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舊事 賈誼風波3

作者 ︰ 墨如楓

遣列侯就國的詔書剛剛下發沒幾日,劉恆的龍案上便擺滿了列侯們上的奏疏。

劉恆仔細地將奏疏都看了一遍,眉頭頓時緊鎖起來。大臣們不但反對,而且其中痛心疾首者有之,言之昭昭者有之,幾乎無一例外地把矛頭指向了賈誼。遭遇強烈抵制本在劉恆德意料之中,然而他卻萬萬沒想到連丞相周勃,太尉灌嬰,御史大夫馮敬三公竟然也無一例外的加入反對行列。

劉恆到吸了一口涼氣,如果雙方僵持下去,勢必矛盾加深,如若置之不理,于國無益。況且此事若無法得到三公重臣們的支持,幾乎不可能成行。

疏忽之間,劉恆有些迷惑了,柱國大臣們為何要反對這件于國大利的事情呢?恐怕他們不單是就事論事這麼簡單,而且更加讓人費解的是,但凡賈誼的參與的事情,老臣們大都不問好壞無端反對。雖說賈誼的性格過于激烈,實干大才有待觀瞻,但其論辯之才已確鑿無疑,其為國為民之心,也是令人贊嘆的。廟堂之上,大才若無法立足,那我大漢廟堂豈不成了腐朽之地?

劉恆斜靠在臥榻上,微閉雙目,眉頭緊鎖,心中翻江倒海,苦思良策。

突然間,他睜開雙眼,取來一支牘,上寫「謹言緩行,立身固本」,並口述了一番,讓內侍傳旨給賈誼。遣列侯就國雖然是賈誼的諫言,但劉恆也是深為認同的,在劉恆看來,富國富民重要,朝局穩定也重要,兩者無所謂孰輕孰重,只能是相輔相成的。依目前的情勢,必須緩和一些才行。這是他給賈誼的機宜之所在。

當內侍回來復命之後,劉恆稍微松了口氣。劉恆再一次陷入了沉思,思索著下一步該做些什麼。猛然之間,他突然想起此前賈誼的上的另一道奏疏,論積貯疏。

劉恆再次將奏疏拿了出來,再細細讀了一遍,看著看著,他一拍幾案道︰「講得好啊!倉廩實而知禮節…苟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讀到這里,劉恆的眉頭頓時舒展開來,他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帝王功業豈止在朝政,勸課農桑不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功業麼?列侯的事情要解決,但也無須急噪推進,平緩推進才是萬全之策,操之過急,反倒容易生出亂子來。倒不如從其他方面先行突破,打開一片新天地來。

劉恆哈哈大笑,他欣喜地向殿外疾呼︰「來人,傳旨,孟春之日,朕要親耕籍田!」

親耕籍田原本也是賈誼的意思,劉恆今時今日采納這個建議,用意不言自明。他要讓群臣明白自己對賈誼的器重,更要向天下發出農業為本的信號。

恢復籍田禮的動機是高尚的,但要落實起來卻夠朝廷各級官員折騰一陣子了,畢竟是大漢朝第一次籍田禮,不能怠慢,而且籍田禮儀本身十分繁瑣復雜,懂得人也不多。如果不用心掌握禮儀的各種細枝末節,到時候丟了洋相,就不是同僚笑你,連觀瞻的老百姓都得笑了。這就讓官員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籍田大禮上來了。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籍田禮。

籍田,即國家公田。籍田禮,是古代社會非常重視的禮儀之一,因為它關系到大家的肚皮問題。

俗話說,領導的力量是無窮的。天子親耕籍田,那是為了向天下垂範,為了顯示朝廷重視農耕,皇帝以身作則,自然格外受人關注,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而且聰明一點的人馬上就能解讀出新皇帝的政策取向。

在舉行籍田禮儀前,由太常選定孟春之月的吉日,確定皇帝舉行籍田禮的日期,有關部門根據選定的日期,開始作好一切準備工作。前三天,大司農府會用竹木制成的青箱,裝好籍田禮所用的九谷種子等等。

