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修仙記amp;nbsp;amp;nbsp; 第40章 第三十三回

作者 ︰ 昨夜晴風

第三十三回︰

蟠桃聖境出大亂,

九轉靈丹塑金身

悟空徑出幽冥界,楊戩一路追之不上。♀樂文小說網?wx?.σrg妳今天還在看樂文嗎?(親,更多文字內容請百度一下)

地藏並未跟出,見幽冥界慘狀,忽心有所感,即發宏願心,所做功德與眾生共之。

十代閻王只有真仙修為,並無靈台化轉之功。幽冥界也只是一處洞府,而非靈台造化之境。地藏菩薩便以絕大神通法力,于靈台中化轉而成真正的幽冥世界,類似金仙開闢的洞府,卻並非靈魂長居之所,而是輪回的中轉站。

幽冥中再無牛頭馬面、牛鬼蛇神,再也不見勾死、無常鬼,只剩下純粹的心靈感知,返照這一生留下的一切痕跡。回顧一生的同時,一生所行帶給他的感受之返照回來,感同身受,互相交織、疊加、沖抵。帶給他喜悅,讓他感念,這幽冥界對來說便是天國;若殘害他,他所受之痛苦會一絲不差地返照于己身,幽冥界即是地獄。

于幽冥界見證一生經歷,便自然而然生出悔恨心。倘若能重新活過,一定不會如何如何。悔恨心一起,輪回心便生。一念之下,再入輪回。

誠所謂︰返照心即地獄,幽冥輪轉不欺心。

地藏菩薩發下了求證佛果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路西法亦有所得。他欲求證之修與天主相異,墮天之後,便于靈台中造化了自己的神國——魔界。

閑話休敘,那日悟空怒氣沖沖地出了幽冥界,後來仔細一想,未免太過沖動了。他又去了一趟幽冥界,見地藏居然成了幽冥教主,十代閻王又因禍得福,便放下心來。

地藏僧終為菩薩行,印證誓願,已踏上求證佛果之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此路將終無盡頭,可畢竟大願地藏已路上。楊戩和哪吒亦宏願天劫中。

他年若證金仙,又會為何等仙家?

眼前天混戰,烏煙瘴氣,眾仙家行走世間,各門派紛亂不止,略有些微神通法力的修士和精怪矯妄稱神,蒙蔽眾生……此絕非老孫所欲見。

老孫若能成就金仙,願仙家不再是所謂的神仙,而僅為信者心頭之神明。于信眾,仙家是苦海慈航;于不信者,仙家無非香爐上一縷青煙。♀信不信神明,信哪個神明,全眾生自己,仙家不再插手世間。此乃老孫所選,而道路就腳下。

*****************************************

話說那日悟空回洞,懷中忽掉出烏龜一只,于地上爬了幾爬,滾了幾滾,化作一黑衣男子,對悟空拜下去。他不會言,悟空只得以神念與之相談。黑衣男子自稱烏龜,謝了悟空,便不再多言了。

悟空听了這名字險些絕倒,忍著笑,見烏龜無處可去,便安排他去管知味山居。這烏龜管起家來竟也有一套,未必比青蛇、九尾遜色。棋逢對手,很快便與他二相熟起來。悟空見他有些才華,就也封他做了個護法,而自家落得自清閑,徑回天庭不提。

誰知他猴性使然,到底好熱鬧,加之養馬養的輕松,悟空便今日東游,明日西蕩,雲去雲來,行蹤不定。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

一日,青牛真仙于靈霄寶殿上啟奏道︰「今有妖仙孫悟空,無事閑游,恐後閑中生事,不若再與他一件事管,庶免別生事端。」

道那青牛何?原來他便是太上老君過函谷關時所騎青牛,聞太上之言而自感成靈,也修的真仙。當日悟空見他瘦弱,還喂過他一袋茶。

玉帝聞言,即時宣詔。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詔老孫有何升賞?」

玉帝道︰「朕見管馬管的好,又身閑無事,與件執事。且權管那蟠桃園,早晚好生意。」

悟空笑容滿面謝恩,朝上唱喏而退。心中暗自道︰玉帝老兒,也忒不細心了,讓猴子來管桃園,也不怕老孫監守自盜?

