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產階級的維系還與居民的不斷流動性分不開,這包括地域上的流動和社會層次上的流動。西部廣大的廉價土地為美國提供了流動環境,人們來去匆匆,皆為利益驅動。
在美國決定社會地位的不是出身與特權,而是工作與財富。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美國人不問你是什麼人,而問你能做什麼事,因為他們所推崇的是能力,而不是家庭背景,在這種情形下,一個固定的顯貴階層難以形成,這使得美國的中產階級社會得以持續下去。
雖然李安生並不認同美國的有些政治與經濟特色,但是並不妨礙他借鑒美國的經驗,在東北推廣農業社會促成中產階級。
讓他驚訝的是,中華民國同樣沒有戶籍限制,好像連袁世凱等人腦子里都沒有這個概念,跟他們說戶籍制度,他們說不定還听不懂,他們不是一國的。
李安生很傷腦筋,後世的戶籍制度到底是誰提出來的?
不過,究其歷史,他才發現,原來戶籍制度從古代開始就已經深入人心,習慣成自然,成為了骨子里的東西。
戶籍制度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記制度;一是管理制度。
戶籍登記,商朝時期就有,這倒是很正常。
但是戶籍管理制度,則是中國古代就有的一個極為不公正的制度。
戶籍管理亦即人口合法居住地的管理,所謂「合法」即政府將其編入戶口冊簿,視為一地正式居民。他們既承擔國家賦役,又可享受讓子女參加科考等權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采用「編戶」、「定籍」的辦法管理戶籍。如建立居民組織︰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五鄉為一軍(齊國);建立「春曰書比,夏曰月程,秋曰大稽,與民數得之」的戶籍核查統計制度等。
秦統一全國後,形成了嚴密的戶籍管理辦法。秦朝政府利用社區組織加強控制,進行什伍編制,「定什伍口數,別男女大小」,「什伍皆有長」,實行「連坐制度」;「使民無得擅徙」,人口遷居,應請求地方官吏「更籍」。
漢承秦制,實行編戶齊民,歷史上首次將戶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規範。
為了確保戶籍管理的實施,秦漢魏晉時期實行鄉里制。西漢時,「鄉間居民十里為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听訟、收賦稅,游徼循禁賊盜。」東漢時,「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告」,「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以相檢察,民有善事惡事,以告監官」。北魏時實行三長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強謹者」。
為了防止月兌籍,政府嚴禁自由遷徙,規定未經鄉亭批準、結清賦稅,不得遷徙更籍,違者受罰。這樣基層組織無形中就有了控制農民遷徙自由的權力。
大概,從那個時候起,中國就出現了限制農民自由遷徙,開始了這個苛政,這是個源頭。
編制什伍的目的是要被編制者善惡以告。月兌漏戶口,自佔年齡不實,逃離本土不承擔田租賦役,屬于惡,同伍者事前未加阻止,事後未行告發之責,要連坐,包賠逃戶的田租徭役。如漢朝規定︰「細民不堪,流亡遠去,中家為之包出,後亡者為先亡者服事。」西晉政府規定,舉家流亡,一旦被捉,家長斬首;北周時頒布《刑書要制》,規定「正、長隱五戶以上,隱地三頃以上者,至死」;隋朝時,《隋書?刑法志》規定,「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亡逃,則坐家質作」;宋唐時期對月兌戶者同樣嚴懲不貸,主管戶籍的官吏也受到牽連;明朝法律規定︰「凡民戶逃往鄰境州縣,躲避差役者,杖一百,發還原籍當差。其親管里長,提調官吏鼓縱及鄰境人戶隱蔽在己者與罪。」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又頒布榜文︰「今後里甲鄰人、老人所管人戶,務要見丁著業,互相覺察。有出外,要知本人下落,作何生理,干何事務。若是不知下落及日久不回,老人、鄰人不行赴官首者,一體遷發充軍」。
政府通過戶籍的整頓和嚴密的「什伍相保」、「什伍連坐」制度強制百姓,力圖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這種政策的確能收到一時之效。但它的成效是以百姓具備相對穩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為前提的。一旦政府和官吏橫征暴斂,或遇天災,在貧困的煎熬和饑寒的交迫下,任何禁令,都將成為一紙具文。
歷代政府之所以重視戶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借此為國家的生存籌措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料。
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範圍中,限制其流動,甚至把任意離開戶口所在地視為一種犯罪而加以懲處。如金朝規定︰「避役之戶舉家逃于他所者,元貫及所寓司縣官同罪。」明朝規定︰「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游。」
在農業社會,以土地為主的生產經營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本來就具有制約人口流動的客觀條件,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從外部加強了這種安土重遷的特征,人身的束縛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封閉,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權︰蔭補,即做官的資格,減免某些稅收,差役免除和減免刑罰等。作為特權戶種的官戶在宋代以後消失了。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包括民戶、匠戶、灶戶和鋪戶等。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其社會地位基本相同。而賤籍戶種的社會地位低于平民,包括軍戶、錄戶、雜戶、樂戶和丐戶等。
