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守序. 0250 三國劇本

作者 ︰ 宅男小超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第二•先主傳》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臣松之以為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于時英賢作輔,儒生在宮,宗廟制度,必有憲章,而載記闕略,良可恨哉!五月,立皇後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猇,許交反。駐營,自佷山佷,音恆。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音笏。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以下開始僅為本書設定,與史實無關︰.

221年4月,劉備(61齡)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漢。

221年5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決定發兵討伐東吳,命張飛帶本部分兵夾擊。

221年6月,車騎將軍張飛發兵前夜,就被部將殺害後割首投吳(自此五虎只剩其二了),這更堅定了劉備討伐東吳的決心。

221年7月,劉備親自率領大軍十多萬(三國演義是70多萬,筆者語︰太假了吧)討伐東吳,意圖奪回荊州。

「筆者看到這里,都想吐槽了,在三國歷史上的三大戰役,君主親征的,無一不敗呀,袁紹官渡之戰(曹操是防守方)、曹操赤壁之戰、劉備夷陵之戰。坑呀,真是太坑了。」

221年冬,孫權曾經兩次派遣使者主動向劉備請求和解,但都遭到劉備拒絕。

221年冬,蜀軍攻佔巫、秭歸,劉備至冬而駐秭歸。

222年1月,孫權詐降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以安北線(魏),爭取了八個月時間。

222年2月,劉備(62齡)親率主力從秭歸率領眾將進發(冬不用兵),途經十余戰皆勝。是月,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領兵五萬抗蜀。

222年3月,劉備威聲大震江南,盡驅水軍,順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樹柵連營二百余里,深入吳境。是月,陸遜實施戰略退卻,兵撤夷道。

「七百里聯營(筆者語︰史書上只有二三百里呀,演義里太假了吧),過于狹長,毛病太多。不管從頭尾或中部進行打擊,一沖就亂,根本無法進行呼應配合,特別是在當時古代的戰爭條件下。尤其在地勢險惡,大軍疲憊,指揮月兌節,通訊不暢的情況下,沒有水陸俱進以及處處結營缺乏變化,黑夜中連燒帶嚇,這種陣勢不亂才怪,慘敗自是必然。」

222年4月,劉備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舍船就步,來到與夷道隔江相對的猇亭扎下營寨,與吳軍主力對峙。

「筆者語︰劉備帶著陸軍主力孤軍深入,就不怕陸遜抄他的後路嗎?」

222年5月,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出(夷道)。

222年6月,劉備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火燒連營,最終撤退到白帝城。

「陸遜命令將士每人各帶一束茅草和火種,預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時候就直奔江邊,火燒連營(兩棲登陸作戰?)。那天晚上風很大(又是東風?),蜀軍的營寨都是連在一起的,點著了一個營,附近的營也就一起延燒起來,一下子(幾個小時?)就攻破了劉備的四十多個大營。等到劉備發現火起時,已經無法抵抗,只能在蜀兵將士的保護下,沖出火網(猇亭?涿鄉?),逃上馬鞍山(本次場景地點)據守(後路被截?)。」

222年9月,魏攻吳,孫權听說劉備駐扎在白帝城,慌忙遣使請和,以定後方(蜀)。

222年12月,劉備雖然大敗余威仍在,但出于對全局的考慮,唇亡齒寒,同意孫劉再次聯盟。

223年2月,劉備病危,丞相諸葛亮從成都趕到永安,劉備委托諸葛亮輔佐太子禪。

223年4月24日,劉備(63齡)逝世于白帝城永安宮。五月,追加謚號為「昭烈皇帝」。八月,葬于惠陵.

(注︰事實上古書中記載時使用的是農歷,使用換算成現在慣用的西歷的話要加上一至二個月,但是筆者嫌麻煩就沒有換算,還有那用黃帝歷計算還要加2697年的更麻煩就算了。)

夷陵之戰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沿江二百余里水寨),順風放火(兩棲登陸作戰,因史學家的無知而並未被記載)。

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黑夜加上喊殺聲)。

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

(1)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乘流斷圍(乘船逆流而上切斷了蜀軍前軍與中軍的聯系),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于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

(2)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包圍了吳將孫桓的那部分蜀軍),大破之。

(3)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陸遜親率大軍攻擊劉備陸軍主力,大戰其一*)。

(4)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

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余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

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集中敗軍在涿鄉一帶與陸遜的主力展開決戰,大戰其二*)。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本次場景地點),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率領追擊部隊四面包圍加以猛攻,大戰其三*)。

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蜀軍才十多萬人呀)。

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

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

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月兌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筆者語︰夷陵之戰的決戰部分是持續了好幾天的,其中有三場大型戰斗(猇亭、涿鄉、馬鞍山),火攻(火燒連營)只是在第一天晚上,主要是為了切斷劉備的聯系(前軍與中軍,分兵太廣了呀)。還有,兩軍實力對比為︰十萬蜀軍對五萬吳軍,看起來差距很大,但是劉備是分兵而陸遜是集兵,所以吳佔據優勢.

筆者語︰這里有個疑點,劉備為什麼會敗呢?「喜怒不形于色」的梟雄劉備又這麼會出現這樣的巨大戰略錯誤呢?

筆者認為只有一個可能(只代表筆者),那就是諸葛亮想串位了(劉備年老,亮威望重),所以劉備還不得不伐吳(打不過魏),以此增加威望。這里又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亮下黑手,致使備戰敗。史書上雖然沒有這樣的記載,但你如果真的完全相信了史書的話,你會生活的非常幸福,因為你在也看不到真相了。以亮的才華,如果真是忠臣,會坐看劉備‘包原隰險阻而結營’嗎?這值得懷疑呀!

第二,劉備是故意敗的。縱觀歷史,權臣從來就沒有好人(好人都已經被政治對手給干掉了),看看司馬懿做了什麼(架空魏帝),你們就明白了。蜀後期,亮因為蜀的積弱,不敢發起政變,但你看他是怎麼對待阿斗的,你們就明白了.

筆者語︰所以呀,亮被備陰了(陽謀呀),他剩下唯一的串位機會,就是伐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可以除去這個大敵在政變,又或者先入中原者為王(禪在成都呢),然後在以大勢平天下。現在還有誰敢說阿斗是傻子,你們看看亮北伐失敗了幾次就明白了.

筆者語︰三國中,曹操和孫策就是兩個悲劇,還沒稱帝就掛了(曹操是稱王,司馬懿也一樣是個悲劇),所以唯一一個開國大帝就是劉備了(其他的算子承父業),深知帝王之術呀.

筆者語︰我最佩服他(劉備)的,就是他從一個賣草鞋、織草席的破落者,最後卻變成了昭烈皇帝(蜀漢開國皇帝),其一生是充滿著傳奇色彩的。雖然他的出生不是草根階級,但是與那三位真正的布衣天子(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和毛太祖)相比,也是毫不遜色(月復黑和帝王心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無限守序.最新章節 | 無限守序.全文閱讀 | 無限守序.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