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這里,作者不得不提醒一下這個時候京城的相關背景和事情經過。崇禎皇帝已經即位半年多的時候。他已經過了剛即位時的興奮期。又因為崇禎皇帝在東林黨和勛貴的聯手之下,秋風掃落葉般的清除了魏忠賢一黨,所以,現在的崇禎皇帝是完全掌管了朝政。身為藩王登基,沒有受過系統皇帝教育的他不知道自己面對的實際情況如何,不顧大明這台破車搖搖欲墜的現實,和現代的熱血青年一樣是信心百倍地想干一番大事,成為堯舜之君。
崇禎皇帝對傳位給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的感情是很復雜的。一方面,他和天啟皇帝之間的兄弟感情相當的好。要不然,天啟皇帝也不會在當時的信王成年以後,不把他趕到地方上去就藩,而把他留在京城。也不會後來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崇禎皇帝。
但是,在天啟皇帝最後的兩年中,在魏忠賢的勸諫下,想留下自己的後代繼承大統,後來崇禎得位之後,被天啟寵幸過的女人無論懷孕與否,都被賜死——還不通過正常途徑審判,為崇禎繼位的合法性帶來了幾個問號.
不過因為勛貴在明朝中後期日益腐化墮落,已經不能用來制衡文官,加上很多皇帝還把服侍自己的太監,當成了親人來看待。于是造成明朝宦官橫行的現象,身為藩王登基,沒有受過系統皇帝教育的崇禎不知道用太監制衡文官的道理,又受到了文官們妖魔化太監的宣傳,導致崇禎皇帝又從心底里魏忠賢極為痛恨,甚至進而對天啟皇帝的所作所為是深惡痛絕.很多事非要反著干,以為儒家經典那套貫徹下去,就能治理好國家.
所以,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他就要殺掉魏忠賢;天啟皇帝做木匠,不理朝政,崇禎皇帝就要勤理朝政;天啟皇帝派出太監去征收商稅和礦稅,崇禎皇帝就要召回這些太監,取消商稅和礦稅。
可是崇禎皇帝不知道,他所作的這些事,都是他從小從教他讀書的那些文官嘴里听來的。
這些文官教得對不對呢?從道理上來講,都對。而且他們教授崇禎皇帝的大部分做法,也絕對是正確的行為。
但是,這些文官教授給崇禎皇帝的內容中,是夾帶著自己的一部分私貨的。因為這些文官的背後,都是有自己的利益集團的。這些利益集團當然要通過這些文官來反映出自己政治上的訴求。而國家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是有利于這些利益集團,而不利于整個國家的。比如說是商稅和礦稅的征收。
沒有政治經驗的崇禎皇帝並不知道,有些事雖然要在天下萬民面前大義凜然地說,但身為一個領導者,可以甚至是必須說一套,做一套的。
而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平靜了下來。他發現前面的幾任皇帝確實遺留下來很多問題,他即位以後也踫到了很多問題。可這些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都需要錢。而這時候的明朝朝廷的財政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可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無非是開源和節流這兩個方面。而那些文官提出的政策,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無非是在財政上,不僅不開源,而且要把已經開源的水管龍頭關小,甚至關死。
而崇禎皇帝因為自己從小所受的文人教育,不是帝王教育,又因為身邊沒有同樣熟悉政務,也同樣知道這些文官貓膩動作的宦官們的提醒,崇禎皇帝竟然傻乎乎地批準了這些政策。
為什麼這些宦官不提醒呢?一方面,崇禎身邊的太監都是魏忠賢死敵王安的門人,和東林黨關系都不錯,甚至在反對魏忠賢上是盟友,另一方面因為他們看到了魏忠賢的下場後,不敢挺身而出為皇帝說話啊!這也體現出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的惡果來。
那開源那條路既然走不通,那只有走節流這條路了。
當時的明朝朝廷中,最大的一筆開支就是軍費,佔明朝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在軍費開支中,遼東的軍費開支又佔整個軍費開支的一半以上。
而且遼東的軍費開支,幾乎是年年遞增。在薩爾滸之戰以後,明朝軍隊在遼東,是處于屢戰屢敗,苦苦防御的劣勢中,為了抵御後金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明朝朝廷花了大筆的錢糧,以及派遣了一部分軍隊來加強遼東軍隊的實力。
除此之外,明朝還在遼東建造了大量的堡壘。而這一切,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糧。可是,就算是這樣,遼東的局勢依然只能算止住了惡化,沒有什麼好轉。對于明朝朝廷的財政來說,整個遼東地區,已經成為一個無底洞了。
