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九野馬和大黃蜂
@@@@@
PS:改了飛機價格,算錯了。
@@@@@
1913年底,是商人們最忙碌的季節,哥倫比亞風波在有意無意的推動下陷入了無休止的口水戰,小小的巴拿馬成為太平洋上的焦點,緊接著墨西哥危機又差點把美國推入戰爭,但真正控制美國的寡頭們還不願意開戰,因為對他們來說歐洲緊張的備戰已經暫時彌補了出口損失。
一支支滿載各類物資的船隊在大西洋兩岸來回穿梭,即使連暴風雪也無阻擋,在美國陷入狂熱的時候,新華的商人們同樣也在忙碌,雖然新訂單並不太多,但之前德國、英國和奧斯曼的訂單已經全部到了交付期,所以大大小小的船隊依然填滿了蘇伊士運河。
除了糧食石油橡膠等東西外,正在瘋狂擴軍的德奧兩國還看上了新華陸軍淘汰下來的兩千挺馬克沁機槍,由于九八式輕機槍的大量裝備,沉重且不便于攜帶的馬克沁機槍被淘汰了很多,在得知了此消息後,兩國立刻全部買了下來。
這是個所有人都低下頭,一遍遍檢查自己還需要準備什麼的年代,是個腦海里只剩下還需要多少部隊,多少物資的年代。
這是一段令人窒息的寂靜時刻。
一輛輛火車從各地開往邊境,一支支步槍被發放到年輕而稚女敕的臉龐手里,女人和孩子都被要去接受軍事培訓。
龐大的國家機器,已經加滿了燃料,沿著既定的軌道開始一點點往前滾動,此時此刻就連李默這位穿越者,也無法再改變這個軌跡
薩拉熱窩的槍聲無論是不是會響起,都已經無法遏制戰爭的爆發,因為那僅僅是個借口,一群愚蠢的巴爾干人給強國們的借口
新華雖然還沒有宣布備戰,也沒有提出任何計劃,但英法接連不斷加強在東南半島的駐軍力量,開始大量武裝殖民地偽軍的行動,以及新華議會忽然通過的發行100億國債和增加的軍費預算,也給人一種山雨欲來的感覺。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不用李默在說什麼,英法利用制造能力,接連不斷增加越南、緬甸和印度等地偽軍數量,再加英美兩國開往澳大利亞如雪片般的船隊都說明,即便是新華不參戰,那麼只要英美法等國只要解決了德國,就會立刻掉轉槍口
這是毫無疑問的
沒人喜歡太平洋上出現一個利用歐洲戰爭消耗後,能獨霸海洋的存在尤其它還是一個異教徒國家
英國知道,即使他在歐洲損失慘重,但只要打敗了德國,把美國再拉進來,以協約國的裝備制造能力,那麼再多一個新華也未必能抗住
只要打敗新華,意味著歐洲再多損失幾倍,也一夜間全部回來了
這就是肌肉法則
所以雖然國內沒有任何表態,但在巨量的資金推動下,彈藥和雞蛋一樣源源不斷運往各地軍事倉庫,輕武器儲備被要求在兩年內從現在的可裝備30個師,飆升到100個師的規模,第一輛M3型坦克順利走下生產線,軍用卡車的訂單把國內所有汽車廠都擠爆,第二批12艘長江級輕巡洋艦被要求在兩年內必須全部完工,第一代兩艘航母則必須要在最遲明年四月完工,而後續的第二批六艘將在第一批完工後立刻開始建造
海量的采購訂單,讓總參和首相府一度考慮實施緊急狀態法案,因為如果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經濟將自動轉為戰時計劃經濟,意味著除了工資和規定的稀少利潤外,所有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物資糧食等企業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截留利潤,簡單說就是所有武器裝備價格至少下降兩成
