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要抽出腰間寶劍,突然有人從背後把住我的手腕,我下意識地想到是凌統使詐,猛一回頭看,原來是楊勝在出手制止,心才漸漸平定,此時楊勝小聲跟我耳語道︰「不能與凌統決斗,以大欺小,勝之不武!凌統乃烈士之遺子,你為敵國之降將,彼親吾疏,殺之不智!先殺其父,再殺其子,豈不與曹操同惡?」說罷楊勝的手攥得我手腕生疼。
我幡然醒悟,轉過頭說︰「凌都尉息怒,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殺你父親之時,我是江夏之將,各為其主,戰場拼殺,哪能不以死相搏。如今我為東吳之將,你我皆為孫權之股肱,安能手足相殘!」
凌統听了略微有些動搖,手中之劍顫抖不止,轉而又垂頭大哭︰「殺父之仇不能得報,我還有何顏面活在世上!」說罷便要揮劍自刎。
我見他欲尋短見,慌了手腳,趕忙上前制止︰「凌弟,凌弟,不要沖動,有事兒好商量!」我邊勸邊攔住他的劍柄。
凌統跟我較了會兒勁,這小子雖然年紀輕輕,力量卻大得驚人,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劍硬生生奪下來。其實他要是想繼續爭執下去的話,他依然能牢牢地握住劍,只是這爭執了一陣,連他自己都覺得有些滑稽可笑了,干脆卸了手勁,任我取走佩劍。
只見他破涕為笑,然而笑中帶淚,讓人看得如此心痛,看他這番表情,心中不覺可憐起這個年幼喪父的少年。我沉默了一陣,下了個狠心跟他說︰「凌都尉,我殺了你父親凌操,你要于我決斗以報仇雪恨,本來就是天經地義,我不應該狡辯。但現在天下紛亂,時局動蕩,北魏之兵屢屢下犯吳境,此正是生死存亡之時,你我皆為東吳效力,肩負著保護江南六郡男女老少的重任,自相殘殺是不理智的!我懇請將你我的決斗延後十年。十年之後,只要我甘某還僥幸活在世上,到那時願與你決一生死如何?」
周圍在場的人顯然被我的提議給震驚了,凌統一時又不知道說什麼好,杵在那里良久才緩緩地說︰「十年之後,甘都尉年已五十有余,而凌某二十七歲,正值壯年!莫非甘都尉一心要以死謝罪?」
我答道︰「若真能在這亂世活到五十歲,那我也知足,再說十年之後我雖已衰老,但是也不會羸弱到連武器都提不起來,還請凌都尉這十年強健體魄,勤習武藝,到那時若賣老夫一個破綻,我也不會手下留情的。」
凌統于是接受了我的十年之約,我將奪過來的佩劍還與他,凌統收起劍,看樣子好像還要打算說點什麼,但、還是咽下去了,最後向我施禮便轉身告辭了。這是我此生見過最不自然的施禮動作了,不過他此時的心境我也深有體會,並很佩服他,一個向自己的殺父仇人施禮,恐怕得需要相當復雜的一段心里斗爭吧。
拜別了凌統,我同楊勝轉身登上船,坐在船艙內,楊勝與我討論方才提出的十年之約,他說︰「凌都尉所言極是,再過十年,你可就是五十多歲的老頭了,打人家二十七八歲的壯漢,豈不是去送死嗎?難道你另有想法?」
我說︰「提到這個十年之約的時候,我的想法是很多的,大部分理由甚至可以說都是心存僥幸,第一,我就希望這十年之約成為一個緩兵之計,讓時間慢慢淡化他對我的怨恨,等他覺得不再對我仇恨了,就會放棄那場決斗;第二,我覺得自己以後八成會戰死在沙場上,恐怕都活不到和凌統決斗,所以跟他提出個這麼個想法,無非就是寬慰一下他的情緒;第三,我想真要是十年後我還活著,凌統還是想要和我決一生死,我倒也沒什麼可牽掛的了,到那時,我好歹也能混出個將軍或者太守什麼的,之前答應婉兒的誓言就終于實現了,雖然可這個誓言兌現得實在太晚了……」
