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游戲頻道
對于文中出現的星門原理解釋
跳躍星門技術的原理
跳躍星門建立在人工蟲洞的周圍,由在二進制中發現的開發性重力共振構成。第二強的共振是1︰2共振(第二個諧波),另一個固定的節點出現在兩個行星的中間位置(假設質量相等),依次類推產生連續不斷的共振。
在節點上,萬有引力場于相反方向的迅速擺動導致了變式能量動力張量的劇烈剪應力變形。在正常環境中,這種壓力會在高頻率引力子輻射中被消耗掉,因此不會產生任何顯著的宏觀現象。但是如果這個壓力受到了限制,被迫建立一個有限的空間區域,那麼這個張量場將最終產生一個穩定生長的高曲率觸角,就像一個時空連續光譜中的結構。再詳細一點,這個觸角構成了一重自我保護和四重多種繁殖,可以讓它自身伸張得越來越遠。觸角的末梢曲率最大,就像時空中的磁鐵,十分有效。如果曲率足夠大,它還可以在遙遠的高密度星域產生一個小的觸角,小觸角能夠伸及末梢,首尾相接,自然地結合成一體。與這個現象相似的類比是當閃電劃擊地面的時候,劃落的閃電頂端實際上產生了一個自地面發散的小閃電,兩者在地面上的某處親密接觸,從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電路。
跳躍星門的主要裝置是一種叫做質量玻色子球體的物質,以居于其中間的一個基礎物理場為基礎,和重力波強烈地相互作用。這個球體充滿了會反射重力波的質量玻色子等離子體,相當于一面鏡子反射光。通過調整等離子體的密度,它反射受到張量剪應力變形的高頻率重力波。這種放射物留在了球體中,導致產生了一個在共振節點增加重力壓力的固定網,最終變成了高曲率的觸角。與此相適應的類比就是激光,在一個反射空腔諧振器中裝入振蕩器來產生一道完整而激烈的電磁能量光束。
兩個蟲洞末端的距離取決于二進制系統中恆星的質量以及跳躍星門坐落在哪個共振節點之上。為了連接兩個跳躍星門就需要一個反復試驗不斷模索的過程,往往需要很多年。這是因為我們無法預計張量場產生的觸角會在哪里出現。但是通過另一個鄰近系統中通過自身建立萬有引力、還沒有達到臨界點、正在生長的星門,我們可以估計一個聯結點的生長處,當然還是需要很多的嘗試。這就好象在雷雨前豎立一根避雷針的道理一樣。
艾瑪人的第一次跳躍星門受到了一個局限,就是每產生了一個蟲洞,就必須在另一艘艦船能夠通過之前,建造一艘新的艦船進入新的蟲洞。由于重新連接兩個星門需要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艦船通過非常得緩慢。以後的星門跳躍中允許星門更長時間地打開星門,現在星門已經可以在重新啟動前持續地打開蟲洞長達幾年。同樣,第一次星門跳躍只能一次連接和控制一個蟲洞,而現在他們已經可以同時控制幾個打開的星門,星門一次可以和幾個其他星門連接。
在一個中等的二進制系統,倘若星門建立在第三個共振節點的話,星門就能擁有五光年左右的領域。更多強大的星門能夠建立在星球之間第二個共振節點上。由于這些節點距離一個恆星系非常地遙遠(常常達到0.5千年),重要的是很難被利用,所以它們只是在最近才慢慢發揮價值。當然,這些節點上建立的星門比一般的星門領域就大得多。
在跳躍星門的航行中有一些嚴格的限制。首先,因為共振的原因,擁有兩個和兩個以上恆星的系統才可以建立星門。這樣的話,有三分之一的星系不具備建造星門的條件。
其次,任何時間一個系統只能運行一個星門。由于質量玻色子等離子體引起的共振場里經常發生無序的波動,如果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系統活躍著一個以上的球體,它們都會變得極其不穩定,不能夠正常運行。
再次,飛船只能在兩端都和星門連接的蟲洞里航行。這意味著為了建立一個跳躍星門艦船必須在正常空間的星系內活動。問題的關鍵是是當空間組成處在一個循環曲線中的時候,觸角往縱向長度延伸的最大擴張距離,也就是順著蟲洞膨脹時長度延伸的空間坐標。如果一艘飛船進入蟲洞的時候遭遇了一個很大的傾斜度,那麼它的整體結構就相當危險。在緊靠飛船的邊緣直接抑制它的伸展就可以避免這種危險。這時候質量玻色子等離子體就在星門機械結構里再次發揮作用。當飛船穿過質量玻色子等離子體球體的時候,一個質量玻色子單原子層覆蓋在了飛船的表面。這個表層可以抑制飛船沿著傾斜角伸展,在飛船通過蟲洞的過程就能夠很好得保護飛船的整體結構。當然,這並不表示傾斜度完全地不存在了,即使那些經驗老道的飛行員仍然會對穿越蟲洞時那種「每況愈下」的感覺刻骨銘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