不過這個提案被李默否決了,因為一旦實施緊急狀態法案,對國家經濟破壞實在是太大,之前因為底子薄,李默采取了大量政府基礎設施投資,和鼓勵工商的辦法刺激經濟,用三個五年計劃完成了工業的基本構架,提升了國民的生活水平,並且在政府鼓勵和幫助下出現了大批新技術企業。
可以說,目前新華正處于一個飛速的上升通道,保持一定比例的工商業利潤,加上政府和軍方大額訂單的推動,可以促使商人們更積極投資,擴建新廠或者增加工人,但如果實施緊急法案,那麼利潤被壓榨到最低後,反而會遏制民間投資,迫使經濟停滯不前。
以目前新華國內五大民營船廠為例,大量的軍方訂單讓他們都開始擴建船塢,增加設備,大量培訓工人,只需要在等兩年他們的規模就將達美英等民用船廠五年前的規模,意味著可以為國家再提供超過三十個萬噸級船塢
所以如果此時進入緊急狀態,那麼他們就沒有利潤去完成建設,雖說遲早都會進入緊急狀態,但能晚一天經濟就少受一天的傷害,所以唐紹儀和陳平都接受了李默的建議,更多的采用國企主動壓縮利潤,民企競爭報價的原則,這樣也使得采購價格下降了很多。
12月30日,在新年即將到來的前一天,李默搭乘火車抵達了成都,名義上是來慶賀巴蜀在經過了十年的艱苦施工後,境內第三條鐵路線終于全線貫通,正式西南最重要樞紐,實際上卻在結束了歡慶儀式後,在空軍司令薛慕華和海航司令樂飛的陪同下,悄然前往位于成都郊外的西南飛機研究所。
巴蜀之國,不僅有豐沛的資源,而且還深處內陸心髒,所以幾年前第一條鐵路通車後,李默就開始有意識的將一些重要工廠和研究所搬遷到這里。
其中最大的就是新華第二航空研究所和成都飛機制造廠。
車隊進入了空曠的廠區後,幾架小巧的單翼飛機讓李默立刻興奮起來,經過一年的緊張試飛和改進,第一架F4A空軍型已經走下了生產線。
這是一款真正的戰斗機,分別采用了750馬力昆侖二型液冷直列V型8缸和風神三型15缸星式風冷發動機,之所以同時采用兩種引擎不是因為李默認為自己的後勤太強大,而是考慮了未來發動機技術發展需要多元化的折中產物。
和之前的F3雙翼禿鷹相比,F4可以說是集合了李默帶來的後世理念和十幾年來新華航空技術的結晶。
流線型機身,采用了下單翼設計,放棄了木板和帆布,全部采用了科學院最新研制更輕更堅固的鎂鋁合金,翼尖外緣從圓形改為了切尖造型,改善了機翼阻力,同時為了保證低速的機動性,又發明了更大更有力的開縫式襟翼,空軍液冷型號還額外加裝了發動機整流罩來改善氣動。
後…可收放起落架,使得飛行時的阻力更小,加上封閉式座艙,和領先歐美的強勁發動機,采用了缸內噴油等技術後,使得它可以做任何動作而不至于漏油,同時也使得翼展11.5米,全長9米,空重1.35噸的F4A達到巡航120節/每小時和最大320節/每小時的速度。
除了機內油箱外,李默機翼油箱的概念也得到了應用,不僅讓航程大幅增加到1300公里,升限也達到了6000米。
之所以數據一下子大幅飆升,除了發動機技術在波斯和北非折磨近兩年後取得了突破外,更主要是的三葉不對稱螺旋槳的應用,其實早在發動機始終無法突破後,李默就苦思冥想歷史上還有那些航空技術是自己沒注意的,由于他真不太懂飛機,直到看到北非雄鷹連續發回電報說螺旋槳設計有問題的報告後,才想起自己的螺旋槳好像比二戰的飛機少了一個。
三葉螺旋槳技術並不太復雜,經過長時間的吹風實驗後,研究所立刻掌握了這項技術,由于是非對稱的,所以不僅可以減小發動機振動,使得飛機更安靜,保證飛行平穩性外,也可以提供更大的拉力,所以一下子就把發動機的能力發揮了出來,要不然按照阿德爾他們的實驗,如果繼續用雙葉對稱槳,那麼起飛重量,速度和機動力至少下降三成。