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體現在對人口等級、職業的控制上,即同人口的地域流動一樣,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如軍戶、匠戶和雜戶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襲性。軍戶自東漢末和三國時出現歷朝各代均實行世襲制,以達到「兵之子恆為兵」的目的。三國時期,軍戶的兒子世襲為士兵,女兒也只能在軍戶內嫁人,形成了戶籍對婚姻的制度性限制。雜戶主要是指擁有各種技能、技巧的專業戶。北朝時就規定他們的子弟要世襲父業,不得進學受教育。匠戶主要是指各種手工業者。唐朝政府對官府掌握的手工匠戶的世襲性作出了明確規定,《大唐六典》卷7載︰「工巧業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後,不得別入諸色」。宋元以後控制更嚴,《元史?刑法志》載︰「諸匠戶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黹繡,其輒敢拘刷者,禁之」。
現行戶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顯,戶籍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1914年元旦,李安生到了北京之後,與國會議員們的第一次見面,談的便是這個問題。
「農業社會中的美國人沒有封建式的桎梏,他們對自由、民主的推崇,他們的個人主義傳統,對教育的崇尚,對法律的尊重,廣泛的社會流動機會,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使得他們對推進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尤為熱衷,他們在新世界看到了美好的前景,機會對每一個勤勞、肯干的人都是敞開的,即使是貧困的新來者,經過一代的努力往往也能成為中產者,可以說,農業社會時期的美國是中產階級的樂土。」
「我國為何不能效仿,或者說,借鑒美國的經驗,在中華民國大地上嘗試一下?讓一個貧窮的百姓,有希望能夠過上小康的生活。什麼是小康,吃得飽穿的暖,能有余錢,安居樂業。也能下下館子,甚至出國旅游一趟。總不能都是外國人來我國旅游,咱們的老百姓也要走出去看看外國是個什麼樣。」
剛開始听李安生說的很嚴肅,可到後來就有些詼諧幽默,讓會場的氣氛為之一松。
不過,也有許多議員不以為然,李安生具有美國背景,什麼都推崇美國,是不是太過了些?
或者說,稱呼李安生為美國帝國主義代言人也不為過,對了,李安生與德國帝國主義的關系也很好。
並不是所有的議員都支持李安生,所以,李安生還需要用更多的實際行動,來爭取更多議員的支持。
《中華民國約法》必須要盡快出台,以此來為李安生登頂鋪平道路。
正當李安生在國會與議員們互動的時候,袁世凱卻優哉游哉的來到了奉天,對奉天進行訪問。
所到之處,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作為前任大總統,他急流勇退,贏得了相當崇高的美譽。
此時,他正在參加一個慈善聯合會舉辦的助學儀式,他老袁如今也是這個聯合會的名譽董事之一。
他雖然貪財,卻也知道取之有道,這個有道,自然是听從李安生的建議,回饋社會,然後憑借崇高的聲譽,使得家族企業有所進步。
他也總算是慷慨了一回,捐了不少錢。
小雀兒乖巧的坐在了春桃的身邊,年方二十的她,已經出落的亭亭玉立,端的是一個標致的小美人兒。
作為李安生的義妹,她也成為了搶手貨,無數少年俊彥趨之若鶩,追求她的人可是從她的辦公室門口,排到了學校大門口。
忘了說了,小雀兒如今可是一位中學教師,去美國留學了兩年半,也算是小有成就。
她听從李安生的建議,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是啊,人民教師,現在許多教師都是來源于人民。
師資力量的缺乏,使得過去的許多舊知識分子都成了回爐貨,翻新貨,他們接受了系統的突擊培訓,專門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促使他們成為了小學師資力量的主力軍。
目前中國要推行十年義務教育困難重重,大量的缺乏教師,這始終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總不見得讓教師過度勞累倒在教台上的事件,頻頻的發生罷。
為此,他可是求助了美國與德國方面,政府也好,民間也好,發動了這兩個國家對中國進行教育援助。
小雀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回國的,她也成為了廣大回國支教的華僑青年大軍中的一員。
由于她的出現,曾經的東三省總督府,多了不少她的仰慕者,使得位于總督府的奉天小學與奉天中學成為了東北教師配備最為到位的學校。
她可是奉天中學一朵花,人見人夸。
如今這朵花,穿著合身的教師裙,挺括的毛呢大衣,像模像樣的裝淑女呢。
要是她的追求者們知道她其實並不是淑女,而是個小惡魔,不知道會不會嚇到吐血。
想當年,李安生可是沒少在牙尖嘴利的小雀兒身上吃盡了苦頭。
每次小雀兒見到李安生都要狠狠的挖苦諷刺一番,似乎是一點都沒有因為李安生水漲船高位高權重而有所收斂。
在她的心目中,李安生永遠是那個被她們從冰天雪地中救回來的一個傻瓜蛋加倒霉蛋,永遠都是那個有些愣頭愣腦的李二愣。
李安生是怕她怕的要命,這小丫頭片子的嘴,可真真是要命,也不知道哪個倒霉蛋能娶上她。
小雀兒忽然優雅的打了兩個噴嚏,用手絹輕輕掩著口鼻,引來一陣的關注。
哼,哪個不要命的在背後說姑娘我的壞話?
