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一早,龍逸峰就早早起床,整裝待發,準備前往後山禁地。這次有三個人達到進山年齡,分別是龍逸峰、王東海和龍正橋。三人同一年出生,相差不過兩個月。因為年齡相仿,在達到進山年齡之前,他們就約定好等龍逸峰一起進山。其實王東海和龍正橋都是一個月前達到既定年齡的,但是他們都願意等龍逸峰一起進山。以來是有個伴互相好照應,另外陪同進山的大人也省去很多麻煩。
按照玉馬塘祖先規定,凡是達到規定年齡的少年均可自由出入後山禁地,當然也可以不去。按照以前祖宗的規定,達到進山的年齡的少年需要巫師和幾個本村的壯小伙子帶上打獵的家伙一起進山的。但是隨著社會的變更,玉馬塘本村都沒有巫師了,進入小伙子們進入後山也不過就是作揖意思意思。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進了玉馬塘,很多年輕人跟隨鎮上的便宜跑到沿海一帶去打工,接收到很多新鮮的教育。而且,隨著玉馬塘村電燈的開通,有的人家買了電視,看的東西也逐漸多了。在打工熱潮和電視兩股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近幾年來,人們對進入後山似乎沒有太多的興趣了。甚至有的少年輟學以後就跟著大人們去了沿海一帶,好幾年才回來一次,看慣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對後山禁地也步那麼熱心了。當然,這也難怪年輕人們不再熱心。在過來人們的心目中,後山不過就是一些殘垣斷壁和一些原始森林的參天大樹。這些東西就算給你,沒有公路那也運不出去。至于傳說中的像龍西波那樣的通天本領,至今依然只是一個傳說。幾代都之間互相傳承,誰也沒有听說過玉馬塘的某某在禁地獲得什麼好處。到了現在,進山的一切儀式不過成為一種紀念和形式,沒有人會太在意。
今天龍逸峰一行沒有巫師,只有他們三個少年和本村一個比較熱心的組長。相比與龍逸峰的好奇和熱情,王東海和龍正橋不過就是園一個兒時的夢罷了,對進山沒有太多對期待。二人早已輟學,計劃過完年後雖大人們去廣東打工去了。這次出現,全當作最後一次過家家,或者一次年少輕狂的旅行。
三個簡單帶了一些干糧,每個人手中拿著一把八十公分左右的刀。這種刀子有點像古裝里面的那種達到,不過麼有那麼寬。它刀身狹長,約成年人兩只寬,刀刃倒是很鋒利的。傳說以前是村民們習武用的,每個人都有一把。不過後來安穩日子過太久,基本上就沒有人再學習武術,進山打獵也改用獵槍了。滿滿演變下來,刀,就成了年輕人進山砍伐野草和灌木的工具,順便還可以用來防身,防備有猛獸前來傷害。帶領他們進山的組長龍程剛倒是帶了一把匕首和一只獵槍。最然常年進山沒有遇到上面特別厲害的猛獸,但是又被無患。再說,沒有大型野獸也可以順便打幾只野兔和山雞回去改善伙食嘛。在玉馬塘這樣的野山村,從來就沒有禁止狩獵的說法。只要願意,老虎都可以打。不過近年來很多人在外面打工,有了見識,也知道很多動物是珍惜物種,不能隨便打的。話說回來,屬于國家級別的珍惜物種,這里也不多,其中最多的是女圭女圭魚和黔金絲猴。這兩種東西一般老百姓也不拿他們當成獵物,原因是猴子太瘦,沒肉。而且經過很多年和人相處在同一片森林,這種通靈的動物早和人熟悉了,也了解人性。只要察覺有帶獵槍和一絲不良企圖的,早就離他們遠遠的。至于女圭女圭魚,它那嬰兒般的啼哭聲和人手指的魚掌,村民們開始視之為不詳之物。後來有了認識,在政府的宣傳之下,也沒有人去動他們。這也許就是山里人的淳樸和耿直的地方,經過世代的傳承和教導,人們與大山之間有了一種共同的依存關系,這種關系就如同一種精神契約,沒有文字,大家默默地自覺遵守。
在這里,山里人有很多規定。比如不打哺乳期的獵物和孵蛋期的鳥,不能在森林深處隨意生火,即使生火,離開的時候也要用水或者土把火種熄滅才能離開。正是這種近乎迷信的行為規範,保證了森林的安全與物種的平衡。
走過村里的莊稼地,開始進入林區。隨著不斷深入,各種三人從未見過的樹種讓三人目不暇接,山里偶爾顯現身影的小動物更是他們歡呼不斷。原本對進山之行不是很上心的王東海和龍正橋也興奮起來,時不時揮舞手中的長刀,追趕出現不遠處的小動物。沒有太多狩獵經驗的他們,憑借這些簡易的工具是完全不足以威脅的小動物們的生命。它們像知道三人的稚女敕一般,跟隨著幾人的腳步,時隱時現。當然,對于組長龍程剛來說,此行的任務就是把三人送到的後三禁地逛逛,然後帶他們回村。現在,還不是打獵的時候。回來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打到獵物,要的不多,夠吃就行。