飛機性能的突破,使得飛行研究所在內部布置上也游刃有余起來,四挺12.7毫米由大毒蛇改進來的航空機槍,兩門在機頭同軸布置,兩門在機翼根部位置,總備彈達到了1800發。
雖然裝備部正在研制25毫米機炮,但目前來看趕不上進度了,不過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四門機槍的布置也足以橫掃天空中那些木頭架子了。
先進的短波電台,無線電導航儀等設備,陀螺儀等設備,讓飛機不僅外部優美,內部也充滿了時代感。
最後等看完F4A的飛行表演,李默手癢下還親自駕駛了一番,由于是新飛機,雖然大家有信心,但還是嚴格讓皇帝陛下不準做大機動動作。
等李默從飛機上下來,立刻想到了二戰初期橫掃天空的日本零式戰斗機,可以說新華目前的這架F4,絕對能迷你版零式,不僅僅因為它外形比較像,更因為他將會讓各國都體驗到後世二戰初期美國拿零式束手無策的尷尬。
體驗了一把新飛機後,李默又參觀了實驗室中正在裝配等待試飛的F4C和F4d兩種延伸型號,C型其實海軍空戰型,根據李默想法研制了折疊機翼,加固了起落架和機身結構,但也因為這些機身重了不少,性能比空軍型差一些。
至于F4d,則是專用的攻擊機,無論是翼展還是長度都加大了不少,主要是為了載重後獲得更好的空氣效用,由于空軍和海軍的要求差不多,所以暫時還沒有細分,不過考慮到正在研制的航空魚雷重量可能將達到700公斤,還要搭載兩位飛行員,如果再使用折疊機翼的話,可能將導致重量太大飛不起來,所以F4d的機翼暫時不能折疊,必須等配重試飛後才能最終決定。
除了最關心的F4外,李默還參觀了其它的各類飛機,說實話很多讓他這位穿越者都大驚失色,比如你見過裝8台螺旋槳的恐龍嗎?
不過李默沒制止這種夸張的奇思妙想,反而大大鼓勵了一番,其實在放開了國內民用飛行市場後,民間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個人飛機愛好者,根據之前的報告,全國注冊的飛行員已經達到了五萬人之多,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數千人的速度在增長。
各類奇思妙想都被提了出來,改裝飛機成為了年輕冒險者們的最愛,競速比賽數不勝數,而商人們也喜歡通過資助一些比賽,趁機大肆宣傳自己的商品,這就愈加刺激了航空業的發展。
最後李默還參觀了裝配車間,根據陪同的裝備部工作人員說,包括成都,奉天和鄭州在內的新華三家最大飛機制造廠現在每年可以生產兩千架這種飛機,如果加足馬力,再加上民間的小飛機廠,甚至可以達到每年五到七千架的能力。
李默雖然听的心潮澎湃,巴不得一夜間搞出一萬架先把天空鋪滿,但價格也一下子飆升到5000藍幣的價格,所以他到了嘴邊的話還是收住了。
現在是有錢了,但也不至于那麼急迫亂花,何況從這段時間增強型F3G禿鷹和F4的模擬空戰交換比來看,猛造大造只能是亂花錢,而且新的采用火箭助推的彈射座椅目前還在最後實驗中,根據阿德爾說,最早要半年後才能批量裝備,何況技術發展這麼快,萬一兩年後更強的出現了,那麼浪費比戰損還嚴重。
所以點點頭還是按照計劃來,先讓空軍訂購500架單座型和500架雙座型,後者主要是讓飛行員盡快適應這種新飛機,而海軍則需要等C和d兩種型號試飛結束後才能決定下多少訂單。
一連半個月來都處在興奮中的李大皇帝征求了薛慕華和樂飛的建議後,親自給F4空軍和海軍型取名,野馬和大黃蜂。
先把名字搶掉再說
(君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