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稱王後,很多苦于秦朝暴政的郡縣,都殺死官吏響應陳勝,陳勝的個人威望迅速達到頂峰。
張耳,陳餘第一諫被拒絕,一致認為跟著陳勝沒有前途,于是說服陳王分兵去攻打趙地(今河北大部)。陳王听從了他們的建議,並派自己關系要好的陳縣人武臣領兵三千攻略趙地,張耳,陳餘任左右校尉。
同時,又派吳廣任「假王」(代理王),向西攻擊滎陽,命令汝陰人鄧宗攻佔九江郡,九江郡包括今天安徽省中部淮河以南、瓦蚌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而陳王則在陳縣居中指揮。至此,陳勝所部,一分為五,分別為葛英部,武臣部,吳廣部,鄧宗部,陳王本部。
這個時候,楚地數千人的義軍已經不可計數。
東路軍葛英所部到達東城後,遇到楚王後裔襄疆,葛英與襄疆當年一見如故,素有交情,葛英突然頭腦發熱,要立襄疆為楚王,葛英副將廣陵人召平比較忠厚,勸葛英先稟告陳勝再做決定。葛英自以為與陳勝交情深厚,不予采納,立了襄疆為楚王。等到陳王將自己稱王的文書送到,葛英腸子都悔青了,招召平商量對策,召平建議殺掉襄疆,主動去陳王那請罪,陳王雅量,會赦免你的。
葛英無奈只能借老朋友襄疆的人頭一用,可憐的襄疆,本以為白撿了個王位,沒想到連腦袋都沒了。可見天下沒有好吃的白食。
葛英提著襄疆的頭顱去見了陳王,陳王想都沒想,便把葛英給宰了,什麼東西,你也配立王。自古以來,關系是最不可靠的,迷信關系,只能死路一條,襄疆吃了這個虧,葛英也吃了這個虧。
殺了葛英,陳王命令故魏國人周市領兵向北攻佔魏地,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假王」吳廣開始圍困滎陽。
此時,武臣所部在白馬津度過黃河,到達河北各縣。鼓動當地豪杰加入反秦大軍,因此,武臣部隊增加了幾萬人,武臣自號為武信君。
武信君帶領軍隊在趙地攻克十幾個城邑之後,其余則據城堅守,武臣部開始受阻,于是,調整兵鋒向東北方向進攻範陽(今河北定興),範陽縣令徐公本武將出身,據城堅守,不肯投降。
前面一直是打得熱火朝天,張耳,陳餘之流不能算謀士,只能算有賢名的草莽英雄,下面我們來欣賞下秦漢風雲之際謀士的風采。
範陽人蒯通,此人性機敏,善通變,純謀士,名徹,表字通,見範陽縣被圍得很緊,便去拜見範陽縣令,勸說道︰「我因為听到明公將死,特來吊唁。但是明公見到我,即得生路,故又賀之?」
範陽縣令道︰「為什麼吊唁?」
蒯通道︰「秦法嚴酷,而您擔任範陽縣令已經十余年,殺別人的父親,孤老的兒子,砍人的手足,黥人臉面,不計其數,這些慈父,孝子早已對你非常怨恨,之所以不敢加害,是畏懼秦朝的嚴刑峻法,現在武信君圍城,而明公不歸附,反倒堅守城池,誰知道縣中子弟是否會加害于您,以迎武信君呢?到那時明公您就危險了!」
範陽縣令一听大汗淋灕,「這樣的話,我不是死定了嗎,怎麼又可以不死呢?」
蒯通笑道︰「武信君賞識我的不肖之材,數次來信邀我前去效命,我知道明公性格剛烈,定然不降,在下憂心範陽縣父老鄉親,推辭武信君的邀請就是為了今天的周全,現在事情緊急,明公應當速派我去見武信君。定可轉禍為福,所以道賀。」
範陽縣令當即大喜︰「聞先生一言,豁然開朗,先生可馬上出城見武信君。」
要不說有才的人就是自信哪。生死大事,動動嘴皮子就可以了。
蒯通拜別範陽縣令,馬上出城,來到武信君軍營,對門卒說道︰「快去通報,就說範陽人蒯徹前來拜見。」
听到門卒來報,武信君第一句話就是,「蒯徹是誰?」原來武信君根本沒有書信邀請過蒯徹,範陽縣令被忽悠了,看他能不能把武信君給忽悠住。
還是張耳見多識廣,說道︰「他是河北名士!」
武信君一听大喜,馬上傳他進來。
蒯徹一見武信君,稍微客套下,便說道︰「將軍一定攻城略地嗎?」
「本來想收降,可是縣令不服,只好強攻!」武信君做出很無奈的樣子。
「以在下的意思,未必如此,只要听我的計策,便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並且傳檄地方千里,都可略定。」蒯徹依然很有自信。
「原听足下高見。」
「範陽縣令拼死守衛縣城,無非是貪圖富貴,膽怯畏死罷了,而將軍前面佔領的城池,縣城官吏基本被殺,就算有範陽人殺了他的縣令,也是為了保住城池而已,將軍為何不委以官職,封賞範陽縣令,他一歸附,則城里人就不敢殺縣令,然後再命令他乘車四處招降,則燕,趙不降之城可盡拔。」