小雀兒臉上帶著淺淺的笑,心里卻恨恨的想著,牙齒磨了磨,乖乖,真要命。
要是追求她的那幫年輕俊彥們知道此刻小雀兒心中所想,只怕要下巴都掉到地上。
追求小雀兒的年輕俊彥之中,自然也有附炎趨勢之輩,誰不想借著小雀兒的關系,成為李安生的近人。
誰都知道,李安生很念舊,對春桃、林虎、洪老六等一干舊人很是照顧,對小雀兒這個義妹也是無比寵愛。
要是能夠娶上小雀兒,簡直就是一步登天,故而,無數富商大賈,世家大族紛紛鼓動子佷前來追求小雀兒。
對于這些投機倒把之人,跟蒼蠅一般,很讓小雀兒心煩,每天都讓她厭煩透了。
偏偏她姐姐春桃還逼著她,常在她耳邊念叨,耳提面命,要讓她裝淑女。
哼,淑女,什麼時候把本小姐惹惱了,讓你們好看。
她恨恨的咬著牙,眼神卻越發的溫柔嫵媚起來,這個小魔星,簡直就是個頭上長角的。
不過,她心中倒是有一個人,讓她覺得與眾不同,念念不忘。
那個家伙,是個很有趣的人呢,跟安生大哥一樣,一樣很有趣。
她的腦子里閃過了一個影子,瘦瘦弱弱,很文靜的樣子,卻是個戰功累累的戰地英雄。
安生大哥叫他小廣西,其實他叫做曹偉,他總是靦腆的笑著,但是卻有情有義,血性剛直。
她也听說了當初小廣西在廣西鬧兵變時的故事,結果小廣西以待罪之身,給發配到了外東北,如今又調回來,到了奉天教導師之中。
她特別喜歡去稿軍時,看到小廣西那副迷迷糊糊卻頭腦無比精明的樣子。
這個壞家伙,哼,居然每次去都躲得遠遠的,下次讓本姑娘抓到,有你好看。
她哪里知道,小廣西曹偉早已經識破了她的真面目,這個外表淑女其實小魔星的女,每次見到她都是逃得遠遠的,有多遠就逃多遠。
小雀兒使小性子,搬出李安生來嚇唬藍天蔚都沒用,免談。
這次慈善活動很正式,這是因為有教會的人參加。
中華民國崇尚信仰自由,也允許外國教會的自由傳教。
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以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會和傳教士就妄圖用「十字架征服中國」,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鴉片戰爭後,由于中英《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便給教會和傳教士的侵略活動提供了合法的依據。二十四年簽訂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中,明文規定允許在五口通商地區建造教堂、醫院,遂使傳教士的宗教活動和侵略活動有了牢靠的據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傳教士遂以《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為護符,以本國駐華公使為後盾,利用一切機會深入內地城鄉,建設教堂會所,進行各種侵略活動。他們揚言:「準備在每個山頭上和每個山谷中設立光輝的十字架。」
到中國來的傳教士中,個別人在傳播西方文化、增進中外聯系上,做了些有益于中國的好事;多數人是信仰虔誠、但深受殖民主義和宗教神學影響,企圖用基督教、天主教來「挽救」「異端橫行」的中國,自覺不自覺地為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擴張服務;更有一部分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殖民主義分子,以征服者自居,並在「聖潔」面紗的遮掩下充當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