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回馬邑事
昔日並州第一高手,難道就是眼前這個少了半條命的病夫?
聞听王大叔如此推崇張台,眾小心中不禁詫異萬分!可是看王大叔激動的模樣,似乎不像說謊,一時間眾小心中半信半疑。
不過听那人提到「馬王」,還說出王大叔的名字,莫非王大叔當真是他口中所提之人?想到這里,眾小又把目光投向王大叔,霎時間,這個平時不顯山露水的王大叔,在他們心中也變得神秘了許多!
「張將軍曾經在馬邑從軍,官至驍騎都尉,當年,我曾經為張將軍選過馬匹,故而相識。」王大叔見眾小模樣,便大致知道他們心中所想,沒有多做解釋,頓了頓接著說道。「張將軍昔日一桿長槍打遍並州軍中無敵手,令匈奴和羌人為之膽寒!後因不滿上司濫殺俘虜,憤而辭軍歸鄉。只是沒想到今天我們還能再次相見!」
說完,王大叔上前擁著張台,哈哈大笑!想是他鄉遇故人,張台也是開心異常。見王大叔如此高興,賈詡招呼眾小取來食物,狗子還取出今日沽到的酒,拉張遼父子坐下。
言語之間,眾人相互作了介紹。
聞听王大叔在征戰之中失去左臂,九死一生,返鄉之後卻居無定所淪落為丐,最後不得已避居山中,張台不禁唏噓不已!
「敢問念祖兄,可否認得昔年‘馬邑之謀’發起人聶壹聶無雙?」眾人落座,自打張台進洞一直默不作聲的賈詡,忽然開口向張台問道。
「這位先生怎知張某先祖名諱,汝等欲待何為?」聞听賈詡之言,張台大驚失色!無意之中月兌口而出的一句話,卻是承認其便是賈詡口中所說的聶壹後人!
意識到自己言語有失,又見眾小注視于他,張台面色倏變!
「既然已知張某身份,盡可放馬過來!」只見張台呵呵一笑,隨即長身而起,將其子護于身後,望向眾人的眼光已經滿是警惕!瞬時渾身充滿暴戾之氣,好似一頭隨時準備突起傷人的猛獸!
眾小聞言不由得一陣錯愕,難道,自己帶回來的人竟然是為惡之人?想到此,眾小遂即拉開架勢,護住幾位大人。狗子等人更是取出了刀槍之物,指向他父子。王大爺見此情景不由一愣,張祺只是看著張台父子,沒有理會大牛遞到手邊的長刀。
「無他,賈某只是看到張兄相貌,酷似當年‘馬邑之謀’發起人聶壹聶無雙,遂有此問。」看王大叔也是一臉疑惑,賈詡遂開口解釋。「對于聶壹前輩,在下甚是佩服,張兄大可不必擔心!今日得見聶翁後人,賈詡三生有幸!」說完示意眾小退後,含笑上前,對張台深施一禮。
看賈詡如此說,眾小和張台父子這才放松下來,王大叔笑著拉張台父子重又到火堆旁坐下,為眾人做了介紹。
聞听張台承認乃是聶壹後人,張祺此時卻是已經確定,眼前未滿弱冠的少年,就是史書中記載,日後揚名天下、威震敵膽的張遼張文遠!只是他心中還是有些不敢相信,看著面前稚氣猶存的半大小子,不由一時恍然!
見大家緩和下來,賈詡就方才所提的「馬邑之謀」之事向大家作了說明。
「自秦以來,涼州以東,並州、冀州以北,就生活著一支放牧牛羊、馬匹的游牧民族,漢人稱之為匈奴。彼等常年逐草而居,游牧為生。北地苦寒,彼等生活方式不似中原漢人,不事稼穡,因而數百年來,每至嚴冬,便會缺少糧草,致使人畜大量減員!故而缺少糧草的冬季,匈奴人無余糧,牲畜缺少飼草,往往有大批匈奴人和牲畜凍餓而死!不得已,匈奴經常趁此時節,興兵南下打劫,以此渡過冬季的困境。」說到此處,賈詡臉上露出一種古怪的神色,似乎對其頗為同情;然而話鋒一轉,神情已是一片恨意!
「如此一來,倒是被其錘煉出一只擅長騎射的彪悍騎兵。初始,匈奴騎兵僅僅是為了糧食來犯,後來匈奴開始垂涎中原的富庶,頻頻興兵騷擾大漢北疆城鎮。然而匈奴鐵騎來去如風,自漢高祖建漢始,匈奴一直是大漢北疆之患,大漢一直苦無良策應對,也只有通過和親,通過邊境互市來緩解匈奴冬季糧草壓力,從而勉強維持與匈奴的安定。此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武帝即位,漢王朝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經濟、軍力漸強。于是,武帝決議改變自漢初以來屈辱的和親政策,揭開了對匈奴大規模反擊作戰,對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戰爭。而馬邑伏擊戰即是戰端!」提起匈奴鐵騎,賈詡言語之中甚是向往,想是對于那來去如風的鐵騎頗為贊賞!
