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將死 二十四、振聾發聵(下)

作者 ︰ 何事公

劉欣盈自問自答道︰「對于僅僅滿足于知道些國學知識的普通人來說,這確實可以算是具備了基本的國學知識架構。////但對于探究國學精義的學者、參加國學論難的辯士來說,以上讀的那些書、學習的那些知識仍然還停留在國學功底的層面,還沒有上升到知識架構的高度!」

陳荻忍不住問道︰「那對于我們來說,怎麼樣才算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架構?」

「這就是我今天所要講述的關鍵內容!」劉欣盈再次晃動手里的簽字筆加以強調道︰「我在這里向大家介紹兩種淺顯的建立國學知識架構的方法,當然也可以視為國學學習的不同境界,供大家參考。第一種叫點線面球法。所謂點,就是我們日常學習中接觸到的各種國學知識點。很多人研習國學都只滿足于學習不同的知識點,但國學浩如煙海,窮其一生之力恐怕也難以學完所有的知識點。如果執著于學習知識點,最終只會淪為在地上一粒粒撿米的拾荒者,忙碌終日,難得一飽。

「點往上是線,就是學習的人知道用一條線把所學到的知識點串連前來,如此既可以若網在綱有條不紊,也可以以一知萬順藤模瓜。《論語》中說‘吾道一以貫之’,大致就是這個意思。這就好比是在稻田里撿拾稻穗,捻起一睫,便帶出一串,相對于粒粒撿米的拾荒者來說自然是事半功倍,然而終究還是仰人鼻息,乞食于人。但對于普通國學愛好者來說,做到這一點已經算是非常難得了!

「線的上一層是面,即學者不僅知道用不同的線索把學到的知識點分別串連起來,而且還通過聯想、歸納、推理、演繹等手段把各種線索有機編織起來,構成一個相對嚴密、幾乎沒有漏洞的平面。具體到某個學者,‘面’可以表述為‘研究領域’。到達這種層面,就相當于農夫在租種的土地上種出了自己的稻米,雖然收成還要看天意、還得繳納租稅,但只要風調雨順天公作美,再加上自己足夠勤勞,總會有些隔夜糧,便不會餓死人。

「最高一層是球,即學者的知識積累在構成嚴密的平面後不是向四面八方平鋪延伸,而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理念,將自己所接觸到的知識磨合凝煉成一個封閉的圓球。在這個圓球里,所有的知識都有著自己恰當的位置;而在這個圓球外面,所有貿然進入的知識都可以得到圓滿的解釋。這種境界俗稱‘圓融’,也叫‘大徹大悟’。

「到了圓融境界,就好比農夫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僅可以種出稻米,而且可以在災荒之年種出甘薯、玉米。這塊土地或許只有兩三畝地大小,勉強可以養活自身。能做到這一點的有可能是思想家、哲學家、高僧大德,也有可能是個精神病人。當然這片土地也可能廣袤如地球、如宇宙,上有日月星辰周轉,下有江河湖海橫流,不僅可以獨善其身,甚至可以庇護天下。能做到這一點的,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也是寥寥無幾,基本都是文化聖賢、宗教領袖、學界巨擘,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孔子、朱子。」

劉欣盈的描述,讓江水源等人都覺得眼界為之一開︰原來學習知識也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原來我們還處在最低的一個等級,就好像井里的青蛙似的,看到的只是頭頂上那窄窄的一方天空!可是作為國學愛好者,誰不想作賢作聖、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

劉欣盈似乎猜到了大家的心思,不禁莞爾一笑︰「古往今來立志想要成為聖賢的人何啻億萬?最後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所以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或許應當志存高遠、取法乎上,把理想瞄準圓融的境界,但真要做的時候卻要腳踏實地,聰明人下笨功夫,從學習書本知識、串連知識點一步步做起,逐漸模索出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核心理念。至于最終能不能頓悟圓融,除了靠努力、靠天賦,也要靠機遇,比如王陽明貶龍場驛開悟、王龍谿居靜室開悟、王心齋夢中開悟都是如此,強求不得!」

陳荻眨眨眼楮問道︰「可是欣盈姐,咱們在現階段怎麼樣才能簡便易行地找到串連起知識點的那根線呢?」

「這我可幫不了你!」劉欣盈果斷地搖了搖頭,「一方面是我現在也沒有達到第二層境界,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能夠一以貫之的線索究竟是什麼,又豈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我對你所掌握的知識點都不了解,又怎麼可能找到串連的線索?你這問題不是等同于問道于盲麼?另一方面,就算我能幫你,我也不會幫你的。因為苦苦尋覓串連自己知識點的線索的時候,也是辛勤構築自己知識架構的過程,豈能由別人代勞呢?偷來的拳頭可打不死人!縱使別人能幫得了你一時,難道還能幫得了你一世?人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的!」

