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或許已經亂套了。
起義提前的結果就是有些歷史人物已經起義,而有些原本應該成就無上功業的,卻因為起義遲了導致實力大損。
別的不說,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個未來的大人物,他們麾下的將領至少還有不少沒有到齊,甚至半路被張弘斌截胡,四名歷史名將文臣被自己挖到了手中。
事實證明,哪怕是農民起義者,能夠成為主要將領的歷史人物,都不會是傻瓜。
數個月的培訓,郝連忠、袁宗弟和馮雙禮三人已經徹底褪去了農民的單純和憨厚,雙目多了幾分英氣和睿智。在軍事知識方面,郝搖旗更偏向于勇將,袁宗弟偏向于大將,馮雙禮則是帥將。
勇將者,凡事帶頭沖在前面,以勇猛引導著全軍的士氣,帶領軍隊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大將者,善用天時地利人和,不驕不躁,榮辱不驚,全局僅在其掌握之中,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帥將者,千萬大將之主心骨,天地萬物都在他的計算之中,所有的行動都在他們的視線之中,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
或許張弘斌對這三種將領的理解不夠全面或正確,但他覺得這三人就屬于這三類將領。就水平而言,郝搖旗在勇猛方面堪比王二,略勝李定國和曹變蛟半籌,但是在軍師韜略和全局觀上,則僅僅勝于王二,弱了李定國和曹變蛟一籌,弱曹文詔三籌。三人里面,僅馮雙禮能夠有資格與曹文詔一爭高下,前提是有足夠的時間讓他成長起來。
是的,三人有成為優秀將領的潛質,但僅僅是潛質,如何成長和成長到什麼程度才是關鍵。比如他們才上戰場就死在了對方的火槍狙擊下,那麼就算有再好的潛質,也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將而已。在歷史上,甚至連專門描寫的一小句話都不會剩下。
三人的培訓已經完畢,他們正在開始與剛剛征召入伍,並且初步訓練完畢的士兵進行磨合。剩下的時間里,這些士卒要如何操練,具體要怎麼指揮和統御,這就是他們的問題。只要不違反救世軍類似憲法一般的軍規總綱,以及細部軍人守則,張弘斌對其他的東西還是放得很寬的。
至少,從龍之臣必然會有點優待,後期建立了專門的專業軍事學校之後,再提拔上來的軍官,就沒那麼走運了。
最後還有一個文臣的汪兆麟,此刻卻是已經成為了何陵的副手之一,他的執政能力很強,對數字也非常敏感,學習能力也非常強大。難得的是他已經身居高位,但依然沒有忘記學習,只要是救世軍里面特有並且外面沒有的知識,他都仿佛海綿一般,非常貪婪的吸收著這些知識。
其實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處,他已經看出了救世軍的治國思想和大明完全不同,想來一旦奪得江山,只怕是不會再玩大明的那一套的。換言之,若以大明的辦公模式和個人操守來行事,最後只能被淘汰出局。想要不被淘汰的結果,就是不斷的學習再學習。
這這方面何陵就差了一些,或許是太年輕就身居高位的關系,他已經停止了學習。這不怪他,一個政權草創,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負責,偏偏他的年紀還小,社會閱歷不豐富,他擔心自己犯錯,所以每一件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錯,這就直接導致事情的完成效率不僅不高,而且他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學習。
但,這並不能成為他拖了政權後腿的借口。
所有人在干什麼事情,張弘斌都看在眼里,既然何陵年紀還小閱歷差,就先在基層磨練一段時間,然後再回到核心來工作最好。尤其在基層工作的話,他應該也會有時間去學習了。
張弘斌已經決定,過一段時間,就和他專門談談話,若是他願意就下放,若不願意就繼續工作。但評比的時候若是差評,那麼該開除的還是會開除,這沒什麼好商量的。
行政執法不能是過家家,關系到千萬人的溫飽甚至生存問題,不容有失!
徐光啟被張弘斌痛罵了一頓,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居然翻閱起了儒家的經典。看了數天,隱晦的表示前人或許為了得到帝皇的支持,把儒家的學問向利于帝王的方向進行了修改。但是,若非如此,儒家如何以存在,而帝王又如何控制百姓?
昔日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推翻了華夏的血統貴族論,這就使得若帝王沒有一個手段控制並且壓制住百姓的思想,那麼在這句話的號召下,就算是盛世太平的時代,也會有人站出來試圖顛覆政權。
儒家,就是後世帝王使用的手段,愚民,讓百姓只知道生活只知道勞作,除此除此之外不留給他們任何思考的余地,如此自然不會想起那句話,自然就乖乖的當他們的順民了。
只是副作用,還是大了一些……
徐光啟的觀點,張弘斌既然已經割據一方,成為軍閥,說不得以後還要稱王稱帝,到時候若不靠這樣的學說,依靠這樣的手段,他又如何駕馭得了他麾下的子民?自己明明都是一個禿子,有什麼資格笑和尚?!