山路越來越陡峭,如果不是前任開拓的一些羊腸小道,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能走動。即使是那些有人走過的毛毛路,經過一年的生長,也布滿各種灌木和野生藤。龍逸峰主動請纓,在前面揮舞著刀開路,王東海和龍正橋緊隨其後,龍程剛拿著獵槍在後面照應。大概走到半山腰,各種植物的種類好像又有不同,山間彌漫著一層薄薄的霧氣,把整個大山籠罩得如幻如夢。龍逸峰等三人雖然從小長在大山中,但是也沒有來過這麼原始的森林,面對各種奇妙的物種和植被,禁不住一個勁地感嘆。
不過,隨著他們一行靠近山頂的位置,終于明白為什麼村里一定規定少年們一定要到一定的年齡才可以進山了。及時長期在大山生活著,更小的孩子的體力還是不足以攀爬這樣的大山,而且還要邊走邊開路。龍逸峰等三個小伙伴都已經累的汗流浹本,好像正在置身于炎熱的夏天一般。看著艱難攀爬的三個少年,跟隨在後面的龍程剛也沒有吱聲,更沒有幫忙。這進山過程本身也是對村里年輕人們的一種鍛煉。據說在更早之前,對進山的少年還有要求,要求他們帶回一些自己需找的食物,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其他種類的可食用的東西。能夠待會食物,那就證明你可以依靠大山生活,不愁吃穿,不需要照顧和喂養,變成一個成年人啦。
跟在龍逸峰背後的王東海和龍正橋此時已經沒有體力接替龍逸峰了,開始在平地上的時候二人消耗太多力氣用于追逐小動物,到了現在的爬坡階段的後期,他們已經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別提還要去披荊斬棘做開路先鋒的事情。正在前面開路的龍逸峰雖然比較吃力,但是並沒有後面的兩人那麼累,常年跟隨爺爺早鍛煉,加上爺爺的有意培養,龍逸峰算是村里面沒有把武術荒廢的少年之一,而且在這些少年之中,他還是最勤勉的一個。身體素質的強弱往往就是在最關鍵的時候體現出來,看著雖然因運動激烈而面紅耳赤的龍逸峰,後面的王東海和龍正橋不免有一些汗顏和自愧弗如。相比之下他們還大龍逸峰一個多月呢。倒是跟隨在三人本後的龍程剛,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攀爬,僅僅是微微冒汗,絲毫沒有顯示出一絲疲憊。看著前方揮刀前行的龍逸峰,他也不禁連連點頭,眼中寫滿了「滿意」二字。根據他多年帶孩子進山的經驗,能夠自始至終一個人堅持開路的,唯有龍逸峰一人。要知道,在前面可不算是一向簡單的活,一方面要爬山,必須保持身體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還要用刀砍伐覆蓋山路的灌木和植被。你可別小看這些植被和灌木,他們的韌勁可大了。如果沒有一些經驗和力氣,根本就堅持不了多久。再說,他們手中的那把刀至少也得有兩三斤重。
最後,四人終于抵達一個三門前。三門並不太高,大概有五米左右,如同一個牌坊一般居高臨下矗立在他們眼前,視覺上感覺無比的威武和高大。在扇門上面寫著「朝天山」三個大字,落款的時間好像是明代萬歷年間。龍逸峰心里默默算了一下,大概也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扇巨石門可算是一件古董啦。
據龍程剛介紹說,這是好多年前龍氏家族先到這里,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個朝代,最後決定在這里修建一些建築物。眼前的門是第一道山門,應該是後來增加修建的,另外兩道門更加古老。具體年代,不可考據。龍程剛對三人說,這些東西雖然不值錢,但是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算是我們的遺產,我們要珍惜。這些東西告訴他們,祖先們很早就到這里了,這里的山山水水都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學會保護和珍惜他們。