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與婉兒在江邊惜別的那一幕,信誓旦旦的諾言到頭來成了虛妄的空話,直到現在也是我心口一塊隱隱作痛的傷疤。當上個大將軍雖然換不回來蘇婉兒起死回生,但是至少能減輕我心中的痛楚吧。
我停止了言語,凝神盯著杯中起起落落的酒,恍恍惚惚地在搖曳的倒影中瞧見了蘇婉兒如桃花般迷人的笑魘……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抵擋不過,棄城逃跑投奔江夏劉琦,又派諸葛亮往柴桑郡,欲與東吳結盟共抗曹賊。雖然表面說是結盟,然而在我看來應該叫投靠,據我分析,劉備手下兵丁數不過萬,這點實力就要用「結盟」這種平等的詞匯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應孫權召,我又趕回柴桑。到了驛館才知道此時東吳文臣武將皆從四面八方聚來,想必正是為了定奪是否與劉備戮力抗曹之事。
次日清晨,又見一大批約有二十余人,由張昭帶頭的文武官員與諸葛亮辯論。引來了驛館上上下下的圍觀者,我也好奇地混在人群中。
雖然我從來沒見過諸葛亮其人,但是只要在那些端坐在席子上的人身上掃一眼,便馬上就能分辨出來。諸葛亮的言談舉止,體貌穿戴與東吳的文儒武夫比起來就如同一群凡夫俗子中赫然坐著一個天上的神仙,說這是眾星捧月都大不為過。
只見張昭、顧雍等人一一與諸葛亮辯論,個個說話都引經據典、口若懸河,看來不只是要內容甚至是在氣勢上也想要力壓諸葛孔明一籌。尤其張昭之言,敘述清晰,辭藻華美,咄咄逼人,滔滔不絕。他這一長篇大論說完,引得堂上堂下一陣喝彩。
然而讓張昭等人始料未及的是,孔明依舊神情自若,輕搖羽扇,只看著香爐之上的裊裊青煙,俄而整衣端坐,娓娓道來,由淺入深,講古論今,推此及彼,頭頭是道,侃侃而談。語言簡約而不直白,論據鑿鑿而不晦澀,不乏妙語連珠,不乏慷慨激昂,張昭一席話畢只引來了一陣喝彩,可這孔明說完除了席間不敢喝彩者,在場其余人掌聲喝彩聲不斷,經久不息。
我听得也是暗中叫好,恐怕就算是蘇秦、張儀再世,也要輸這孔明三分。看來在驛館的這場激烈的辯論,諸葛亮已是拔得頭籌。
到了中午,魯肅又引孔明見孫權,東吳眾文臣武將也跟隨至堂上。因為之前已經漂亮地舌戰群儒,那些鎩羽而歸的東吳官員想必這回也該緘口不言了。當下諸葛亮再需要說服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使命,那就是吳主孫權。
文武官員各成一列跟在魯肅與孔明的後面,進入堂中,孫權听孔明已到,降階而迎,施禮畢,孫權與孔明分賓主而坐,魯肅站在卡孔明左側,其余人立于兩旁,因為看到凌統站在了靠近孫權那邊,為了避免摩擦,我故意放慢了腳步,使自己列在靠後面的位置。
孫權上下打量眼前這位氣宇非凡的諸葛亮,又與魯肅耳語了一陣,不覺微微點頭,眉目之中流露出對孔明的欣賞,不禁月兌口贊嘆道︰「人道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幸見伏龍先生本人,果然名不虛傳啊。」
與清早那個盛氣凌人的孔明相比,這時的他換了一副禮貌謙遜的面孔,听到孫權的贊賞,手搭羽扇,頷首低眉,以淺笑回應。
