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的西段聚集了幾份賣布匹的地攤,順著路向西走便是一個寬敞的大院,大院里矗立著幾間涂著石灰的瓦房。最新更新:苦丁香書屋
說起這幾間瓦房,在整個鄉里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對,這里就是鄉政府的駐地,說到這里,讓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小鄉的基本情況。小鄉名叫雲湖鄉,因靠近雲湖而得名。至于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存在的,鄉里人們流傳最廣就是明朝那次規模空前的大槐樹移民活動。
據史書記載,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經建文帝,明成祖,先後歷時五十余年,發生了一次規模巨大,範圍極廣的史無前例的移民活動。當時的移民大致可分為以經濟為主與以政治,軍事為主。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話說明朝初年,以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為宗旨的經濟移民活動,以山西的大槐樹移民規模最大,範圍最廣,計劃性也最強,這種移民活動,從洪武二年開始,一直持續到永樂末年,規模較大的移民活動有記載的前後共有十八次,移民人口超過百萬人,涉及今天十八個省市的五百余縣市。當時山西移民主要來源于今天的太原,臨汾,晉城,洪洞等地區,而洪洞又因為其極高的人口密度及其四通八達的交通位置,自然就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移民中心。明朝官府還專門在廣濟寺設置了「局住員」,負責給集中起來的移民編號發放「憑照川資」,之後移民們便由此奔向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各地的不歸之路。廣濟寺旁邊曾是一天寬廣的驛道,驛道邊有一棵長勢茂盛的大槐樹,因為位于空曠的汾河灘上,老鴰便在漲勢茂密的大槐樹上築起了巢穴。相傳,移民活動大多選擇在農閑的晚秋時節進行,而此時槐樹葉已經凋落,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與醒目的老鴰窩。棲息在槐樹上的老鴰,望著離散的人群在蕭索的秋風中不時發出陣陣哀鳴,就像在訴說著什麼。被迫遠離故鄉的人們,回首望去,遙望著大槐樹上的老鴰窩,听著老鴰淒慘的叫聲,往往會不禁潸然淚下。
時間慢慢流逝,歲月也無情的沖刷去山西移民對故土幾乎全部的記憶,但只有臨別時忍不住多看了幾眼的大槐樹和老鴰窩深深地銘刻在他們的心中。于是,久而久之,大槐樹和老鴰窩便成了在他們心中唯一廣為流傳的故事,也成為了他們思鄉之情的寄托,進而變成了故土的永恆象征,深深融進了移民們後裔的血脈,在幾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活躍著,流傳著…
雲湖鄉的第一批居民便來自那個時候,當初他們來的時候選擇了離湖水較近的地方,就連雲湖這個名字也是當時移民中一個羅姓的秀才給取的,至于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我們不得而知。
經過時間的推移,雲湖的人口便越來越多,迫于人口壓力,一些新婚人口便開始向周圍擴散,再加上外來人口的遷入,久而久之,便在最早的雲湖村附近形成了幾個村落。幾個小村的人們大多都是一脈同源,所以關系還算融洽。建國之後,我國劃分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行政區劃,于是將這幾個村劃分成一個鄉,原來的雲湖村也隨之變成的雲湖鄉,目前雲湖鄉下設七個自然村,寒依所在的村子是其中最大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