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林悠遠應伏羲之請,于棲鳳山開講大道,特說五行陰陽之理,听道眾人俱覺受益匪淺。尤其是林悠遠提到精神水火之說,更是涉及到了「性功」修煉之範疇,卻是此時洪荒眾生所未曾聞、未曾想之修行至理,一時間倒教滿座修行之士俱都屏氣凝神,生怕漏掉任一關節,誤了自家今後修行。
其實,所謂「性功」、「命功」,若是簡單籠統點講,亦可理解為精神修煉與**修煉的區別,此等概念,放到林悠遠前世去,不說那些真正有研究的修行之人,便是任意一個對網絡文學有點了解的,亦能將其中道理說出個七七八八來。但此時洪荒眾生修行卻仍多是靠自家模索,林悠遠將這番道理點出來,于其等而言,卻是振聾聵,好似醍醐灌頂一般了。
「……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
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
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
林悠遠這番講道,畢竟仍以五行陰陽為題,故而他講解精神魂魄之理,亦以五行之說為重。
「……惟水之為物,能藏金而息之,能滋木而榮之,所以析魂魄。
惟火之為物,能金而銷之,能燔木而燒之,所以冥魂魄。
惟精,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精。神,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神。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魄。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魂。
惟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
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
以我之魄,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金之為物,可合異金而之為一金。
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譬如木之為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
這一番講道,林悠遠自精神水火生開來,好一番洋洋灑灑深邃博大,倒教座下眾人听得個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凡此听道眾人種種作態,林悠遠卻只一味不理,最後只自顧自作結道︰「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回環不已,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幾億萬歲,未有窮極,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幾萬禽,陰陽雖妙,不能卵無雄之雌。惟其來于我者,皆攝之以一息,則變物為我,無物非我,所謂五行者,孰能變之?」
林悠遠這最後一問,被他以無上大道玄音喝問而出,台下听道諸人俱是猛地一震,只覺此番听道種種所得俱都歸于這一問當中,心中俱是嘆服。
而林悠遠話音落地之後,他身後侍立的雲中子便又一擊那鐘磬狀法寶,卻是宣告此次講道便即結束。
那台下听道眾人听得此鐘磬之音,卻是俱都不舍就此離去,有幾個性子急的,幾乎便要不管不顧地開口求懇,或是將心中疑問問個清楚明白,可待他們看到法壇之上的林悠遠一副閉目冥神,仿若神游天外之態時,卻是無論如何也開不得口了。
伏羲將這種種情狀看在眼中,自然知道自家師尊如此做法必有深意,但自他著意經營棲鳳山以來,眼見著棲鳳山一日更勝一日地興盛起來,棲鳳山百族上下更因此而日益興旺安樂,他心中卻是覺出一種有別于往日修行進益時的滿足與喜悅來。故而即便因著棲鳳山諸多事務,他自家的修行已是多有耽延,眼見著便已跟不上自家妹子的修行進境,可他心中卻是半點也不後悔。
此時,為著棲鳳山上下這一場機緣造化,他便硬著頭皮開口向林悠遠求懇道︰「還請師尊垂憐!」
林悠遠听得伏羲此語,卻是猛地一睜雙眼,雙目之中精光四射,仿佛直欲將伏羲看個透徹一般。而伏羲在林悠遠這般注視之下,亦是心中巨震,直至此時他方才對自家師尊道行之高深有了一個親身感受。
而女媧自伏羲開口之時便是心中大急,此時見自家師尊作色,更是慌忙便要開口求情,可在林悠遠陣陣威壓之下,她卻現自己竟是開口不得,心中不禁越惶急起來。
良久,林悠遠方緩緩垂下眼簾,長長一嘆道︰「今日因便是明日果,唉……也罷,也罷,你既有此擔當,我卻何必非要阻你?便從了你願罷!」
林悠遠此話一落,伏羲便覺自家心中一跳,仿若有什麼東西被自家錯失了一般,讓他自心底生出一股悵然失落之意,而女媧亦覺心中一痛,只覺自家這些時日來的擔心,仿佛便要成真了一般。
只是,他兄妹二人雖有感應,卻哪里知道,日後一場滔天之禍,幾乎便連整個洪荒都要破碎,更是隕落大神通者無數,在林悠遠前世傳說中,伏羲便不得身免。這一世,林悠遠穿越而來,雖說洪荒世界早已跟他前世傳說中大不相同,可看棲鳳山今日之氣象,日後大難起時,只怕伏羲仍是難逃一劫。
這其中種種,林悠遠卻是不便與伏羲、女媧提及,況且事在人為,將來之事未嘗沒有轉圜的余地,他今日既是阻伏羲不住,便也不再多想,只將此事拋開,緩緩開口講道︰「修行之要,當有性命之別。何哉?有為功夫命功也,無為妙道性學也。」
此一句開宗明義,林悠遠卻是提綱挈領,直講性命之別了。台下眾人听得此句,再也管不得其他,只覺大道真言無非如此,當真直指修行之根本,性命之妙諦。
「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
緊接著,林悠遠便就此生開來,詳述性命之內涵,當真可謂闡精釋理,鞭闢入微,教那台下听道諸人俱都喜不自勝,只覺修行之康莊大道便在眼前。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最後,林悠遠以性命修行之要作結,台下听道眾人至此方覺盡興,俱都行禮如儀,誠心禮拜再三,方在雲中子並伏羲女媧的勸說下,緩緩散去。
至此,林悠遠這一番棲鳳山講道,方算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