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十年,周昌去趙國都城邯鄲赴任,從三公萬石變成一個諸侯國的國相,周昌的心里並不糾結,因為他的身上背負著一個重大的使命。周昌明白,只有深受天子信任的大臣才配擔任這項重托,他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接受了官場上的一時沉浮。
周昌到邯鄲到任不久,便發現了一個令他坐臥不安的景象。
趙地與代地毗鄰,陽夏侯陳豨每有假期,會路過趙國邯鄲,官員省假探親並不少見。少見的是陳豨休假的隊伍十分龐大,隨從賓客眾多,連邯鄲的所有旅舍都無法滿足其住宿需要。地方兩千石官員也算一品要員,出行多帶些人,造造聲勢,也情由可原,他的官屬,保鏢,侍從,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敲鑼打鼓的,人數肯定少不了。但陳豨的隊伍除了帶著這些人,他還帶著一個特殊的群體,說到特殊的群體,很多人的腦海中習慣上會浮現出一群缺胳膊斷腿睜著白眼流口水的人,不過,陳豨隊伍中的特殊群體不但肢體健全,而且還非尋常之輩,他們有個很響亮的名字,叫賓客,或叫食客。
賓客職業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非常興盛,戰國四君子就曾以養賓客聞名天下,如果你記憶力好,你一定會記得趙平原君雞鳴狗盜的故事。陳豨處處以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為人生楷模,好養賓客,賓客當中,自然也魚龍混雜,不乏一些混吃混喝的人,但總的說來,這個行業的整體素質還是很高的,沒有特殊的能耐也混不長久。
陳豨出行規格超標不但有僭越的嫌疑,而且引起了周昌的警覺,他開始琢磨陳豨的意圖,為此,周昌特地上前與陳豨攀談,從陳豨的言談中,周昌感覺到了陳豨的勃勃野心。
周昌覺得事關重大,準備親自去長安密告劉邦。這個時候,剛好一道詔書下來,原來太上皇駕崩,召集一班文武功臣赴京開追悼會。
在太上皇的追悼會上,周昌並沒有見到陳豨的影子,更是生疑。他單獨覲見劉邦,把事情原委告訴了劉邦。
劉邦听後,並未驚慌,想想當年陳豨這小子打仗賣力得很,可謂勞苦功高,被封為陽夏侯,得意忘形也在所難免,如果僅憑三言兩語就斷定其謀反,有失公允。
但周昌的話也不能置之不理,否則這家伙要執拗起來,可就沒完沒了了,劉邦先派人去代地查訪。
沒過多久,使臣回來了,帶回來了陳豨一籮筐的違法行為。劉邦很不高興,但他並沒有下旨嚴辦。他念著舊情,打算再給陳豨一個機會,于是,下詔讓陳豨進京。
劉邦的本意是想讓陳豨親自過來解釋,如果解釋不通,那麼可以當庭宣判,也不用大動干戈。當陳豨接到詔書的時候,卻想到了最壞的層面,他心想太上皇駕崩托病不去,已是大不敬,接著親差前來明察暗訪,這道詔書哪是詔書,明明就是閻王的催命符。
明知有去無回還去,那是韓信。陳豨並不想做韓信。他在代地苦心經營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刻的到來。他養著這麼多的賓客也是為了等待這一刻的到來。
陳豨和僚屬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著反叛朝廷的各項事宜,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他並沒有主動挑起事端,而是向朝廷發了份自己的病歷,繼續稱病不去。
然而,陳豨在代地的一舉一動,另外一個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韓王信自從被擊潰後,便一直游離在邊塞地區喝西北風,他得知陳豨抗旨不遵,且正在積極準備謀反,欣喜若狂,心想重返長城內的機會來了。他派出心月復大將王黃,曼邱成前往代地游說陳豨聯兵抗漢。
陳豨當然很樂意,多一個盟友就多一份勝算,何樂而不為呢?
漢高祖十年九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陳豨終于按捺不住,在代地公然起兵叛漢,他自稱代王,代地各郡守攝于陳豨的威脅,都紛紛投向了陳豨。
劉邦自接到陳豨上書告病的奏折,心生憐憫,正打算把代地的事情壓一壓,他把國家的北大門交給陳豨,除了表示對陳豨能力的認可外,也是對陳豨的格外倚重,沒想到陳豨竟然不識好歹,公然叛亂,劉邦能不火大嗎?