舉行籍田禮的那天,治禮郎要鋪設好御耕所在地的褥位與皇帝觀耕台。皇帝在舉行三推之禮後,三推就是扛著犁來回推三遍,便要登上觀耕台,親自觀看文武大臣與庶民耕種籍田的情景。

治禮郎還要安排文武大臣的侍耕位子,一般都分布在皇帝御耕位的東西兩邊。尤其是三公,九卿,諸侯王等高級大官的位之。天子三推之後,三公九卿各級官員都得身體力行。

這些文武大臣,都必須在籍田禮當天天明之前,趕到社稷廟中立班侍候與迎接皇帝。

籍田禮那天,皇帝必須早早從未央宮起駕出發,乘上平輦,身穿龍袍,有儀仗隊約二千人隨從護送,隊伍浩浩蕩蕩。先到東邊太廟祭告天地,然後早餐,再到籍田御耕所更衣,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乘玉輦立御耕位降輦,由太常卿前導至御耕褥位坐定。再由籍田令奉奉上皇帝使用的御耕器具耒耜,先由執耒者拿著,然後送給皇帝開始三推之禮。

皇帝三推之禮完畢後,由禮官請皇帝登上農壇觀耕台,親自觀覽文武大臣與庶民耕種籍田的情景。大臣們的五推,九推之禮完後,最後由司農少卿引導庶民百人播種籍田的情景。

所有程序走完,皇帝才能起駕回宮。

當然,有很多皇帝都舉行過籍田禮,有不少則是做做樣子。

但劉恆卻不一樣。

劉恆舉行完籍田禮,並不是一拍走人,他是真把籍田當作了自己的責任田,閑暇時期,劉恆會帶著皇後,大臣,宮女,侍衛們去種田,生產一些供祭祀用的糧食。劉恆耕田,竇皇後就養蠶織布。特別難得的是,劉恆除了自己耕田,還下令大臣們與諸侯王要有自己的責任田,不去辦公室上班的時候就去田里上班。要是手腳勤快點的,還能把口糧給掙回來。

自從文帝二年恢復籍田禮之後,以後的每年都會舉行籍田禮,從不間斷。

如果有哪位不識趣的仁兄闖進了籍田,恰好踫見一群頭戴斗笠,手拿秧苗,光著腳丫的人在田間地頭忙碌著,該仁兄不但不噓寒問暖,反而咋呼幾下,那就得倒霉了,要知道,從里面隨便拉出一個人來,他的爵位都能讓人當場斷氣。

另外,如果你以為籍田的面積小,那就大錯特錯了,據《漢官儀》中有記載,凡稱籍田為千畝。

千畝之數,就算擺在今天機械作業的情況下,也夠忙活一陣子了,更別說那刀耕火種的年代。

親耕大典的確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但它卻讓大小官員們頗為傷筋動骨,而且大臣們從此有了自己的責任田。不種還不行,人家皇帝都種,做臣子的豈能偷懶?!這對早已月兌離體力勞動,養尊處優的各級官僚來說,簡直就是要了老命。可是天子勸課農桑,恢復籍田並無過錯,誰都清楚,如果沒有老百姓賣力地耕作,哪里來的權貴們的稅收?

很多人叫苦不迭,但又不敢上疏反對,于是就有了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的感受。皇帝自然不能得罪,他們便只能把矛頭指向了賈誼。

恢復籍田是賈誼出的主意,遣列侯就國也是賈誼出的主意的。權貴們聚在一起恨得咬牙切齒,都說這毛頭小子當官不要命,存心跟功臣勛貴作對,早晚得弄死他。

賈誼雖然覺察到了處境有些孤立,但卻依然堅持原則,做事雷打刀劈般凌厲。

賈誼的本意是以天子親耕籍田來遏制日益奢靡,背本逐末的社會風氣,而劉恆卻另有有深意。劉恆不但要借機收獲民心,更重要的是他要暫時緩和朝廷因為遣列侯就國引起的矛盾。

老臣們得知劉恆將彈劾賈誼的奏疏壓下的時候,一番傷筋動骨的籍田大禮下來,他們更是敏銳地意識到正面的攻擊賈誼不會奏效,倒不如劍走偏鋒。

他們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叫鄧通。

鄧通,官至上大夫。在中國官場不乏神奇的當官際遇,鄧通算是奇中之奇。我們常听到一個笑話,甲跟乙說我年薪一千萬。乙吃驚地問道你是做什麼的。甲說做夢的。你還別笑,鄧通的官運確實是做夢做來的,而且夢成了首富。

