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舊事 楚懷王

作者 ︰ 墨如楓

襄城一屠,讓項羽魔王開始嶄露頭角。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二十五歲的項羽因為屠城這件壞事‘紅’了。一時之間,項羽很猛很殘暴的名聲,傳遍了大江南北,街頭小巷。

周圍郡縣生怕招惹這個魔王,紛紛過來歸附。項羽見到這麼多縣城前來歸順,越發得意,越發覺得自己英明神武,越發覺得屠城屠得對。殊不知,別人是因為恐懼才來歸附。因恐懼而屈服是真的屈服麼?也不想想,就是因為秦朝實行了恐怖策略,令老百姓恐懼,才招來這麼多起義軍反恐。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可項羽他就是不明白。

他不明白,他叔明白。他見項羽下這麼狠的手,恐怕對項家軍不利,便將他招回彭城。

項梁之前已經由陳勝舊部召平,假傳陳王令,將項梁封為楚國上柱國,雖然很不正宗,但總算有個名份,古人最講究名份。

項梁同時佔了彭城,胡陵,又下了襄城,江東的地盤基本上都姓了項,所以此時的項梁聲勢十分浩大。

浩大到什麼程度呢?浩大到已經蓋過了北邊的趙國,燕國和齊國。這麼浩大的聲勢,自然會吸引全國的目光,所以,駐守在雍丘的秦國精銳章邯所部也注意到了項梁。

自從出山以來,章邯可從未敗北。他相信這次也不例外。

這次確實不例外。

章邯沒有親自出動,而是派了都尉董翳做先鋒,長史司馬欣做後軍共二十萬人馬去奪彭城,項梁見章邯派了倆無名小輩過來,便也派了倆名字怪異的人去抵擋,叫餘樊君,朱雞石。結果餘樊君戰死,朱雞石逃到了胡陵。項梁大為惱火,想想這朱雞石本來就是降將,這麼無能,要他干什麼,到了薛縣就把他給宰了。

這個時候,咱們的好朋友劉邦一路狂奔總算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項梁。一見面,馬屁就拍上了,什麼您是我的偶像,什麼您英明神武,玉樹臨風,什麼您能征善戰,天下歸心,什麼好听撿什麼說,項梁愛听什麼說什麼,把項梁拍得是腳下踩雲,生花,項梁很高興。

領導很高興,就會有好處。千古不變的道理。

所以,項梁興奮之下給了劉邦五千士兵,五個大夫,五個將領,給的時候還說,沛公啊,放心的去干掉那雍齒吧,後面有哥撐著呢,不怕。

要不說劉邦做人的水平高啊!由此可見一斑。

他不僅把項梁弄得妥妥貼貼,而且利用會見諸侯的機會,把諸侯也打點的妥妥貼貼,這對他以後幫助非常大,不然攻打關中的任務就得換人了。

項梁是個有名份的人,雖然帶點水份,在景駒死後,有一個名份一直空著,這個名份就是楚王。項家人現在聲威最高,可畢竟世代為楚將,若自立為楚王,很不妥。項梁想解決這個問題,但又不知道該立誰。

這個時候那個七十歲還出來參加工作的勞模範增過來說了番話,很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說的︰「陳勝失敗,那是必然,為什麼呢?秦國滅六國,楚國最無辜,自從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楚人到現在還懷念他,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如今陳勝首舉義旗,卻不立楚國後人,當然長久不了。您祖上世代為楚將,現在從江東起事,大家爭相歸附您,是希望您立楚王後代為王呀。」

範增也算是個忽悠高手,把楚國說成最無辜,其實別別國也沒自找。

但這段話讓項梁听得非常入耳,因為範增反復強調楚會滅秦,您會得天下,只要是個楚國人,听著這番話就一定爽,就像現在有人跟咱們說中國會統治全宇宙一樣,雖然遙遠但咱們會听著很爽。

項梁象征性地征求了下在場諸侯的意見,大家一致覺得可行,其實不可行也得行,作作戲而已,此時劉邦在場,雖然劉邦也沒有發表什麼高見,但只要站在那里,就會有份天大的功勞——擁立之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本錢。大家覺得沒有問題了,便派人在民間尋到了楚懷王的孫子坒熊心,已經淪落成放羊人的年輕人。

項梁等人立他為楚王,號為楚懷王,跟他爺爺一個號,這個稱號注定是個悲劇,不知道項梁當時是不是有點別有用心。爺孫兩人稱號是一樣,但兩個人絕對不一樣,前一個楚懷王智商有問題,這個楚懷王卻頗有些智慧。

立了楚王後,原東陽縣令陳嬰任上柱國,項梁自稱為武信君。

這個陳嬰何許人也?怎麼能混到上柱國這個位置?

陳嬰(?——前183),東陽(今安徽天長縣)人,號稱東陽老者。干過東陽令史。家族世代當官兼做慈善,在當地積累了很高的人氣,陳勝起義後,他被當地的起義軍推舉為首領。老百姓听到他當首領,是敲鑼打鼓,個個歡天喜地,可見陳嬰的聲望有多高。

陳嬰家族的見識還濃縮在他一把年紀的老母身上,她一听大家要推舉陳嬰為王,不但不高興反倒極力反對,「娃,我嫁到陳家幾十年了,就沒听過陳家有稱王的人,現在天下大亂,稱王只能招來禍害,不會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另選別人當王,事成了,你也可以封個候,事要不成,咱們還有回旋的余地。」

明智啊,很多大男人的見識還不如一個老婦人。

稱王要資本的,陳嬰沒有這個資本,所以一旦稱王就等于是跟閻王爺吃了頓飯,讓他老人家以後經常想念你的好,無時無刻都想招你去見他。

陳嬰有這樣的老母親,他家能不旺麼?陳嬰還是很听老母的話的,所以首領做了,人馬也有幾萬,但不管部下怎麼勸,就是不稱王不稱帝。

等到項梁叔佷來信聯絡,他便順水推舟投了項梁。

陳嬰是很明智的,有著優良的家教,所以他家在漢代一直很吃得開,後代侯爵世祿,出了駙馬,也出了個很著名的陳阿嬌皇後。

劉邦來投項梁真是撿大便宜了,不但多得了幾千人馬,還爭得個共立楚王的功勞,這在古代,那可是天大的功勞啊,就算不干活,立的人要沒死,就有好日子過了。

與劉邦同來的張良見燕,趙,齊,魏,楚都已復立,唯見韓國未立,心急如焚,張良是位非常懷念故國的人,為此,他靠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項梁立韓國王室後人橫陽君韓成為韓王。張良做了韓國司徒。

張良與劉邦暫時分別,踏上了恢復故國的征程。

張良不是已經歸屬沛公了嗎,怎麼還要跟韓王去搞復闢?這好像說不通吧。

其實不必疑惑,原因很簡單,張良再偉大,他也有著時代的局限性,很明顯,他當時仍然認為商周的分封制是最好的社會模式。秦朝不采用這個制度,所以迅速的敗亡。這也是當時所有人的共識。再則,張良對韓國的私人感情非常深厚,因此他的想法是先復國,再輔佐沛公。

在他心里,沛公會是將來的周天子。

劉邦理解張良,他相信這只是暫時離別而已,與張良話別後,劉邦便帶著原先的人馬和項梁給的人馬,回兵攻打豐邑。雍齒終于沒能頂住,吃了敗仗,往魏國逃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朝舊事最新章節 | 漢朝舊事全文閱讀 | 漢朝舊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