鑒于代地的極其重要性,劉邦決定再一次御駕親征,並且下令大軍星夜兼程,急行軍趕往邯鄲。
劉邦到達邯鄲後,向周昌詢問軍情。同時,他下詔命令各地派部隊前來助戰,這其中包括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但兩人就像心有靈犀一般都稱病不往,只派了少股部隊前去助戰。
對于彭英二人的推托,劉邦只能暫時忍耐下去,當務之急,還是先平叛為重。
陳豨造反的勢頭很猛,常山郡二十五城,他佔了二十城,而且還有韓王信及匈奴的幫忙。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各路平叛大軍調集之前,劉邦決定先打政治牌,瓦解陳豨的銳氣。
劉邦看到,代地的守尉並不是真心跟著陳豨造反的,而是被武力脅迫的。所以他打出了了第一張政治牌。
這是一道赦令,赦令中寫明趙代吏民只要主動棄暗投明,一律既往不咎。還沒開打,卻先下赦令,劉邦的水平可真不是蓋的。要知道,謀反這種大罪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加入,是沒有回頭路的,如果沒有這道詔令,他們就得一條道走到黑,跟朝廷拼個魚死網破。劉邦自己是從造反起家的,因此,他深通造反者的心理,只要給他們一條活路,他們還是願意放下武器,走向光明的。
第一道赦令下去,很快便見了奇效,原本被迫加入陳豨謀反大軍的人們開始陸陸續續回歸政府的懷抱。
劉邦的第二張牌是叫周昌挑選來四個趙地的壯士,充任前鋒將領。
為了把這四個人弄得服服帖帖,劉邦想了個辦法,他先將他們謾罵一番,然後再好言善語,再封他們做千戶,為前鋒將軍。劉邦先罵後捧,恩威並重,那四人一驚一乍,對劉邦自然服服帖帖。
劉邦之所以封賞四個毫無戰功的趙地人做千戶,目的在于調動當地人奮勇平叛的熱情,用現代軍事觀點來看,可以這麼來看,把敵人消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這也是一張非常高明的牌。
劉邦的第三張牌說來不太光彩,但非常的管用。這張牌叫賄賂。
陳豨的僚屬很多是商人出身,商人重利輕別離,他們會跟著陳豨混,一是覺得有利可圖,二是出于無奈。當劉邦拿出重金招降陳豨的部將時,又是一大批前來歸降。
盡管劉邦這幾招收到了奇效,但陳豨畢竟在代地經營了數年,還是有點本錢的,再加上韓王信的助陣,漢軍還有惡仗要打。
漢高祖十一年元月,劉邦調集的兵馬陸續趕到,大軍分別由曹參,夏侯嬰,樊噲,灌嬰,周勃,柴武統領,采用甕中捉鱉的戰略,圍剿叛軍。
結果在意料之中!
貌似勢頭很猛的陳豨沒能抵擋住漢軍的圍剿,不到一個月,就一敗涂地,兵敗之後,陳豨逃到了匈奴。此戰,陳豨幸運地逃了,但韓王信及其部屬卻全軍覆沒。
叛軍被擊潰,劉邦留下周勃守代,自己則親率大軍班師。在回軍的路上,劉邦考慮到趙代二地土地過于寬廣,決定將代地恢復為代國,立年僅七歲的第四子劉恆為代王。
誰會想到,劉邦的這一不經意的決定保住了大漢王朝的血脈?
劉邦率軍回到洛陽的時候,呂後派人送來一封信。
信上的內容,讓劉邦愣住了!
韓信死了,韓信死了!劉邦抓著信件,來回不停的踱步,表情時而欣喜時而陰沉!