孫權問道︰「伏龍先生之前在新野輔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想必對曹軍實力已經了如指掌了吧。」
孔明輕搖羽扇,沒有直接回答孫權的問題,反而說起了曹操這個人︰「天下英杰,非曹孟德莫屬,二十歲,舉孝廉,入京為郎。初為洛陽北部尉,申明禁令,嚴肅法紀,但有違犯,不避權貴,皆棒殺之,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二十九歲,官拜騎都尉,興兵五千討伐黃巾,大破潁川賊眾,斬首萬級。擢升濟南相,方到任,即奏免濟南貪官污吏十之有八,其余奸宄皆望風而走,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十三歲,任典軍校尉,時值董卓專擅朝政,操不顧個人安危,獨闖太師府行刺逆賊,然卓有猛將呂布守護,終究行刺不成,但論其義勇,誰與操同?四十一歲,迎天子有功,假以節鉞,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三月推行屯田,于是閑地不荒,流民有業,榖百萬斛。四十五歲,袁紹造反,操以聲東擊西之計,巧解白馬之圍,後又于袁紹會戰于官渡,以區區七萬之兵大敗袁本初七十萬之軍,孫臏、吳起用兵亦不過如此!于是除涼州之外,北方幽、並、翼、兗、青、司隸、豫徐各州皆落入曹操之手。五十三歲,漢廢三公,拜操為丞相,自此孟德位極人臣,霸業終成,天下之奏折皆操批閱;四海之貢品皆操篩選;九州之賢能皆操錄用。五十四歲,奉天子詔南下平亂,親率馬步水軍百萬余眾,大小船只數不勝數,現已沿江下寨,虎視江東!」
孔明說到這,故意停了下來,假作閉目思考,暗中卻眯著眼楮觀察著周圍的反應。方才孔明之言,著實嚇了我一跳,沒想到孔明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竟說了些長漲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而且孫權問得是曹操現在的兵力虛實,何必費那麼多口舌贅述曹操生平呢?最後又替曹操夸下海口,妄說魏軍有百萬之眾,豈不是在勸孫權歸降麼!
我又偷眼觀瞧周圍的官員,各個表情驚訝,無不駭然。而有心力促兩家聯合的魯肅更是詫異得瞪直了眼楮看著一個讓他完全模不透的諸葛亮,身體又如冰凍住一般僵在那里。
再看孫權,听得是臉一陣紅,一陣白,之前的和悅之色盡失,怒氣長出,吹得須髯並起。竟不說一句話,甩袖而起,退入後堂。
孫權一走,頓時滿堂嘩然,間有哂笑孔明不懂察言觀色之法。此時的魯肅也顧不得形象,一把揪住孔明衣襟皺眉責問道︰「幸虧我主寬宏大量,不然只憑剛才的言論,就足以叫你離不開柴桑了!」
孔明卻笑著回答說︰「亮言語冒犯,多有得罪,你家主公喜歡多听多聞而後斷,然而曹操南下刻不容緩,豈容再拖沓延誤?故出此言為激將法。你家主公必以此詢問諸將士,別人不敢說,待問及周公瑾,他必替我圓話。到那時你家主公一定遵從公瑾之見,與劉豫州結盟。」
魯肅听得更詫異了,問道︰「難道你已經將此事交代給周都督了?」
「沒有。」
「那你怎麼能料定他會替先生圓話呢?」魯肅的眉頭都快凝成一塊了,連我在旁邊看著都覺得忠厚的子敬先生正稀里糊涂地被孔明牽著鼻子走。
諸葛亮起身施禮說︰「知我者公瑾也,足下請放心,一切盡在我掌握之中,在下先告辭回驛館了,等他日結盟大會見。」說罷,搖著手中羽扇,邁著盈盈的步子走出了堂外。余下的文武官員也都散去,我臨走的最後一眼還瞧見魯肅用那痴痴的表情望著孔明離去的方向一動不動地發著呆。