差一個學期就初中畢業的龍逸峰當然知道這些東西是國家的,不屬于玉馬塘村任何一個百姓的。不過他也覺得龍程剛叔叔說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大家都覺得這里的山水是自家的,他們才能珍惜眼前的一切。村民的這些說辭和信念,比起書上說的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管用多了。村民們的心目中,自己是與大山相互依存、合二為一的,這樣的共生關系遠比所謂的責任和義務深刻的多。這樣的意識在玉馬塘村民心中普遍存在,及時是龍逸峰也是這麼想的,雖然經過初中的學習和其他渠道的了解,使他有了比大多數村民更先進或者說更社會化的一些認識。
四人穿過第一道山門,明顯覺得山路陡峭了很多。龍逸峰感覺自己好像在攀登一個七十度左右的山坡。還好,這里的路比剛才的好走一些,每一步都有石頭台階,不再需要砍伐灌木和青藤等不明植物種類。這些石頭階梯就是利用山體的石壁鑿出來的,非常結實,只需要走穩別滑倒就行。接替兩邊有副手,還有一些生長的不是很茂盛但是很堅韌的綠色藤子。這種藤子非常堅韌,孩子們砍柴的時候經常用他們捆綁柴火。村民們還伴它割下來曬,然後用水浸泡幾十分鐘以後,用來編制各種盛放東西的框。因為不需要用刀,幾人的刀已經入鞘,憑借雙手雙腳前行。其實路還不至于陡峭到非得用手的地步,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卻很累了,特備是王東海和龍正橋,如果不用手抓住藤子,那保不住他兩會摔倒滾下山去。
山開路忽陡忽平,忽左忽右,起起伏伏地過量近兩公里,龍逸峰一行來到第二個山門牌坊前面。第二道門有一個比較平坦的壩子,有一百五十個平方左右,期間灌木叢生。這道門明顯比第一道門顯得古老,也顯得小得多。從大門往里看,後面的路好像也要陡峭得多一些。龍逸峰認出這個門上面寫著「雲山獨秀」四個繁體字,沒有落款。龍程剛組長介紹,這第二道山門也是人工修建的,而且明顯有些地方破損了。除了四個繁體字,上面也沒有,光禿禿的,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修建的。過了第二道門,就要全面攀爬山峰了,大概有八十多米高的山峰,四周圍只有一條小道,必須手足並用才能跑到山頂。到了山頂,有有一片空闊的山地,有幾十挑谷子的田那麼大。至于具體多大,村民門可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概念。
四人在這里吃點東西喝點水,稍作短暫的休息。龍逸峰趁機欣賞周圍的環境。面對大山的左邊是茫茫森林,一直延續到山腳。右邊是懸崖,還有一股水流從山頂上飛瀉下來,在空中像一條白色絲帶一樣飄動著,山的側面吹來的風把這條細小的瀑布吹成雨珠,飛散在空氣中。從這里願望,除了依稀可以看到玉馬塘村前的那幾乎人家,其中一戶就是龍逸峰家,其余便是茫茫大山和森林。即使是小村,也只能見到一個輪廓,看不清走動的人。
從第二道山門開始,再也沒有其他路可以通往山頂。這條唯一上山的道路也是依靠山體鑿開一條小道,小道蜿蜒而上。在石頭的的低凹和有縫隙的地方,還有一些灌木在堅強地生長著。時下正處于深冬,這些小灌木的葉子大多有兩個手指頭那麼大,基本上全部是血紅色的,把整個山崖染上了東一片西一片的紅。接近山頂,龍逸峰看到第三道門。應該是門一樣的石壁,看樣子好像是天然生成,而不是人工鑿成的。石門上方生長一些不明植被,葉子也是紅色的,不過葉片比剛才看到的小一些,細長細長的,像一道眉毛。穿過石門,石壁兩邊有一些古文,主要是用繁體字鑿成的碑文,一共好幾個。不過都是一些祈福之類的碑文,沒有具體介紹整個山或者相關歷史背景的。從這里,左右兩邊都可以通向山頂,或者可以說這里已經到了山頂的區域了。
方言望去,前方怪石聳立,灌木叢生,儼然一座石頭森林。大大小小的石山星羅密布地林立在這里,形態各異。在一些稍微寬闊的地帶,還可以看到一些殘垣斷壁,中間也是灌木叢生,不明年代。雖然龍程剛告訴他們山上這一片區域有幾十條谷子的面積那麼大,但是從第三道山門處,一眼是看不完整個山頂的。只有爬上兩條小道的任意一個山峰峰頂,才能看了一個大概。由于山頂有很多林立的石頭,像一個石頭森林一樣,不管怎麼看是看不穿所有的。居高俯視這篇石林,就像一座迷宮。
啊嗚~,我們終于到山頂??a?莘逡簧??齲??舸?鋈И茉逗茉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