瑤池聖境又名蟠桃聖境,乃西王母所闢,後與玉皇大天尊所開闢的天庭相融合。蟠桃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又叫「逃情丹」。若叫凡服了,則藥力會浪費大部分。仙家服之,其藥力融入仙家爐鼎,外魔難侵,修為更加精進,心境更加安穩。

天庭初闢時規模尚小,後蟠桃熟,西王母便開蟠桃法會,邀請眾仙家前來。最先到來的玉虛十二金仙,便各自開闢金仙洞府,與玉皇大天尊的天庭相融合,形成了天界最初景象。這片蟠桃林天界成形時居功甚偉,天界眾仙也極是愛惜。

悟空進了西王母所闢的蟠桃聖境,但見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如胭脂錦蛋。先熟的,酡顏醉臉映日;還生的,帶蒂凝煙青皮。一棵棵樹身姿窈窕秀美,令觀之忘倦。

土地見了悟空,便引一班鋤樹力士、運水力士、修桃力士、打掃力士拜過悟空後,告誡他若不拿金器,則切莫靠近樹身。原來數十年前,蟠桃聖境忽然出了點小問題——入內摘桃的天女們紛紛被扎傷。後來用了金器摘桃才罷,連西王母都百思不得其解。

悟空心道︰莫不是這蟠桃樹進化了?

悟空看玩多時,問土地道︰「此樹有多少株?」土地回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百年一熟。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百年一熟。後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百年一熟。」

悟空又問道︰「蟠桃法會多久一開?」

土地道︰「一甲子一開。雖然蟠桃慢熟,但勝樹多果繁。」

悟空溜達半日,忽然大驚,繼而大悟︰怪道這蟠桃園如此眼熟,原來與靈台方寸山後的桃林一模一樣!看來多半是師父參加過蟠桃法會後,將桃核收了,栽到了自己靈台造化之境中,變為一年一熟……

自己,居然,吃了,七年,蟠桃!

悟空嘴邊微微浮出一絲朦朧笑意。師父啊師父,您老家可真行。

他擎出金箍棒,于每棵樹上敲下一枚吃了。滋味兒與靈台方寸山所吃並無差別,也不再打蟠桃的主意。

一日,悟空獨自蟠桃園中玩賞,信步而行,忽見蟠桃聖境的靈樞之地生了一棵樹,枝干秀美,婀娜多姿,仙靈之氣環繞,枝上點綴著九枚蟠桃,如酡顏醉臉,與其余三千五百九十棵蟠桃樹形貌略別。悟空好奇心起,走至樹下看遍多時,越看越覺親切,忍不住伸手樹干上模了一下,結果這一下異變陡生︰

悟空被華麗麗地扎了一下。(這便是忘記用金器的後果。)

他疼的一坐地上,捧著手嗷嗷亂叫。正這時,桃樹下忽現出一個總角小孩兒,約莫只有七八歲,穿著大紅大綠的對襟小襖,圓圓的腦袋兩邊各扎一個發髻,羊角一般翹著。粉女敕的臉蛋吹彈可破,一雙褐色大眼楮明淨剔透。他邁著圓圓胖胖的小腿,肉球一般「滾」過來,焦急道︰「哥哥,哥哥!扎疼了麼?」

悟空見這小孩兒天真可愛,起了逗弄之心,便縮成一團叫道︰「疼死了……疼死了……」

小孩兒擦著臉上的汗,一雙眼楮瞪得溜圓,不知所措道︰「仙竟能疼死?」又見悟空的嚎叫聲愈來愈低,小孩兒一咬牙,一跺腳道︰「哥哥挺住,去去就回!」倏爾不見。

悟空抱作一團,笑得快閉過氣去了。

果然,不到半柱香工夫,那圓溜溜的小孩兒就「滾」將回來了。只見他捧著一個有自己一半高的紫金葫蘆,急道︰「哥哥,哥哥!快把葫蘆里的丹藥吃了!」

悟空猶自躺著裝死,那小孩兒圍著悟空轉了兩圈,把心一橫,掰開悟空的嘴,將一枚金丹塞進悟空口中,對著他的嘴渡了一口氣,讓悟空咽下了那枚丹藥。

見悟空還未醒來(悟空其實是叫丹藥給噎住了),小孩兒眼淚都快下來了,他攤開粉女敕女敕、肉嘟嘟的小手,掌心平攤著一枚綠葉。小孩兒把紫金葫蘆祭半空,但見一枚枚龍眼大小、晶瑩剔透的丹藥縮成米粒大小,落小孩兒掌心的綠葉上。待丹藥落盡,小孩兒小心翼翼將樹葉包裹起來,連同里面的七十一枚丹藥,硬塞進悟空口中。