他想起初見韓信,想起登台拜將,想起與韓信徹夜相談,想起垓下之戰等等場景,仿佛歷歷在目。他很欣賞韓信的才能,但也很害怕韓信的才能。他打心底里感謝韓信,這大漢江山,有一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的功勞太大,大得甚至讓劉邦幾乎寢食難安。劉邦不是沒想過殺掉韓信,但是他實在下不了這個手。而現在這位愛將,卻先走了,這個時候,他反倒有些不舍。
韓將軍,或許這就是你的宿命!安息吧!朕也是被逼無奈。劉邦心里感慨道。
說起韓信的死,呂後與蕭何是主謀。
劉邦率軍出征後,據說韓信意欲給陳豨做內應,他會釋放囚犯,攻進宮里去,殺掉呂後和太子。而這件事是由韓信舍人欒說弟弟向呂後密告的。欒說受了韓信的責罰,心中怨恨,便派遣弟弟去呂後那里告密。
呂後接到密報,大驚。呂後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早就磨練出非常敏銳的政治嗅覺,她深知這種事情絕不會空穴來風,韓信對朝廷早有不滿,那是人所共知,謀反並不奇怪。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個人不能為我所用,遲早會對我母子造成威脅,晚除不如早除。呂後暗暗地思索著對策。
危急時刻,她想起了老成持重的蕭丞相。她趕緊召來蕭何,告訴他事情的原委。
一場由呂後蕭何聯袂導演的陰謀正悄悄地展開。
他們布好了陷阱,就等著獵物一腳踩進去,而他們的獵物卻對此一無所知。
呂後派遣心月復吏役假扮劉邦派來傳捷報的信使,從城外繞進城內高呼捷報。群臣听聞捷訊,按規矩都前往宮中表示慶賀。韓信得報,心中一度郁悶,反倒稱病不去。
蕭何見韓信不來,于是假借探病為名,去韓信府上拜會,一見到韓信,蕭何便說道︰將軍不過是小病,現在陛下傳來捷報,將軍宜速速入宮道賀,消除眾人誤會,如何卻托病不去呢?
听了蕭何一席入情入理的話,韓信只好跟隨蕭何入宮!
韓信前腳剛踏進宮門,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便沖了上來,把韓信捆住,韓信大聲道︰丞相,這是為何?
蕭何一心羞愧,也不答話,只能悄悄地走開了。
韓信被武士帶到長樂殿中,只見呂後早已正襟危坐,。呂後見韓信被抓了來,喝道︰有人告韓將軍與陳豨同謀,意圖謀反?
韓信回道︰「此話怎講?」
「陛下活捉陳豨,審訊之下,陳豨供稱你為主使,且你的舍人也有密告,休想抵賴!」這話呂後早已想好,听起來言之鑿鑿。
見韓信還想申辯,呂後唯恐夜長夢多,趕忙命令武士將韓信押到長樂鐘室中,就地處死!
韓信死前悲呼道︰悔不听蒯徹言,為爾女子所詐,豈非天命?
隨著呂後一聲令下,韓信已是人頭落地,死時只有三十三歲。
呂後並未稟報劉邦便處死韓信,這本身就是一個信號,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幸福,她失去了寵愛,她不能再失去權力。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有一句對聯更能概括韓信短暫而傳奇一生︰生死一丞相,存亡兩婦人!
這里的兩婦人指漂母和呂後!
呂後秉著除根勿盡的原則,滅了韓信三族。也有傳言說,蕭何自感愧對韓信,保住了韓信的一個兒子,為了安全起見,蕭何將韓字去掉一半,給此子取姓為韋,把他送到了江南寄養,因此,韓信成了韋姓的一個遠祖。更為有趣的是,據說金庸先生看到這段歷史,突發奇想,創作出了韋小寶這個不朽的形象,韋小寶玩弄當權者于股掌之間,也算是給韓信鳴不平吧。
劉邦到了長安,問起韓信有什麼遺言,呂後據實回答。沒想到呂後剛說完。因韓信的死積壓的那種且喜且憂的復雜情感一下子迸發出來,而他的發泄對象就是蒯徹,他大怒道︰趕緊把蒯徹給朕抓來!
蒯徹被抓到劉邦面前的時候,劉邦看了他一眼,相貌普通,看不出有什麼道行,便懶得問他,命武士將他推出去斬首。
蒯徹並不慌亂,他高嘆幾聲!
作為辯士,他們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嘴皮上的功夫,這種人只要給他們開口說話,他們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沒有不被侃暈的。
劉邦見他有話要說,便下令先等等!
蒯徹知道劉邦殺他的道理,劉邦是想在把自己成為犧牲品,以儆效尤,讓天下人看看做亂臣賊子的下場。
既然你要忠義,那我就用忠義把你侃暈。蒯徹心想道。
蒯徹一陣忽悠,什麼「當是時也,不知劉項,只知齊王」等等。結果,劉邦被說服了,蒯徹成功地用嘴皮子證明了自己也屬于忠義之士。
劉邦將蒯徹當庭釋放!蒯徹因為名氣,後來被齊相曹參請去做僚屬。
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們,口才得好好練,生死關頭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