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特務,士兵,暗樁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標題是調侃了《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倒不是我喜歡生搬硬套或耍滑頭,而是真心覺得,這兩部片之間確實存在多處相似。上世紀東西方的冷戰,尤其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柏林牆高立的那一段時期,是美蘇間諜較量的時段,是世界諜報活動的黃金年代。我一直認為,我國從戰爭結束,到國共撕破臉皮兵戎相見之間那短暫的和平時期,是堪比冷戰、書寫諜戰故事的絕佳背景。近十年來,我認真看完的國產劇只有一部《潛伏》,其主要情節就大致集中在這個時期。可惜這段日子太短,否則以國人對政治智謀的鐘愛程度,華語文學界肯定能出幾個勒卡雷,陸德倫,克蘭西這樣的間諜小說巨匠。
言歸正傳,看《一號目標》時,我腦海里不斷閃過《鍋匠》的畫面。那部電影我看了兩部,又參照了原著才大致搞懂來龍去脈。兩部電影在很多方面,大有「同父異母」之嫌。情節均是圍繞一個內鬼展開,那邊圓場管人叫「鼴鼠」,咱們叫他「暗樁」;兩個故事的立場正好顛倒,《鍋匠》是要找內鬼,本片則是保護內鬼不;周恩來就是圓場的喬治-史邁利,呂一然就是蘇俄特務頭子卡拉;故事起因也大致相同,都是某個大人物犯了錯,人家是老總判斷失誤,導致布達佩斯傳遞情報失利,特工人員被害,本片是周恩來在美軍飛機遺失一本筆記,導致暗樁身份的蛛絲馬跡泄露給美方和國民黨,而且兩片的內鬼都是一樁舊案的主要嫌疑犯之一;史邁利設圈套,逮住鼴鼠,呂一然也布陷阱,但被周恩來和手下智破,無功折返,兩片結尾都以從容不迫、和風細雨的姿態宣告勝利。
這兩部電影,都是把迷你劇的容量濃縮到一部電影,副作用就是理解障礙。《鍋匠》的晦澀相信看過的朋友都有體會,《一號目標》也很考驗理解力,半年多的時間跨度,超過10個主要角色,全在100多分鐘里說清,整體而言算得上有條不紊,聚精會神的話,不難跟上,但也只能說清,做不到說透。角色出場時,也沒法遵循常規的戲劇套路,用對白、文件等手法自然而然帶出姓名背景,要像老版《三國演義》一樣不斷出字幕。筆者這互聯網泡出來的一代,要不是對民國史略有了解,根本來不及閱讀那些豎排的字,也許年長一些的觀眾會有親切感。影片轉場很多,極少有超過一分鐘的場景,還有多處將兩三個陣營交叉剪輯的片段,都給人倉促之感,不夠時間深入地體驗情緒。戲劇沖突來不及深入時,常常借助配樂來助推一把,影院里不時轟然作響,比昨天看《X戰警》還爆發。
當然,歸根到底,本片和西方諜戰片還是有根本上的區別。開頭燙金的立體大字一出來,配上那常伴紅色經典的音樂,就知道這不是《听風者》那種浪漫主義戲說,而是我國特色——主旋律。如今的主旋律比樣板戲年代時髦了不少,除了拍攝手法更商業,還加入許多含蓄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標志意識形態上的悄然轉變。可以舉片中的儀式為例子,有兩場婚禮,共產黨的中式和國民黨的西式,婚禮是禮儀和文化的展示,象征意味非常強烈,影片豎共雙方在美國調停之下的博弈,表面上,國民黨的風俗更接近美國的西方文化,贏得勝利的盤面更大,但細看,馬歇爾將軍對京劇贊不絕口,並據此改變戰略,而周恩來嫻熟的交誼舞、對自助餐的熱愛,則在說明,共產黨骨子里比國民黨更能認清局面,也更有資格贏得未來,在這里,只能替蔣公道一聲惋惜了。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