但徐光啟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結合了自己的西洋思想,以及自己對儒學的理解,甚至還加入了張弘斌對順民的解釋和評價之後,決定研究一種中庸的儒家。在愚民的同時,告訴他們什麼是民族,什麼是國家。而這個思想若是真的出現,最有利的,應該還是大明朝,畢竟大明的百姓若是知道並且深入了解了這個思想,結果就是流寇甚至救世軍對外進攻的阻礙就會呈幾倍的提高。
徐光啟,依然是心懷大明……日月更替,此心不變。
只是現在,張弘斌需要擔心的是不是這個,而是眼前的這個客人,通過專業的外交渠道來到長安的客人。
外表和漢人沒什麼區別,完全沒有少數民族的樣子,最多有點北方漢子的特色。但他的頭頂卻是禿瓢,或者說只有天靈蓋上的一小綴辮。是的,銅錢鼠尾,必須要穿得過銅錢的錢眼才算合格,否則會被砍頭的。
在這個時代,會有這樣打扮的只有一個勢力,那就是後金。但必須要知道的是,他沒有滿人的外表特征,這就意味著他本身就不是滿人,很有能是被俘虜或者原本就居住在遼東的漢人,最後投靠了滿人。滿人後期組建的所謂的漢八旗,其實就是這批投降了他們的漢奸組建起來的。
說來諷刺,在後金殺來的時候果斷投降,但是在屠殺自己人的時候,卻是一點都不手軟,一點同胞之情都不顧。
後金的使者,不知道用了什麼手段,千里迢迢來到了西安府,居然以外交使臣的身份,堂而皇之的來到自己面前。若按照張弘斌的本心,他是不希望接待這樣的使者的。但是汪兆麟和柳如是都說了同一句話︰「我們現階段最缺的就是朋友,同時我們有著共同的敵人。」
張弘斌很想說︰「大明是大明,外夷是外夷。在面對外夷的入侵的情況下,哪怕是兩線作戰,都不能夠便宜了外夷。」但是他也知道,這種大話必須是建立在自己有著絕對的主動權和實力的情況下。
救世軍目前就佔據了陝西的四府之地,嚴格來說就半個陝西。而大明依然是那麼的龐大,單獨應對或許都已經非常的疲憊,若是後金聯合蒙古自北方直接入關殺過來,那應對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再則,直接對大明友善,大明未必會對自己手下留情,若真的後金南下,說不定背後捅自己刀子的勢力里面,必然就有大明。
「我的時間很少,長話短說,客套話就不必要了,我希望知道的是,你們需要什麼,能夠支付什麼。而我們需要做什麼,好了,你以說話了!」張弘斌沒有理會使者的拜會,只是隨口說了句。
使者一愣,顯然對張弘斌的做派還有點不適應,隨即也反應過來了,眼前的和那所謂是山大王沒什麼區別,都是眼高過頂的二愣子。也就不知道後金的戰斗力,否則只怕就沒有那麼硬氣了。
不過此刻他不是來施威的,而是來交朋友的。
「小人羅福,受主子爺恩寵,賜姓鈕枯祿氏,抬正藍旗听用。此番南下,只是奉命與大當家的交個朋友,日後雙方多多親近親近,想來雙方都有用得著對方的時候!」羅福仗著有滿清主子當靠山,卻也是不卑不亢的說道。
「記住,我問的話,說我要听的話,其他的以不必廢話。」張弘斌擺了擺手。
「結盟,五千匹馬,三千頭耕牛和三萬頭羊,這是結盟的禮物。作為代價,希望救世軍以在半年內,打下整個陝西。同時,以開放邊市!」羅福沒有廢話,只是直接進入了正題。
「半年內以拿下陝西,你的禮物我也很滿意。邊市以開放,但出售什麼不出售什麼的權力在我這里。當然,我這里還有一批不錯的貨物,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興趣?」張弘斌想了想給了答復。
「這不行,至少鐵錠、茶葉和食鹽這三項必須要有,否則結盟的基礎條件就沒辦法達成。至于大當家的貨物,听聞陝西出了不少好東西,甚至富庶的江南都未必有,若是價格合適,羅某也會采購一批回去試著賣賣看,若是受歡迎,自然會長期交易。」羅福果斷回答道。
「以有這三類物資,但每年能夠交易多少,由我說了算。別問為什麼,鐵錠這點在我們這里也缺。很多建築很多器械甚至很多武器都需要用到鐵,在我的需要滿足以前,我是不會大量出售,這點你必須要理解。」張弘斌不容置疑的說到。
「如此也以,但茶葉是食鹽的分量必須要足夠,否則我不好回去交代。」羅福想了想點頭說道。
「這兩點自然不會缺了你的!」張弘斌哈哈大笑。
茶葉空間里面有足夠的貨物,都是山寨貨,添加了不少的香料,而且還染過色。這種玩意若不怕吃壞身體,張弘斌介意大批大批的出售。至于食鹽,超市也有,不過為了利潤最大化,張弘斌不介意學習一下大明的官辦售鹽的習慣,在里面摻入一定比例的沙石。也別抱怨什麼,比率比大明官方的要少得多,再加上是精鹽,不會吃虧的。
雙方就這樣簡單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羅福知道張弘斌不待見他,拿到密約文書就告辭了。
回想羅福許諾的那些物資,張弘斌不由得感慨,果然盟友這玩意,在特定時候還是必須要的,不管對方是誰。至少,大明不會給他們任何馬匹牛羊,尤其是優秀的戰馬。而這點,後金和蒙古以給自己。
也罷,且虛與委蛇一段時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