他是蜀郡南安人,父親叫鄧賢。鄧家家道殷實,所以鄧通幼年有機會讀書,但鄧通不是塊讀書的料,書沒讀進去幾個字,卻因為愛好模魚捕蝦練就了一身水上本領。

鄧通長大後,鄧賢出于光大門楣的願望,花重金將鄧通送往京師做了郎官,根據特長,職務為掌管行船的黃頭郎。

如果沒有一番奇遇,僅憑鄧通的才學是沒有出頭之日的,但鄧通也有他的優勢,他人長得帥,站在人堆里比較出眾,當然,光憑長相也沒多大機會,男人靠長相出人頭地的概率少之又少!

鄧通的貴人是文帝。文帝雖然寬厚仁孝,但卻迷信,他有一天突然夢見自己登天,在只有一步之遙之時,卻始終攀不上去。正在著急之際,突然有人從文帝背後推了他一把,他一回頭仔細看了一眼推自己的人,只見此人黃頭短衫,衣結在後。文帝夢醒後,便去漸台中找尋,見黃頭郎中只有一人衣帶結于身後,一問名字,叫鄧通,文帝頓時想到鄧通是「登通」,十分高興,認為此人便是自己登天的功臣,再看鄧通模樣,又是十分英俊,自然很是喜歡。而且鄧通為人溫和內斂,正合文帝的口味。于是,文帝將他留在了身邊。

有個著名的相士看著鄧通說道︰「他會窮得餓死!」文帝听後不信,說道,「有我在,怎麼會讓他窮死呢?」年輕的劉恆為了打破相士的預言,將嚴道銅山給了鄧通,給了他鑄錢的權力。劉恆的想法很單純,鑄錢的都會窮死,那別人就甭活了!

鄧通有了造銅錢的權利,自然深知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道理,他開足馬力大肆鑄錢,沒幾年,鄧氏錢便通行天下,而鄧通也富得流油。

那時候的鄧通無論如何想不到預言竟然真能成真。

對于這樣靠臉蛋靠做夢位高權重的人,賈誼歷來嗤之以鼻。他厭惡這種臣,認為這種人除了阿諛奉承,什麼正經能耐沒有。

因此,他經常不客氣地當著劉恆的面譏諷鄧通。鄧通雖然恨得牙關緊咬,但因為性格內斂,而且賈誼是出了名的利口,與他爭辯,是自尋短見。鄧通看劉恆也經常只是一笑了之,並不反感。所以鄧通最好的辦法就是沒有辦法,他不反駁更不報復。然而讓賈誼萬萬想不到,他的譏諷反倒幫了鄧通的大忙,鄧通越是沉默,劉恆就越是信任鄧通。

在文帝的內心里,是清楚鄧通沒有股肱大臣的才能的,他是把鄧通當作玩伴的。皇帝也是人,再敬業總不能一天到晚上班加班,休息的時候找個人玩玩樂樂也是正常的事情。而且文帝還有一個嗜好,他喜歡狩獵。但凡有狩獵,他都得帶上鄧通,鄧通有力氣,身手矯捷,狩獵時總能幫上劉恆的大忙。這讓鄧通有了更加穩固的土壤,至少劉恆在狩獵這項娛樂活動上不能少了鄧通。

鄧通心里非常忌恨賈誼,但礙于劉恆對賈誼的敬重,他又只能束手無策。正當他無可奈何之際,老臣們派人模進了他的府邸,把老臣們的意思帶到了。一番計議下來,鄧通才喜笑顏開。

看著來人的背影,他在心里狠狠地罵了一句,「賈誼,你得意不了多久了!」

陪侍文帝以來,他心里很清楚老臣們的勢力有多大,連文帝都得忌諱三分。現在賈誼觸怒了老臣們,這不是自尋死路麼?鄧通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整天嗡嗡叫的蒼蠅給弄走。

有了老臣子的支持,他鄧通自然不必對賈誼再三退讓了。

他要反擊了!