而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就按照常理想︰集合全國的財力,砸鍋賣鐵,湊集一大筆軍費。再往遼東派遣一名名將。傾盡全國之力,一定能爭取在一定的時間內,把遼東局勢徹底扭轉過來。甚至完全消滅後金軍隊。
如果那樣的話,只要咬緊牙關挺過前面這幾年,那明朝整個財政問題,將完全活了起來。
應該說,崇禎皇帝的想法理論上是正確的,也是完全符合邏輯的。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這一個政策的實行,使得旱災以後救災的錢糧得到了大大地壓縮。因此,後來在陝北的農民造反隊伍,從星星之火立刻燎原到整個陝西省。
這就是袁崇煥上台之前的大背景,而袁崇煥上台之前的小背景呢?朝廷官員雖多,在邊事上有本事的卻沒幾個,派哪一位文官主持遼東的軍務的人選其實不多,當時,眾望所歸的大臣只有兩名︰孫承宗和袁崇煥。
但是因為當時的孫承宗年齡已經很大了,更因為孫承宗曾經是天啟皇帝的老師,鑒于崇禎皇帝對于天啟皇帝那復雜的感情。以及孫承宗個人的威望太高,又主張軍事防御兼經濟封鎖,慢慢憋死滿清,和崇禎皇帝速戰速決的部署矛盾,所以,崇禎皇帝打心眼里不願意派出孫承宗去。
那就只有袁崇煥了,沒有別的選擇。
袁崇煥這個人是東林黨出身,老師是東林首輔韓爌,為了自己保住在遼東的地位說好听的就是國事為重,黨爭第二,說難听的就是有女乃就是娘.甚至為了袁崇煥曾為魏忠賢建祠,按照崇禎那寬松捉閹黨的標準,他也是魏忠賢一黨的。但是,因為他一直在遼東做官,遠離京城這個中樞。所以,他也就基本上沒有得罪過任何其他的東林黨系統文官。
對于袁崇煥來說更幸運的是,在天啟六年時,在魏忠賢發動的對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打擊中,他是魏忠賢一黨中溫和一派的人,主張不擴大對文官的打擊範圍。
因此,在之後魏忠賢一黨內部的爭權奪利中,袁崇煥受到了另一派主張擴大對文官的攻擊,不得不辭官回家。這樣一來,袁崇煥也隱隱約約地成為了魏忠賢打擊文官的犧牲品。在東林黨的一些人看來,袁崇煥其實是和魏忠賢一黨對立的,給魏忠賢建祠也是忍辱負重,想用委婉的辦法幫助東林黨。而崇禎皇帝對于袁崇煥的看法正是如此。
所以,在崇禎元年四月,還是崇禎大肆打擊閹黨,肆意擴大事態的時候,當有東林黨的大臣上奏折,向崇禎皇帝推舉袁崇煥時,崇禎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重新啟用了袁崇煥。並且在崇禎元年的七月,和袁崇煥進行了重要的平台召見。
這次召見的大概內容就是︰
崇禎皇帝向袁崇煥詳細地了解了遼東的局勢,並且聆听了袁崇煥關于解決遼東局勢的看法。袁崇煥認為崇禎皇帝想速戰速決,必須有許多先決條件,崇禎一一答應,當袁崇煥向崇禎皇帝提出很多要求以後,崇禎皇帝也都滿足了袁崇煥。于是在最後,袁崇煥向崇禎皇帝保證︰只要朝廷確實滿足了袁崇煥的要求,他將在五年時間內平定遼東局勢。
在召見以後,崇禎皇帝立即賜袁崇煥尚方寶劍,並且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虛餃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召見完畢以後,崇禎皇帝的心里是十分地高興。他終于開始做即位以後的第一件大事了。雖然現在的遼東局面還是如此,但是,有了熟知遼東戰事,文官中的名將袁崇煥的保證和自己的不遺余力支持,那好的開始不是成功的一半嗎?
平台召見就這麼結束了。但我們應該看看在這次召見中發生的兩個場景。
第一個就是︰崇禎皇帝承諾將滿足袁崇煥的所有要求,而袁崇煥也承諾在五年內平定遼東的局勢。
因為這次召見是有史料記載的,而且記載得是十分得完整。另外,這次召見也是有很多大臣旁听的。所以,這次召見必定是十分正式的。因此,在這次召見中,所有人做出的承諾也一定是很嚴肅的。定下來的方針和政策也將成為國策。
但是從事後來看,崇禎皇帝是扎扎實實地把自己的承諾給一一實現了。而做出承諾的袁崇煥又怎樣看待自己的承諾呢?
第二個就是︰當有熟悉遼東局勢,知道五年內無論如何也平定不了遼東的大臣,私底下向袁崇煥提出心中的疑問時,袁崇煥是這麼回答他的。
袁崇煥的話大概的意思就是︰現在皇帝的年齡還小,又不怎麼了解遼東的局勢。我看到皇帝為遼東局勢焦心,所以就這麼說,來安慰安慰他。
怎麼回事?難道袁崇煥做出的承諾,是要逗崇禎皇帝開開心嗎?他把這次正式的召見當成哄幼兒園小朋友的場所啦!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雖然在史料中,把這位大臣和袁崇煥之間的談話內容,記載得十分的完整。但是從事後來看,崇禎皇帝顯然是不知道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的。這不禁讓人十分懷念那些東廠的特務啊!
