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是有人找某某高僧看了他前世欠誰誰多少錢,得給他做做功德,燒燒紙錢還債,數字幾乎精確到小數點,有些人也稱其為「還陰債」。這些事準確與否不知道,只是每每見不少「還」過陰債的人都比較心安理得,似乎也是件好事。只是,自己捫心自問︰「陰債」這樣一還就真清了麼?答案不敢肯定。筆者絕無意說高僧們看得不好,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它能促使人們悔過向善。但是,個人以為,這種方式還是不宜過多提倡。畢竟,我們所謂的陰債,決不是能這麼一還就了之的。
學佛的人大概都听說過這麼幾句話︰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緣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一個家庭的組建,有很多的因緣。有時候有些家庭出一些很特殊的狀況,在常識範圍內不好解釋。中原地區最初的陰債大概就是從這個意義上引申出來的。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確實有一些其它情形的怨結對象(通常稱的冤親債主,肉眼看不到)糾纏不離。
象這些情形找一個有修行的高人看看,確實能指點迷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如果認為就此就能萬事大吉,將自省力行的工夫放下來,則是大錯特錯。我們通常說的還陰債,是指還了離我們比較近,怨結糾葛比較深的一些對象的宿債,而不是已經把所有的債都還清了。經上常講︰假使惡業有形象,十方虛空容不下。且不說其他,僅是食肉這一個行為,已不知直接、間接造了多少殺業。真要把宿業消盡,談何容易!退一步說,就算我們把以往的宿債都已還清了,我們今生又已欠了多少該還的債?且不說別人的債,僅就父母的債,只要是為人子女者,誰敢大言說已還清無余?
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對當時的人有這麼一個說法︰今人不見其過,故過如山積;古賢不見其德,故德比海深。現在的人和民國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毛發之善,掛在心里、放在高空還惟恐別人不見,一定要掛在嘴邊、書之紙上,以供後世景仰。古人深知德不彰則潤身的道理,不為啟迪後進,決不顯己之能,何況德。現在,善舉能不成為障目之葉的有幾人能做到?我們做一點點善事就以為很了不得了,應該得到如何如何多的福報。如果福報真的臨頭還好說,若我們所期待的福報沒有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來臨時,能保持平常心嗎?食肉殺生,意識、行為放縱,傲慢等等無數折福的行為我們可有一絲毫的警覺?
當然,也不是說我們業力很重就沒有辦法了,一定要求助「高人」幫我們解決。一般情況下,只要知道了事物之間因果轉換的真相,就無須再求「高人」進行指點。我們以真誠的心態去懺悔我們以往的過失,並努力改正自己不良的習慣和行為;以積極的心態去努力做一些有益于社會、人民以及一切眾生的事。兢兢業業的去耕耘自己的福田,不去惦記自己的業力什麼時候會消除,也不去盤算會有什麼福報,福報什麼時候會降臨等等,並在懺悔時將我們所做的善事與他們共同分享(通常說的回向),業力自然如隆冬之雪潛消于春陽之中。而福報也就會如雨後春筍一樣,在不經意時縈繞在我們的周圍。
打胎的人如何還陰債︰
多做善事,多做法事。比如去寺院給去世的家人念佛號。最好的辦法是放生。隨緣放生。看到小鳥啊、魚兒啊,螞蟻呀,蚯蚓啊,給他們放到他們能生存的環境去。家人之間一定好和睦。因為死去的孩子很可憐。他們還沒投胎,也不會有機會再次投胎,只能依附在你或者你丈夫身上呆著。怨恨和哀傷的情緒使得他們會折騰你們,可能哪一部位要生病。所以,盡量家人要和睦,並經常以死去的孩子的名義(最好給他起個名字),做些善事法事放生等活動。消除他們的怨恨,也解除自己的內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