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米苔來到共樂村已經一個星期了。
共樂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村莊,說它是一個宗教團體吧,它又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說它是一個崇尚共產主義的理想之鄉吧,好像又未必如此。
它是一個方圓二十公里,擁有15名村民的小村落,瀕臨風景優美的日本海。
據說,35年前,這里是日本有名的自殺聖地,失戀後的年輕人往往選擇這里作為向人生告別的終點站。
當時,這里是一片荒蕪貧瘠的土地,是飛禽走獸的天堂。
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因為承受不了失戀的打擊,不遠千里跑到這里來投海自殺,可是,飛翔的海鷗、壯美的海景、靜謐的沙灘撫慰了她受傷的心靈,給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氣,她改變了想法。
她在海邊搭建了一個簡易的茅草屋棚居住下來,開墾荒地種糧種菜,沒有淡水,就開溝挖井取水飲用,她吃自己種的米菜,有時也捕撈魚蝦、撈取海藻食用。
一些失戀的年輕人慕名來到這個自殺聖地想終結自己的生命時,往往會好奇地走進她的小屋看看,听听她的故事,結果他們都被她的生活信仰所感化,不再輕視生命,也不願再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他們選擇聚攏在她的身邊在這里安居下來。
于是慢慢地這里就形成了一個小村落。再後來,這個村子的名聲被漸漸傳揚出去,一些和失戀、自殺無關的人們,也拖老帶小投奔了過來。
共樂村不允許擁有私人財產,要進入共樂村生活,首先必須把所有的私人財產捐獻出來作為村里的公共財產。
進入村子後,村里會分配給每人一個房間,面積大約1平米左右。15歲以下孩子進入村里的學校學習,滿15歲後則必須在村里的企業工作,但是沒有工資收入只發給很少的一點用錢,
村里供應每個村民免費吃、住、穿、用。村民的衣服是統一樣式,每天大家在食堂一起吃飯,飯菜以素食為主,不可飲茶、咖啡、酒。
每天的生活很有規律。早上太陽升起時起床,打掃各自的房間和公共設施,然後吃早飯,早飯後開始工作,中午太陽當頭時吃午飯,午飯後繼續工作,晚上天擦黑後吃晚飯,晚飯後不可出門,分別召開由全體村民參加的討論會,談論一天的生活和感受,互相嘮嘮家常。一個星期休息兩天。
共樂村崇尚環保綠色生活。一年四季沒有熱水供應,拒用洗衣粉和洗潔精。他們只吃自己種的沒有農藥的米、菜、水果,自己養蠶織布。
這里遠離一切現代文明,沒有電燈、電視、手機、電腦。並且,這里摒棄世間俗念,女子不可化妝、抹香水、穿裙子,男子不可賭錢、抽煙、喝酒。
他們自己辦了小學和中學,由文化程度較高的村民擔任老師,15歲以下的孩子在村辦學校里學習,用的是自己編寫的教材。
整個村里沒有一塊手表和一口掛鐘,村民的時間概念不是以幾點幾分來區分的,他們只有三個時間段,就是上午、下午和晚上,這也就是正男不知道幾點是什麼意思的原因所在。
這里注重家庭的安定,夫妻不可以離婚,但是未婚男女可以自由戀愛,然後組成小家庭。
雖然村民沒有工資,但是只要工作,就可以領到一點微薄的用錢,他們用這些錢在村里的小賣部買一些簡單的食品、衣服和用具。
小賣部一個星期周六和周日開放兩天,里面的東西少得可憐,只有一些方便面、巧克力、面包、睡衣、**、襪子等。這也就是米苔的食品和睡衣沒有被充公的理由。
如果,覺得村里大食堂的飯菜吃不飽,晚上肚子餓的話,允許自己買食品充饑。睡衣、襪子、**等貼身穿的衣物也有一定的自由度。
年紀超過8歲可以不工作,由村里付給一定的花錢。生病的話,村里有衛生所,衛生所里有正規的醫生和護士,由他們負責診治看護,家屬不可陪夜。當然全部費用是免費的。醫生和護士不是外請人員,是自己的村民。
可以給住在他鄉的家人寫信,當時不可以打電話,沒有手機也沒有固定電話。
有一天如果厭倦了這里的生活希望回到原來的世界里去的話,隨時可以走人,但是捐出的錢財不可再要回,回去的旅費由自己設法籌措。不過,35年來,提出離開這里出去生活的人還沒有出現過。
這里的村民大多是一些或臃腫或枯瘦的窮苦民眾,他們在外面活不下去,就投奔到了這里。或者是一些身體不好的人、精神脆弱的人、厭倦了花花世界勾心斗角的人。
當然,也有一些人生的悟道者,他們曾是大公司的高層領導,政府的高級官員,腰纏萬貫的大老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知名教授、醫生、會計……,有一天他們突然覺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很虛妄很無聊,他們拋棄業已到手的成功,拋棄萬人仰慕的地位和顯赫的名聲,捐出億萬家產–土地、房屋、金銀細軟、存款、股票,只求在這里覓到一份簡樸、自在、安寧的生活。
35年前那位第一個在這里開荒種地的美麗女性,因為她的德高望重、言必行行必果的大無畏精神而深受村民擁戴,被大伙尊稱為「老祖」,她是村民的心靈依托和精神領袖。
現在由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老祖一般不太露面,只有在新村民進村時才會出來勉勵幾句。村里的日常事務由村民委員會管理,村民委員會的委員一共有5人,由村民輪流擔任,任期兩年。
維持15多村民的生活,需要龐大的開支。這些錢主要依靠一些慈善機構的定期捐助、新村民入村時的捐贈及村辦企業的收入。
由于共樂村聲名在外,一些日本人對這樣一種生活形態很感興趣,他們常常拖家帶口來這里旅行或短期住下來體驗這里的生活。為此村里辦有為他們服務的面包房、餐廳、綠色蔬菜店、旅行社、旅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