而對于平台召見的另一位主角——袁崇煥,我們將要詳細分析一下。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對于明朝末年的局勢發展,有著極其巨大的影響作用。
袁崇煥的個人經歷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有興趣的話,可以找史料和百度一下袁崇煥的一些主要事跡,以及為什麼袁崇煥在當時的崇禎皇帝和大臣們心目中,成為了眾望所歸的,解決遼東局勢的大臣的。
袁崇煥在剛考上了進士,在福建做一名縣令的時候,利用自己到京城考核的時候,私自巡視邊關,考察關外形式,並且向朝廷呈交了詳細的調查報告和解決辦法。
這件事使得袁崇煥聲名鵲起,他立刻得到朝廷的重用,升官並調任到遼東。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明朝朝廷是多麼的缺乏軍事人才。
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袁崇煥是位憂國憂民的,勇于任事的人。當然也可以說是做事功利心太強,不擇手段,其實這都是一個事實的兩個方面,而且可以這麼說,終其一生,袁崇煥的這兩個特點都沒有減退過半絲半毫。
袁崇煥在到遼東上任以後,在當時遼東督師——孫承宗住持的寧錦防線的大戰略下,也在孫承宗的指揮下,收復了遼東大片的失地。使得遼東的局面,說不上扭轉吧,但起碼是好轉起來。並且使得遼東的局面平穩了下來。
這里就要說說孫承宗的寧錦防線。寧錦防線其實是種防御狀態下的絞殺形進攻戰略。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建立一個個堅固的堡壘進行防御,其實,它的本質是限制後金軍隊的機動,把後金的特長的野戰變成攻城戰,逼迫後金軍隊不得不去攻打這些堅固的堡壘,以達到大量殺傷後金軍隊有生力量的目的。
這個戰略就有些類似于第五次反圍剿中的碉堡群戰略。最後也逼迫著赤軍不得不丟棄核心根據地,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是優勢兵力財力,而野戰不行的一方取勝的不二法門。
但是這個戰略有著以下的一些缺點︰見效慢、時間長和花費的錢糧多。所以,在明朝財政窘迫的情況下,更因為魏忠賢和孫承宗所在的東林黨在政治上激烈對立的情況下,孫承宗只能夠無奈地辭官回鄉了。而寧錦防線的戰略也不得不停止了下來。
這樣一來,被寧錦防線壓迫得越來越窘迫的後金軍隊終于喘了一口氣,並且在以後大大發展了起來。
但是不管怎麼說,在孫承宗的指揮下,袁崇煥確實是收復了遼東大塊的失地的。他的功勞也是扎扎實實的。
接下來就要說,袁崇煥一生中最輝煌時刻的戰斗了。在孫承宗辭官以後,高第接任。高第認為關外不可守。他的觀點一方面是因為高第的軍事才能確實糟糕,但主要的原因還是明朝的財政窘迫。實在不能持續孫承宗的堡壘戰術了,在戰略上其實是沒錯的.
但是,當高第的命令頒布以後,袁崇煥拒不接受,率領手下將領獨守孤城寧遠。在這次戰斗中,守城的大炮對後金軍隊造成了相當的傷亡,後金軍隊也因此戰敗撤退了,當然代價是覺華島被屠城,明軍損失慘重——不過話又說來了,袁崇煥如果說是佔了小便宜吃大虧,其余的明軍將領則是大虧小虧一起吃,從這一點來看,袁崇煥也算是相當難得了。
這次戰斗,是明朝和後金軍隊作戰時,正面戰場唯一一次大勝。消息傳來以後,朝野一片歡騰,袁崇煥的個人名聲也達到了。
由此看來,袁崇煥確實有拿的出手的功績。確實也應該眾望所歸。但是,這只是朝廷中這些外行人的看法。內行人又怎麼看待袁崇煥的呢?因為在遼東,作戰的都是武官,這就是說,那些武官的眼里又是怎麼看待袁崇煥這個督師的呢?依靠守城,用大炮取得戰果,很多武官也未必不能做到,只是沒有袁崇煥那樣的文官身份,不敢扛上罷了.
所以這些武官接受不接受袁崇煥的領導呢?當然是接受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也肯定不會成為遼東的督師的。相比較于那些瞎指揮的文官督師來,袁崇煥還是比較懂軍事的。不會莫名其妙的逼著自己去送死,這也算是矮子里挑長子了。
但是他們對袁崇煥的功績心服口服嗎?不見得。
我們先看看袁崇煥的第一次功績。他是在孫承宗的指揮之下,再收復這些遼東的失地的。因此,無論袁崇煥再怎麼樣決勝千里之外,主要的功勞還是運籌帷幄的孫承宗。
那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呢?寧遠佔了點小便宜,覺華島吃了大虧,輸了個一干二淨.
可是,袁崇煥知道不知道這些武官的想法嗎?也知道。那他該如何應對呢?他只能夠采取,也只有這麼一個應對措施︰拉攏遼東武官中,最大的武官集團——遼東鐵騎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