然而有一件事確實讓諸葛亮說中了,孫權當時氣沖沖地退入後堂之內,確實反復思忖著孔明之言,終究琢磨不透,遂于次日,在堂中召集了部分文武官員專門討論了昨天諸葛亮之言。而今日恰逢周瑜、呂蒙等人抵達柴桑,也加入了討論。
孫權背著手,在堂中左右踱步,看這短而急促的步伐,足見其迫切焦急,腰中佩劍的墜子與劍鞘踫得叮當亂想。像是在有意催促著堂中這兩行文武官員速速想出諸葛亮的用意。
席間氣氛壓抑而緊張,不少人都緊鎖眉頭,冥思苦想。因為昨天偶然听到諸葛亮與魯肅說的那些話,所以我猜能說穿孔明心思的恐怕這些人都靠不住,唯有周瑜才能解答主公的困惑。
孫權步子邁得越來越急,劍墜子聲也越來越響,文臣武將們如芒刺在背,各個都聳著肩,垂著頭。我雖對此不以為然,但也不敢造次,只好假作低頭思考。
孫權終于等得不耐煩了,他停在張昭面前,問道︰「張公意下如何?」
張昭咳嗽兩聲,說︰「諸葛亮昨日極言曹魏之勢大,臣以為意在勸主公勿要冒然與操宣戰,曹操詭計多端,兵力又敵我懸殊,戰則不利,應冷靜觀望。」
孫權搖搖頭說︰「如果真的是勸我按兵不動,那曹賊不日就可擒下劉備,何煩孔明跑來一趟枉費口舌。」
孫權又走到顧雍面前,問道︰「顧公沉默已久,可有何見解?」
顧雍拜說︰「臣以為諸葛亮此行是為聯合東吳而來,故夸張敵軍實力,以暗示主公與劉豫州結盟抗曹乃大勢所趨。」
孫權碧眼一轉,微微點頭,小聲說︰「此話有些道理,但還是沒法解釋他為什麼要把曹賊稱贊一番。」
孫權又走到呂蒙那里,問道︰「呂將軍意下如何?」
呂蒙先是吃了一驚,手指焦急地在膝蓋敲打一陣,顯然是還沒想好,但只能硬著頭皮說︰「臣,臣以為,呃,孔明之所以說這番話,是,呃,是因為……」呂蒙狠狠地撓了撓頭,索性說道︰「主公,我覺得只要咱們一心準備與曹操決一死戰,管它這個孔明心中到底在想什麼呢!」
孫權嘆口氣說︰「孔明豈是等閑之輩,他的話若不仔細掂量掂量,恐怕有一天被他利用了,咱們還都渾然不知。周都督可有良見?」孫權邊說著,邊走向周瑜。
眾文武目光也都聚焦在周瑜身上,這周公瑾雖然年紀輕輕,三十出頭,但是他的意見卻是在場中最有分量的。
我離周瑜席位較遠,可也能看出他此時異于旁人的自信。周公瑾身姿婷婷,容貌姝麗,皮膚雪白,瑤鼻絳唇,眉宇之間盡顯娟秀之氣,十指縴縴,嬌女敕無比,好似天宮仙女下凡塵,錯投了男兒身。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青色的印記,一只垂羽回眸的孔雀,它的眼楮沒有望向遠方,而是自己的尾巴,近乎高傲地欣賞著華麗的羽毛收攏在肩峰上……
周瑜的聲線也如清水白沙,涓涓流溢,不經意說的話,也如音律一般婉婉動听,他見孫權問到了自己,胸有成竹地說︰「諸葛亮之意,在于向主公講述如何成就霸業。作為一方霸主須有懲權貴之剛正、破黃巾之威武、清奸宄之賢德、刺董卓之義勇、迎天子之遠略、興屯田之明政,敗袁紹之鬼謀。如果主公能做到正、威、賢、勇、慮、仁、謀,樣樣兼備,天下的人有什麼理由不歸順呢,霸業有什麼不可能成就呢?」
孫權听罷,嘆服不已,夸贊道︰「真高見也。」
周瑜又說︰「孔明雖後言曹操今有百萬之眾,沿江下寨,然而依他之見此事亦不足慮。」
孫權好奇地問︰「哦?難道此事也能在他言語中推敲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