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之道 第四節︰思想的更替

作者 ︰ 聖道子

「師傅弟子這幾日有一事不明,還望師傅明示!」孟飛沙謙虛的走到逸塵面前道,逸塵笑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但問無妨!」孟飛沙道︰「前日師傅曾言,我陰陽學派乃百家之首,但儒家之道可以治國,道家亦可治國,而我陰陽洞只是洞悉天道運轉,何以傲然于他派之上?何以為百家之首?」師傅悠然道︰「唉!世間多苦難,人道總為艱!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師傅頓了頓又道︰「天道降天劫封禁地靈,又布聖道之果以助人道,自地靈渡劫至今聖道之果興衰數度,但成大能者僅有四人!

如今聖果枯竭則黎民受苦,所以儒經三變而後至愚!以儒家為治國則禍難天下蒼生,則黎民苦,而後聖道成也!」孟飛沙道︰「師傅儒經三變而後至愚何解?」逸塵道︰「先儒由周公旦所創,其乃真正之儒派,如我道之先師鄒衍。此皆聖道之殘果也!及至周朝末年君王無德以至百姓苦不堪言,而周公之真儒思想難以實現,所以逐漸失傳為後人所遺忘。及至春秋之時真儒思想所剩無幾,至此為儒家一變也。後出孔丘,深深仰慕于先儒之道,所以殫精竭慮欲復原之,奈何資質不齊難以追周公之賢能!此時之儒為儒之二變也。及至先秦始皇焚書坑儒,孔丘所研以及其門徒死傷殆盡!自此孔儒之道幾近滅絕,及至大漢武帝之時,董仲舒又建現儒,現儒者帝王駕馭黎民之術也!至此乃為儒家三變!」

孟飛沙道︰「師傅那這樣的話,現儒之道恐怕愚昧不堪,黎民必然苦難,然而如此愚道可有結束之時?」師傅笑道︰「聖道成熟則現儒必隕!聖道不成君王難以聖賢,非聖賢之君難以明現儒之腐,非聖賢之君則以現儒而愚昧百姓。然天道有需,封印地靈必須使人道進步!人道進步則現儒之愚難以蠱惑人心!

現儒助帝王駕馭百姓之術有三,第一為忠!忠者,忠君也,忠厚也。然至後世已無忠,人多是以權衡利弊為標準,有利而忠有弊而棄,古時尚且有良臣擇木而棲之語,而後世更加現實!

及至戰時看叛軍之人數則可知之一二,所謂忠貞不二者稀有也!而忠厚者于競爭之社會難立足也!

第二為仁!仁者克己之欲而助集體也,然世風日下、競爭越烈,助人者有也但克己而助人者稀有也!

第三為義!義者公正之氣也!然天下間背信棄義者主流也,義者受損難以發揚也!

至後世現儒思想于帝王之統治無作用也,此必聖道從主潮流之時!」

孟飛沙道︰「師傅既然你說我們陰陽學派是殘缺的聖道思想,他日若有人問弟子,似爾派以何術治世?弟子如何回答?」師傅答曰︰「國之強大需四項,一為國之經濟水平強大,即可使天下萬民衣食住醫無憂,則為一大治之象。其二為國家制度的嚴謹,即制度之嚴密以至于官無貪之念,民無怨之心!此又一大治之象。其三為國民文明的強大,即民以助人為樂,不思欺詐不思己利,使少有所樂,老有所終!則天下又一大治也!其四為國家兵強馬壯,即以**之強大安守國門,使外邦之蠻夷不能侵擾國民之安寧,使逆天離道之國得以受到懲罰,有此四項則為天朝之氣象也!」

孟飛沙又道︰「師傅那何以使我朝由一世而至萬世?」師傅道︰「天道多變,人道惴惴,一世而至萬世恐難成也,但現儒之下無可至百世之國!越近聖道則越近萬世也!」。

師傅頓了頓道︰「治國需謹記逆天有三。一為愚民!

愚民者即以教育愚民,此現儒之大過也!現儒欲使天下之民愚,以為其無能作亂,此大錯也!民雖愚,尚懂比較!生活日漸艱辛其有不反之心?倘天下只我一國之民生存艱難時反,此或許尚可維持百年,但若有他國之思想涌入,則地主豪紳羨慕他國之民主,資財豐厚之輩陸續遷往國外,以至于國家人才資產外流,久而久之國力必衰!況且所愚者皆為本國之民,民愚則軍虛!民愚則政腐!其勢漸衰日後必為他國所破!愚者國家之棟梁也,棟梁殘破試問國以何而立之?!;二為世襲!天道之術不以良秀于一家之內,國之君主一言之下一話之間即可使國之興衰顛覆!無能之輩為君,則國必危矣!;三為欺苦!苦者天道之術也!其可被人道所欺?!欺苦者,以黎民之苦滿足其一己私欲,此為忤逆天道也!賢君幾世幾年所修之德皆遭揮霍也!最終國破滅也,且血光難逃,不逆此三則為有道之君也!」此三則歷史之總結也!

孟飛沙又問道︰「師傅既然國家這麼治理就能興盛,那人民又應該有怎樣的品德呢?」師傅面露尷尬之色道︰「這個我們陰陽學派所繼承的聖道之學不多,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對君子更君子,對小人更小人」這樣的話君子的風氣得以發揚,小人的惡習得以壓制,雖然會有一時的爭斗,但天下間的風氣也會漸漸好轉!」孟飛沙道︰「師傅那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如果有人以小人的方法對付君子那又應該怎麼懲罰?」

師傅尷尬之色更濃道︰「這個我不知道,我們祖師也沒說過!恐怕要集齊全部的聖道之果才能弄明白吧!這本《天道衍生決》你拿去看吧,早該給你了,你自行參悟去吧!」師傅隨即仍過一竹簡來,孟飛沙一看大喜過望,原來這竹簡正是他們祖師鄒衍親手所書的那枚,孟飛沙趕忙道︰「謝師傅!」

孟飛沙听師傅講到周公旦心中總覺得有些熟悉,此時卻猛然想起了那個周公寶鑒,原來這些日子來孟飛沙漸漸心無旁騖也便漸漸的忘卻了許多凡塵俗物,突然想起也便拿出這周公寶鑒去給師傅看,並詳述了得到這寶鑒的經過,師傅端詳了一會,然後掐指計算了一翻道︰「此物與先儒思想有關,那先儒的思想也是聖道之果的一部分!得到此物也是一個大大的機緣!這上所刻青銅銘文卻是出自周朝,至今認識這青銅銘文的人已是不多,日後你可以找個通曉這種文字之人給你看看,另外看這青銅盒的結構此物顯然不是完整的東西,以後若有機會還是要去研究研究的!「師傅大有深意的看了孟飛沙一眼。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聖賢之道最新章節 | 聖賢之道全文閱讀 | 聖賢之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