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按理說這樣做最初也沒啥問題,畢竟朱元璋,朱棣都是政治強人,而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也就是「天子私人」——皇帝的秘書班子而已,一群秘書精通文字工作,以及辦事流程顯然比地方上的督撫任職經歷什麼的重要得多.
問題是朱元璋的子孫們可不都是政治強人啊!後來皇帝能力不足,讓本來是輔助皇帝的大學士們演變成了實際的丞相,而丞相麼,沒有治理省,府的經驗能行麼?不說現代了,就是宋朝,丞相也要經歷州郡的歷練——就算你沒什麼大的能力,起碼也得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啊!
但是我前面說了,明代科舉進士三等才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你讓高貴冷艷的翰林院成員,和科舉進士三等一起下基層,走地方,人家能干麼?就是現代,豆子大的一個小官,願意和一般工人一起勞動的又有幾個呢?
明朝的翰林院體制造成了經驗不足,這也就罷了,畢竟經驗不足,聰明來補的人比經驗足的一般人還強的事情現實中也不少,但問題是,這些翰林院的一等科舉進士,實際上智力的發展方向很有問題.確切的說明朝的八股取士,本身就是對人的智力有誤導作用,越是八股考得好的,這腦子問題就越大……
八股文到底是什麼玩意?一般人在中學會學到八股文要被分成死板的八個部分——不過這問題也不大,正規的公司和政府公文都是有格式的,這也是應有之意,但問題在于八股文的寫作要求——也就是所謂的破題了.
八股文的的破題也是很復雜的事情,我好不容易找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大概是怎麼回事.清初時,嘉興縣縣試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筆並佳,不能定案首,以《四書》之‘o’,命各作一破題。甲所破題曰︰‘聖賢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乙曰︰‘聖賢立言之先,無方體也。’乃定甲為案首。這個故事在李伯元《南亭四話?莊諧叢話》中也有記載。一則記其破題曰︰「聖人未言之先,渾然一太極也。」又一則曰︰「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還有的書上記載的破題為︰「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同樣一個「o」,卻能想出五個不同的破題,即論證中心。這是什麼玩意呢?其實就和高考雲山霧罩,莫名其妙的作文差不多,實事求是的說,這種考試方法是能考出一個人的智商和思維的,但是說能考出實際能力來,就是笑話了,不信讀者可以試著看一看高考作文成績高的同學,有幾個是文字能力不錯,從事文字工作的?現實中的文章都是要求緊扣實際,言之有物的啊,這種雲山霧罩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問題更大的就是八股文這套思維方式和政治結合,問題就更大了因為八股文的思維方式不結合實際,導致整個政府辦事也是空談大義,不通實務,著名的東林黨人吧,道德,氣節,吹的震天響,國家的實際實務呢?比如收多少稅,怎麼收稅,收稅之後收稅對象能否承受得住,這些東西人家根本不考慮,這種政府最基本的東西都不考慮,不出下崗職工李自成,也早晚會出張自成,王自成不是?
而且正如我前面說的,破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意味著思路不同,這在現代無所謂,配上科舉時代老師就是學生爹的現實,很可能讓思路問題和個人恩怨結合起來,最後激化導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東林黨的問題就是斗爭發展到極限的結果.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看似循規蹈矩近似束縛人的八股文實際上對儒家文化的破壞時極為巨大的,顧炎武就曾經直言不諱的說道八股文的危害,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揣磨聖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後來,連經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告訴大家,明朝的穿越者走科舉,如果內部沒有人脈,或者是運氣好的逆天,進體制內的文官路線是根本沒戲的,哪怕你八股文寫的再好,不合考官胃口,那也是沒戲的,八股文這東西,其實很大程度就是官員們用來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的工具,和選賢任能真的不沾邊.
所以劉白羽對于科舉和八股文是敬而遠之,決定走另闢蹊徑的道路,八股文不是造成官員不通實務麼?那好,我就寫政務全書,一般的實務都寫出來!
我前面說了,大明朝的規矩是一等進士翰林院,三等進士進地方當官,那麼實際上三等進士治理地方,實際事物水平要高出一等進士一大截了?真要是這樣,那麼翰林院出身的首輔不是早就被架空,甚至擠出去了麼?也不是的!
因為大明朝太祖朱元璋推崇小政府,鄉紳治理,導致一個縣里的正式官員也就是縣令,縣丞,主簿,典史等寥寥幾人,根本維持不了一個縣的正常運作體制,導致縣令必須的雇佣師爺來幫助處理政務,而這些師爺們都是縣令的私人助理,縣令卸任之後就要和縣令一起進退的——換句話來說,就是相當于縣長調離,幾大局長也跟著調任,這給一個政府造成的混亂可想而知.
而且這還不算,明朝的檔案還不是國家所有,而是掌握在三班六房的小吏公務員個人手里,明朝的工資是出了名的低,官員不玩灰色收入都很難養活一家人,小吏的那點工資,基本上自己都養活不了了.
大家整理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明朝公務員的具體特點如下1工資低,低到不能維持生活2權力大到基本不受監督農民們不識字,不會算術的佔絕大多數3升職基本無望,沒參加科舉你還想升職麼?4世襲,工資雖然低,但是這差事是鐵飯碗的,因為國家收稅的土地證明魚鱗冊基本都是小吏們保管的,不世襲,別人接手就只能是一團亂麻!
說的穿些,就是工資低逼人腐敗,缺乏監督誘人腐敗,無法升遷和世襲讓人沒有顧忌的腐敗,這體制還能好的了?
總而言之,就是所謂主政一方的官員是面對著腐敗透了的基層公務員體制,而如果地方上不是很有錢的話,白銀的火耗和稅收還不高的話,自己自帶的私人助理也養不起,也只能讓人家腐敗了,這種體制下,自身只要不是巨貪,那麼清官貪官差距還真的不是很大了,而且任期內能應付過去就算不錯了,所以所謂有實際主政經驗的三等進士其實還真的實務能力不比翰林院養尊處優的一等進士強到哪里去了.
著名的明朝大清官海瑞,其實也是一個超人,他是直接把一大堆私人助理的活兒都干了,這種人就是天生的精力過剩,一個人能頂十個人用,不過很顯然,這種特例真要拿出來做標準,那就是抬杠了.
而劉白羽的政務全書一出,可就是地方官的福音了,別的不說,就說是分類管理這一條吧,直接把政務的種類都列的清清楚楚,就是一般稍微識字的伙計之類都看的明白.而且分事情的緩急,事物的種類按時間處理政務,再也不怕被小吏們繞暈了.
第二點就更重要了,就是現代最重要的數目管理,尤其是引入了現代最重要的財務概念,管理者可以輕易查出每一筆款子的去向,什麼時候取出的,經手人是誰等等.
第三點則是修建各種工程所需要的土石方算法,說句實在話,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換算,現代人不是土木專業的都沒幾個人懂,這復雜的算法,就更不是滿腦子八股文的文官們能看的懂了.而劉白羽引進了現代的公式以及代數的概念,顯淺易懂,智力正常的,只要多耗費點時間,那些小吏們吃相太難看了,也是看的出來的.
當然,劉白羽這本書是官員的福音不假,對于小吏們來說,就是被得罪死了,只是小吏們雖然對于一般的屁民們來說,就是掌握生死的死神,但是在士紳治國的前提下,一般的士紳也未必動的了,何況是劉白羽了,所以可以忽略不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