原來,由于賈詡對于大漢的古怪心情,平日里並沒有和眾小講解大漢的歷史,是故眾人並不知道他所提到的「馬邑之謀」。于是,借此機會,賈詡向眾小講解漢匈戰爭的由來。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針對匈奴多次背信棄義人侵「邊境被害」的情況,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恰好有馬邑商人聶壹進謁正恢,說匈奴常為邊患,不如乘他們和親無備,誘令人塞,伏兵襲擊,必獲大勝。正恢听了聶壹建議勸漢武帝出兵。此謂‘馬邑之謀’!可惜近乎完美的‘馬邑之伏’以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之後,自武帝元光二年馬邑伏擊匈奴起,至征和三年李廣利敗降為止,匈漢之戰正面戰場持續交兵四十四載。大漢雖然打贏了戰爭,殘酷的戰爭卻讓大漢失去了百分之五十的人口。
確實如慈兒所言,傷心各族起刀兵,同根相煎都歸了土。勝,百姓苦;敗,百姓苦!而此後匈奴繼續為禍中原至今長達三百余年。如果大漢不能奮發圖強,依然積弱不振,結局難料!」說完,賈詡口中自語,意態淒涼!
「勝,百姓苦;敗,百姓苦!」重復著這句話,張台不由得產生共鳴,連連嘆息!不過旋即回過神來,「不錯,若是當年先祖所謀‘馬邑之伏’成功,漢匈之戰絕不會持續多年,也不會有邊關城下累累白骨,城內萬戶蕭疏!」
「不知張兄可否將令先祖昔年經過詳細告知,以解賈某心頭之惑?」看到張台慨嘆,賈詡心有戚戚!不過轉而想到‘馬邑之謀’失敗,其中必有蹊蹺,遂問出他心中的疑惑,一臉殷切之色!
見眼前這位三旬文士初時一口道出自己來歷,談起昔日歷史,亦是娓娓道來,如敘家常,張台心知此人必非常人。見他相詢,遂抱拳一禮,長嘆一聲,一臉苦笑,緩緩說出當年之事!
「先祖一脈當年定居馬邑,本是當地富商。在漢、匈奴之間販賣糧食、馬匹、食鹽和茶葉,頗有家資!」張台拿起手邊張祺斟好的酒一飲而盡,抹了把臉、幽幽說道︰「可到了先祖一輩,他不喜經商,倒是酷愛談詩論文、舞槍弄棒,經過一番刻苦,先祖倒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後來,先祖經舉薦為官,就任並州馬邑郡守主簿。期間,以行商為幌子,來往匈奴各部落之間,偵知敵情,出謀劃策,歷次擊退來犯匈奴,深得當時大行令王恢寵信;先祖對大漢朝廷也是滿月復赤膽忠心,恨不得肝腦以報!」一言及此,張台神色之間滿是自豪!
「原來如此!」賈詡面有沉思之色,點頭說道︰「年初我行徑馬邑,閱讀馬邑郡志,上面提到過先祖當年以富商身份,設計謀害前來大漢和親的匈奴王,事跡敗露並被朝廷指謂破壞匈漢和親,朝廷和匈奴雙方均視其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原本我還覺得奇怪,想令先祖不過一屆商賈,怎可能獻計武帝?原來令先祖當年曾經就任馬邑郡守主簿!如此看來,這其中必有不為人知的內幕!」
說完,賈詡看向張台,滿面期待!
「如方才文和兄所言,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武帝針對匈奴多次背信棄義、人侵邊境的情況,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先祖有幸跟隨大行令王恢得見武帝,並獻一策。先祖言道可派一人帶上貨物,以經商為名,假降匈奴。並以斬馬邑令丞、降城為餌,誘匈奴單于入塞,伏兵擊之!」張台說到這里,端起酒碗一飲而盡,接著含笑說道,「先祖當時身為大漢將士,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為打擊匈奴,安定大漢邊陲,乃自薦孤身入匈奴,計誘單于。」說完,神色之中滿是驕傲,想是為祖先的忠勇而自豪!