鄧通打定主意後,便經常瞅準機會向文帝進言賈誼的種種不臣不敬之舉。說實話,賈誼年輕氣盛,屬于奮青一類的青年,平常牢騷話不少,工作上又不注意團結同事,而且他從來有話就說,沒話說找到話也要說,而且給文帝上奏疏也是盡揀壞的說,要不是踫上劉恆這種寬大的主子,恐怕早就把賈誼一頓亂棍打了出去。

鄧通不斷地收集賈誼的小情況,向文帝打小報告。

鄧通的聰明之處在于他的小報告不光是揣測,他從來不會用據某某可靠消息,據有關部門之類的話來打報告,他有收集來的小證據。

文帝起初不以為意,但久而久之,他就有些在意了,而且外臣對賈誼的評價也不高。文帝便對賈誼起了疑心,他懷疑賈誼並非相才,不然怎會有這麼多人對他不滿?那些柱國老臣,並非奸佞之徒,他們如此嫉恨賈誼,賈誼在朝中必然受阻,如果再執意重用賈誼,恐怕對朝局不利,但賈誼有真才實學,也不能浪費了其才能。

文帝在有意識的疏遠賈誼同時,也在考慮賈誼合適的位置。

賈誼有點懵了,他分明的感到皇帝已經不再一如往常地信任他,也不像往常一般詢問他對國家大事的看法高論。

賈誼很是失望。失望之余,他仍然堅持做著一件事,上奏疏。

為了穩住朝局,漢文帝三年,劉恆下了道旨意給賈誼,把他貶出了京城,去長沙國做長沙王的太傅。選擇長沙國的意圖很明顯,長沙與南粵接壤,邊境戰事頻仍,讓賈誼去長沙國做傅,既要輔佐長沙王,又要遏制南粵國。

但賈誼顯然被貶謫的悲亢情緒所淹沒,他滿懷悲憤之情離開長安的那一天,在渭水橋上飽含熱淚地望著長安城高聳的城牆,口中不禁喃喃自語道︰「難道再也無法舒展胸中抱負了?難道再也無法踏入京師了?」

長沙距長安有千里之遙,賈誼一路顛簸而去,在到達湘江之時,看著滔滔的江水,江水盡頭灑滿落日的余暉分明在暗示著他人生可悲的結局,頓時感慨萬千,他仿佛看到三百年前那位頭戴楚冠,一龔白色長衫,白發如霜的老人走在江畔,迎風佇立不久,便懷揣沉沙跳入江中。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賈誼眼含熱淚,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句,不禁悲從中來,遂一蹴而就寫下了《吊屈原賦》。

其中有語「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可見其悲憤之情。

賈誼被貶,權貴們眼中嗡嗡叫的蒼蠅總算走了,朝中人人拍手稱快。

劉恆得知權貴們這種落井下石的表現,心中很是不快,朝廷總算清淨了下來。權貴們都翹首以盼劉恆能宣布廢除遣列侯就國的詔書,但左等右等,都沒了下文。

不久之後,劉恆在朝議上給出了清楚的答復,賈誼是一回事,遣列侯是一回事,大家別誤會了。

同時下了一道詔令給周勃,大概意思是遣列侯工作不好做,丞相為國操勞了一輩子,也該休息了,周老丞相帶個頭,回家頤養天年吧!

周勃早就有退隱之意,加之確實年高,也就不再堅持,接受了詔令。

令人奇怪的是,遣列侯就國在賈誼操辦的時候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可周勃一帶頭,列侯頓時沒了話說,都乖乖地回去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朝舊事最新章節 | 漢朝舊事全文閱讀 | 漢朝舊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