陳荻苦著臉道︰「欣盈姐你這麼厲害,再加上家學淵源,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所謂可以一以貫之的線索。我們短時間內又怎麼可能找到?莫非這一次春季選拔賽咱們又要折戟沉沙?」

劉欣盈笑道︰「陳荻,你可是咱們社團的副社長,怎麼能未戰言敗、沮亂軍心呢?這可是觸犯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的大罪!」頓了一頓她又接著說道︰「誠然在短時間內我們很難找到貫穿自己所有知識點的線索,不過這個尋找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復習、提高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的知識更具有條理性和連貫性,有利于我們在國學論難的賽場上從容應對各種挑戰。另外就是我們心中存有更高一級境界的念想,在面對辯題和對手時可以站在更高的層面加以分析應對。即便在春季選拔賽中失利,只要我們存有遠志,從長遠角度來說也是有更大收獲的!」

這時江水源問道︰「請問劉師姐,前人尋覓到的貫穿知識點的線索大致是什麼模樣?難道都像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那樣?」

「大體不差!雖不中,亦不遠。」劉欣盈頗為嘉許地稱贊道︰「所謂的線索沒有一定之規,不同時代的學者所發明的線索都各具時代特色,比如宋朝人喜歡拈出‘孔顏樂處’‘天理’‘誠敬’‘格物窮理’為線索,明朝人則更喜歡用‘致良知’‘萬物一體’‘誠意慎獨’‘順適自然’作為標目,而像西方馬教則定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價值’與‘剩余價值’等等。具體如何,你們回去可以翻閱一些宋明以來著名理學家的學案看看,心里就會大致有個印象。」

江水源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重重寫下《宋元學案》、《國朝漢學師承記》等幾本書名。

傅壽璋也發問道︰「社長,你不是說要向我們介紹兩種方法麼?另外一種是什麼?」

劉欣盈俏皮地拍了拍腦門︰「下面就說第二種方法。這種方法我稱之為‘語言表述法’,因為它區分四種不同的境界主要是靠不同的語言表達,但其基本內涵與前面的點線面球法相差無幾。第一層境界是用古人話語表述古人思想,意思是指學習國學之初,由于自身學識所限,對古代聖賢的思想了解不深、掌握不透,只能人雲亦雲。遇到問題主要靠背誦前人的注疏箋釋加以解答,說到底還是矮子看戲,隨人道好。

「第二層境界是用自己話語表述古人思想。在這一階段,學習的人對于古代聖賢思想已經有了比較深邃的了解,甚至已經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可以隨心所欲用自己的話語活潑潑地表現古人對待萬物的態度。前人稱這種境界為‘我注六經’,做到這一步,研習國學可以算是登堂入室了。如果生活在清代以前,有此功底完全可以以儒生、塾師面目名揚一方;在現在,也可以在學校里勉強謀得一份教職。然而說破了,不過就是給古人當個傳聲筒、翻譯官罷了!

「第三層境界是用自己話語表述自己思想,這是學者研習眾多古代聖賢著述之後,發覺古人雖然說了很多道理,但總是無法恰如其分地表達出自己心中的那點靈性。所以在芒鞋踏破嶺頭雲後,毅然而然地拋卻了古人的思想,開始一力挖掘自己精神中異于前人的閃光點,加以光大,並且言之成理。如此便可以算是推陳出新、獨闢蹊徑,能在史書上留下自己或輕或重的一點印記。

「第四層境界是用古人話語表述自己思想。到了這層境界,才發現我的話語古人都說過,但古人沒有我說得通透;古人的話語都可以用來證明我說的,益發彰顯我思想的正確。雖然話語是幾百幾千年前古人說的、思想是我現在獨自開創的,但兩者並行不悖,而且相得益彰。這種境界古人稱為‘六經注我’,也可以叫做‘圓融’。

「我們普通中學生能夠做到第一層境界的用古人話語表述古人思想,已經可以在國學論難的賽場揚名立萬。能夠做到第二層境界用自己話語表述古人思想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我們現在不必太過好高騖遠,只需狠狠吃透幾本國學經典,勉力達到第一境界巔峰,便可以在淮安府的選拔賽中穩穩地立于不敗之地!」

傅壽璋、陳荻等人同時點頭稱是。

江水源卻忍不住好奇問道︰「劉師姐,請問這兩種建立國學知識架構的方法是你的獨創,還是由來有自?」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我知將死最新章節 | 我知將死全文閱讀 | 我知將死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