武信君采納了他的建議,範陽縣令率城歸順,然後傳檄千里,趙地各縣听說後,爭相歸附的多達三十余個。
蒯徹,我只能稱牛人啊。這位牛人一登場,就有不俗的表現,要不是後來跟錯了領導,估計也能裂土封侯。從他的身上,至少可以總結出,才能再高,也得跟對領導。
武信君所部很快進入邯鄲,張耳,陳餘听說陳王部將周章已經入關到達戲地(今山西臨潼境內),加上對陳勝給與自己的官職不滿,說服武信君自立為王。武臣也是愉快的接受了這個建議,自立為趙王(又是個過把癮就死的主),封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
武信君派人報告陳王,陳王大怒,要誅殺武信君在陳縣的家人,要不說陳王比較自私,只許自己自立,不許他人自立。不過這個時候,陳王的上柱國房君勸住了他,為了防止樹敵過多,只能先忍忍。陳勝將武信君家人看管在宮中,並封賞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派使者到趙國表示祝賀,命令趙王引兵入關。
張耳,陳餘認為陳王承認趙王自立,並不是陳王本意,所以不能听從命令,而應該攻佔燕,代等地,增強實力,為爭天下作準備。並且趙越強,陳王就越不敢把趙怎麼地。
趙王又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爾後派部將韓廣去攻打燕國(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李良去攻打常山郡(今河北真定),張攻打上黨郡(今山西境內)。
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韓廣,原六國中趙國上谷小吏,他對武臣自立為王的做法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所以攻佔燕國後,如法炮制,在燕國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燕王。
趙王大怒,與張耳,陳餘陳兵燕邊界上,武臣對自己太有信心,兩軍交戰之時,還能出去閑逛,閑逛不要緊,居然被燕軍抓住了,這下可麻煩了,燕軍有了這樣一張王牌,便要挾趙國割地。張耳,陳餘苦無對策。
趙國軍中一位伙夫自告奮勇去營救趙王,所有人都嘲笑他,伙夫不以為然,到了燕國便問燕軍主將,「知道我來干什麼嗎?」
這位伙夫的拽樣,已經完全背離了他的職業。
燕將道︰「來救你們的趙王。」
伙夫道︰「你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人麼?」
燕將道︰「賢能之人。」
伙夫道︰「你知道他們為什麼不肯退兵?」
燕將道︰「想營救趙王。」
伙夫道︰「錯,大錯特錯,原先武臣,張耳,陳餘,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數十座城池,他們三人都想為王,考慮局勢不穩,才立年長的武臣為王,安定民心,現在趙國安定,張陳二人便想裂土封王,他們表面上是救趙王,實際上巴不得你們把他殺了,以趙國的實力很容易就滅掉燕國,何況是兩個賢王聯手呢?」
看到了吧,能說會道的人就是厲害。
燕將認為有道理,不得不放還了趙王。
我不得不佩服中國大地藏龍臥虎啊,這個伙夫,翻遍史書,你也找不到他叫什麼。難怪亂世之時,總有那麼一群毫無文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人造起反來,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認為原因在于我們的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長年混戰,兵法戰爭之學泛濫,合縱連橫之術盛行。長期的征戰也培養出了無數著名的將領,涌現出專門以出謀劃策為生的謀士,門客之類的職業,並出現了千古流傳的《孫子兵法》。有了這種前期的積累,所以在幾千年歷史中,你會看到,什麼要飯的,販鹽的,打漁的,放牛的,當和尚的,燒炭的,教書的等等這些人雖然沒有進軍校的經歷,但卻能帶兵打仗,這種能力已經深深地扎根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基因中,該用的時候自然就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