「想那單于雖然精明強干,然利欲燻心,貪圖財物,加上聶前輩之前數代與匈奴皆有生意往來,必會相信令先祖所言,」賈詡頷首贊許,接著果斷的說道︰「朝中眾臣意見肯定不一,必然有人反對,不過此計定會被武帝采納!」
「正如先生所料!」有些詫異的望著賈詡,張台繼續說道,「先祖之策遭到護車將軍韓安國等人反對,彼等以刀兵禍國、安定發展為由,反對對匈奴作戰;然武帝和大行令王恢等人則以為先祖所言甚是,如果能夠畢其功于一役,襲殺單于,則大漢北疆無戰事,主張采納先祖所謀,對匈奴作戰。雙方展開激烈的廷辯。最後,武帝還是采納先祖之策,決定對匈奴作戰。只是賈先生如何會料定會有人反對呢?」張台不解的問道,望向賈詡的目光已是充滿敬佩。
「汝等想想,匈奴屢屢南下犯我大漢,大漢之前被迫與其和親,方保得北疆安定!武帝雄才大略,早有開疆拓土之意;天朝上國受蠻夷欺凌,想必其心中必然不甘;兼之其此時年輕氣盛,有此良機,豈有不用之理?」賈詡微笑,將其判斷娓娓道來。接著話鋒一轉,「那不知後來武帝是否遣人帶領大軍,埋伏于馬邑周圍山谷之中,欲待伏擊匈奴?」
「時隔多年,先生判斷竟無半分差錯,先生真乃高人!」想到他一開始就看出自己的身份,此時還能料到當時的情形,張台不禁心中佩服,遂向他一禮道。
「廷議之後,大漢隨即進行部署。先祖先行誘敵之計,攜帶財物孤身入見匈奴單于,並與之約定,斬殺馬邑令丞後,懸其頭于城門上,以為攻城的信號;與此同時,武帝遣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埋伏于馬邑城外山谷之中。大軍就位後,先祖返回馬邑,斬殺死囚一名,懸其頭于城門旗桿,通知單于使者已斬殺馬邑令丞吏,著其通知單于火速率軍進城,以防遲則生變。單于使者見城頭懸掛首級,並見先祖控制城頭,遂信以為真,速報單于。單于見大事已成,立即率領十萬匈奴鐵騎長驅南下。不到兩日,單于軍隊一路勢如破竹進入武州塞,距離馬邑城不到百里!」
「這般看來,一切都按照令先祖所謀,並無意外!」眾人听到此,不由甚是振奮,就連一貫冷靜的石頭,也不禁點頭贊道。「如此一來,只要單于進入城中,想必插翅難逃!」
說完,石頭忽然想到此次設伏,最終失敗而終,不禁一臉期待的望向張台,期望他一解其中之或。眾人除了賈詡臉色依舊如常,其余之人臉上亦是一片疑惑之色,靜靜的等待張台繼續講述。
「眼見得單于入網,先祖以為此計成矣!誰料,就在馬邑城外,單于忽然收兵返回,迅速離去。依照原定部署,馬邑伏擊戰打響之後,由王恢與李息、李廣三位將軍率軍三萬襲擊匈奴軍糧草輜重。單于帶兵撤退後,王恢將軍見匈奴勢大,不敢及時襲擊匈奴軍,後經李息、李廣二位將軍勸說同意出兵,然時已晚矣!結果匈奴十萬精兵無一損失,並乘機攻陷我大漢邊關城池數座。如若當時,彼等能夠阻截匈奴一時,則漢軍趕至,定叫單于有來無回!」說到此處,張台不由憤然,倒了一碗酒,仰首飲下,長長嘆了一口氣。
「莫非單于軍中竟有高人識破此計不成?不對,若是如此,單于也不會突襲千里,兵臨馬邑方才退回?難道是有人向單于通風報信?」賈詡聞听此言,疑惑至極!
「難道真如史書記載,單于見馬匹遍野,卻無牧者,才引起猜疑?兼之正巧于附近烽火台捕到一雁門尉史,得知馬邑伏擊計劃,才速速離去?」聞听賈詡之言,眾人不由隨他的話語面色轉換不停,最後不得要領,還是將目光投向張台,期望他一解其中之或。
「史家之言不過是君王之譜碟,為其粉飾太平而已!想那時漢發傾國之兵,與匈奴如此強大的對手對決,如雁門尉史之流焉能知曉此絕密作戰部署?」張台一聲冷笑,滿面激憤!拿起面前的酒碗一飲而盡,重重吐出一口氣,略微平靜之後,方才接著說道。「單于退兵確實是因為得悉馬邑伏擊計劃,然絕非由什麼雁門尉史口中得來。」
「如此看來,史書之中竟多不實之處!難道是此次伏擊行動出現紕漏?」目現異色,思慮片刻之後,賈詡苦笑開口到,「是了,想那大行令王恢並非領軍之人;御史大夫、護軍將軍韓安國又是主和派;將領之間不能齊心,難免在部署之時會有疏漏,而匈奴單于王久經戰陣,必定會有所察覺!不過,他又怎會兵臨城下方才退兵呢?」
「正如先生所料!」張台狠狠的攥緊拳頭在空中一揮,似乎是要揮去胸中的憤怒,隨後懊惱開口,緩緩說出答案!
想到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真相就要被揭露,眾人均是聚精會神,唯恐漏過一個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