悟空終于被迫起來了,是被噎起來的。

他揉揉眼楮,揉揉胸口,用力吞咽幾下,把小孩兒抱起來放腿上道︰「是誰家小哥,無端喂七十二枚金丹?老孫逗玩哩,沒事兒。」

見悟空沒事,小孩兒居然並不生氣,反而長長地松了口氣道︰「悟空哥哥,可把嚇壞了,以後不準嚇了成不成?」

悟空點頭道︰「成。不過總得告訴是誰罷。」

小孩兒委委屈屈地抬起頭來看著悟空,見他一臉疑惑不解,淚水眼圈里打轉︰「悟空哥哥不認識了……」

悟空對小孩兒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得手忙腳亂地哄他。半晌那小孩兒才低聲道︰「是蟠桃樹神。靈台方寸山中,受哥哥的仙血、仙淚滋潤而成靈。只要有蟠桃樹的地方,都能出入自如。」

悟空愣愣地看著坐膝上的小孩兒,問道︰「是那株扎了的蟠桃樹?」

小孩兒頭搖得像撥浪鼓︰「不不不,不是扎了哥哥的蟠桃樹,是這一片蟠桃樹林,是天下所有蟠桃樹,所有蟠桃樹也是。」

悟空一言不發、心情復雜地看著那小桃兒。是了,那個辭別師父的晚上,他叩首出血,涕淚橫流,都沾染一棵蟠桃樹下的草地上。

小孩兒拉著悟空的衣襟道︰「悟空哥哥,給起個名字罷。」

悟空想了想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叫‘陶夭’罷。」

小孩兒拍手笑道︰「好,好,好!以後就叫陶夭了!」

那時悟空還不知道不能給隨便起名。只有師長能給徒弟起名,父母能給子女起名,物主能給所有物起名。

陶夭高高興興,悟空卻發了半天呆。他看了看小孩兒手中捧的紫金葫蘆,越看越眼熟。放鼻子下聞了聞,居然隱約還有一股葡萄酒的香氣。!!!!!!!

這不是悟空送給老君的那個紫葫蘆麼!被煉化成盛丹的紫金葫蘆了?

悟空心中預感不妙,只得硬著頭皮問道︰「陶夭,這一葫蘆丹藥,是從何處得來?」

陶夭赧顏答道︰「哥哥說‘疼死了’,陶夭一時情急,忽想起兜率宮的金童銀童說,他倆花了百年工夫,煉成了一葫蘆七十二枚九轉紫金丹,有重塑爐鼎、起死回生之妙。陶夭也顧不得許多,只得先拿來用了,日後再想辦法賠給他們。」

悟空哭笑不得地長嘆一口氣道︰「該來的果真是躲不過。這下,惹了大麻煩嘍。」

列位看官,道悟空為何這般惆悵?原來,九轉紫金丹煉制極困難,須八十一味天材地寶,費十余年工夫方能煉成一爐九枚。這八十一味藥材天上地下,十分難尋,有些間根本尋不到。如煉制一爐九枚紫金丹,需一枚逃情丹,一枚草還丹(就是五莊觀的參果),一枚龍內丹……這些倒還是可得之物,另有一味藥材當真是可遇不可求︰仙淚。

煉制一爐九枚九轉紫金丹,便要耗費如許天材地寶,煉制七十二枚……兜率宮是把家底都翻出來了罷?日後想辦法賠給他們……說得容易,可哪里去尋如許天材地寶,怎生賠他?

作者有話要說︰啦啦啦,很肥吧~求撒花~

夠昂︰西游有不同而大同者。如西游記本為唐僧西天取經而名之,何以將悟空公案著之於前乎?殊不知悟空生身於東勝神洲,如唐僧生身於東土大唐;悟空學道於西牛賀洲,如唐僧取經於西天雷音;悟空明大道而回山,如唐僧得真經而回國;悟空出爐後而入於佛掌,如唐僧傳經後而歸於西天。事不同而理同,總一西游也。知此者方可讀西游。

西游每到極難處,行者即求救於觀音,為西游之大關目,即為修行人之最要著。蓋以性命之學,全在神明覺察之功也。知此者方可讀西游。

西游前七回,由命以及性,自有為而入無為也;後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無為而歸有為也。通部大義不過如是。知此者方可讀西游。l3l4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西游修仙記amp;nbsp;amp;nbsp;最新章節 | 西游修仙記amp;nbsp;amp;nbsp;全文閱讀 | 西游修仙記amp;nbsp;amp;nbsp;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