個勇于承認錯誤的孩子,也不願擁有一個種滿枝葉繁茂櫻桃樹的果園。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兒子。」
尚未懂事的華盛頓望著父親,不解地問︰「為什麼承認錯誤會比一千棵櫻桃樹還珍貴?」
父親尊尊教導說︰「一個人敢于承認錯誤、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他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華盛頓從未忘記從這個事件中學到的東西,他一直像小時候那樣誠實守信,受人尊敬和愛戴直至生命結束。
華盛頓從父親那學會了勇于擔當的品質,這對他一生的成長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重要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我們成人怎麼樣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錯誤以及承認錯誤。
為什麼孩子都很害怕犯錯誤,害怕承認錯誤呢?因為他們害怕承認錯誤後會挨罵、挨打,或者有人會看不起他。
其實,孩子不承認錯誤,就等于錯上加錯,這是比犯錯更嚴重的後果。做錯了事,只要改正就好,但是如果做錯了事用撒謊的方式去隱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逃避責任的惡習,最終釀下更大的錯誤。
如果孩子只是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卻看不出自己到底錯在哪兒也是不行的。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成人要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把道理講明白。然後給孩子改過的機會,從精神上善待孩子,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6多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
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美國前總統里根
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它是每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一個人只有具備責任感才能自覺地學習、工作,並做出成績。責任感也是當今孩子應著力培養的重要方面,從小培養起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習慣,長大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但是,縱觀現在的孩子,責任感缺失成為一個較為普遍和嚴重的問題,許多孩子不知道學習為誰而學,做事馬虎草率、不認真,不關心結果,出了問題習慣推到別人身上。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以下情景︰
鏡頭一︰
平時都是媽媽叫樂樂起床,有一次媽媽醒晚了,眼瞅著孩子快要遲到了,就急忙叫醒孩子,給孩子穿衣服、備飯。孩子最後還是因遲到受到了老師批評。而孩子不但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理由充分地告訴老師說︰「今天,媽媽起晚了,沒能早點叫我,這不能怪我。」
鏡頭二︰
孩子做事沒有耐性,尤其不喜歡寫作業。每天放學之後,他總是磨磨蹭蹭地拖延時間,等到臨睡覺的時候,作業還是沒完成……
鏡頭三︰
值日生打掃衛生,可是衛生工具沒歸位,門窗沒關,教室里卻空無一人。
這樣的類似鏡頭並不在少數,乍一看,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像話,缺乏責任感。細一想,這完全是孩子的錯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呢?
有位兒童教育學家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樣引導他。沒有不稱職的孩子,只有不稱職的父母。」孩子絆倒了,母親教孩子罵「凳子是個壞壞」;孩子把碗踫翻了,媽媽忙怪自己沒放好;孩子上學,媽媽怕誤了點,一個晚上醒三次。
另外,父母為上小學的孩子喂飯、替孩子背書包、陪讀,這些都是做父母習以為常的疼愛孩子的錯誤方式。西方一位教育家針對這種現象指責說︰「我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要教育他們的孩子推卸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出息的!」
我們來看看外國是怎樣教育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吧。
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和小伙伴踢球,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窗踢碎了。父親沒有責怪他,在對鄰居進行照價賠償後,把兒子叫到跟前,對小里根說︰「玻璃是你打碎的,應該由你來承擔責任,由于你現在沒錢,我先給你墊付上這筆賠款,你要利用暑假去打工,用把錢還我。」結果整整一個暑假小里根拼命干活,才還清父親為他墊付的15美元賠償款。
美國的普通家長也非常注重從日常的小事開始教育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一位父親周末帶著8歲的兒子,到兒童游樂園玩,為了得到優惠價,他一次買了十張一個月的門票,交給孩子保管。孩子高興得了不得。一張票可以玩遍轉椅、小火車、滑梯等幾個游戲,結果等坐完輪椅,其余的票都被兒子弄丟了。父親看著兒子愧疚而充滿期冀的眼神,沒有責備他。但為了讓兒子吸取教訓父親,學會承擔責任,沒有再花幾美元為兒子重新買票,而是故作輕松地說︰「找不到,這次我們就不坐了,下次記著把票保管好了。」兒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很想接著玩其他的游戲,也只能戀戀不舍地離開。
國外的這位父親在兒子犯錯誤後,抓住機會教育兒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注意方法和效果,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兒子,以免兒子因感到受委屈而想法推卸責任,這對孩子人格和人品的教育和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懂得,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他就是一個**的人。作為一個**的人,僅僅有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格和人品,而且,這一點將日益成為孩子將來在社會立足的關鍵因素。對孩子的責任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引導,是我們家長責無旁貸的責任,家長不必無所不能,而應該讓孩子親自去體驗。
7榜樣越多,孩子責任心越強烈
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兒童年齡越小,他的生活經驗越有限,那麼生活鮮明的形象對他的影響就越強烈。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責任心是以認識為前提的,沒有是非標準,責任心就無從談起。孩子由于年齡小,其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意志力、堅持力很差,責任意識尚未鞏固成形,他們常常是以權威人物,主要是老師、家長的行為作為其判斷的主要依據,並且通過無意識模仿而習得相應的語言、行為、習慣,因此,權威人物自身的責任水平在孩子責任心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榜樣作用。
一般說來,孩子模仿榜樣的語言、行為、習慣,有如下幾個階段︰先是榜樣人物事跡使孩子感動,讓孩子有驚嘆、佩服、敬慕之心;再是這些事跡內化為孩子的認識和需要、激情,使其產生躍躍欲試之念;最後付諸行動,或模仿或由模仿進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
孩子身邊的榜樣,可以是歷史英雄人物、身邊各行業人物、教師、父母或者孩子的玩伴。孩子的生活環境主要在家庭里,接觸最多的就數父母了。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從混沌初開的孩童到學會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這個成長的歷程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本身來說是一面鏡子,無時不在影響著孩子。要想讓孩子成長為有責任感的人,家長必須從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比如,面對孩子玩完玩具後的殘局,媽媽可以傷心地說︰「小玩具,是誰把你丟這兒了,你是不是想回家,我送你回家好嗎?」于是把玩具拾起來,放回原處。孩子開始時會比較好奇,時間長了,他會學著把玩具收好放好。
有的時候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與孩子談談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成一項工作或克服困難後的愉快心情和成就感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責任意識的重要性,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前進。
但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們的模仿是沒有選擇性的,父母的一些壞習慣、不文明語言,做事拖拉的習慣,自私自利的品行,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孩子效仿,這些是應該竭力避免的。
同伴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同伴是孩子成長中不可少的摯友,在和同伴的相處中,孩子都有和他人競爭合作學習的**。
隔壁的蘭蘭是揚揚的好朋友,她一看完書就把書放得整整齊齊。一次,揚揚和蘭蘭一起看書,蘭蘭看完後把書放好,可揚揚把書丟在地上,媽媽可以對他說︰「揚揚像蘭蘭一樣乖,把書放放好。」揚揚一听,高興地把書放好了。
很多英雄人物事跡流傳古今,也是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典例。家長可以利用英雄人物事跡影像片、故事、書籍作為培養幼兒責任心的教材,使孩子了解關心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心,並以此引導幼兒做小事做起,逐漸培養成既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又對自我負責的**個體。
榜樣越多,孩子的責任心會越強,孩子的心靈會因為榜樣的存在而不再孤寂,會因為榜樣的存在而變得堅韌。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