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四)漏底
財部彪認為,日本在華盛頓會議上佔支配地位的目的是改善糟糕的日美關系,「如果海軍軍縮不能成功,海軍競賽繼續沿著現有的計劃發展下去,那麼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盡管英國不再有能力擴大它的大海軍,但英國肯定會做某種事情……盡管美國公眾輿論反對擴充軍備,但美國有力量,一旦它感到需要,就會任其所願地去擴軍,終日本將為此付出代價。」
加藤友三郎支持財部彪的意見,但以加藤寬治為首的對美強硬派則堅決表示反對,雙方爭執不下。財部彪于是致電日本政f ,提出了供政f 選擇的四個方案︰一、不做任何妥協,冒談判破裂的危險堅持80的比例,否則退出會談;二、謀求10︰7的比例,但保留正在建造的「紀伊」號戰列艦;三、接受10︰7的比例,放棄「紀伊」號戰列艦;四、接受10︰6的比例,保留「紀伊」號戰列艦。
但日本人根本沒想到的是,這一電文當天即被代號為「電碼編制公司」的美國陸軍部軍事情報處第八科(I-8)截獲並破譯,美方通過技術上的優勢就此掌握了日方的談判底線。
10月20日,日本外j 大臣內田康哉以日本政f 的名義訓令日本代表團,稱在日本國內連小學生都為建造「紀伊」號捐款,因此即使從國民感情的角度說也不能廢棄「紀伊」號。內田要求盡全力實現選擇一,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努力實現選擇二。如果「盡管已做大努力、但根據情況和總方針不得不退到選擇三上去」,則應該「盡力獲得他國對其在太平洋的防務力量進行削減、或至少使其維持現狀的保證,以求削弱美國艦隊在太平洋的集中活動能力。此外還應該適當提出保留意見,說明我們只有在上述條件下同意10︰7的比例。……絕對不能接受選擇四。」
在得到訓令後,加藤寬治認為日本政f 過于軟弱,當場表示不接受,並為此和財部彪及加藤友三郎大吵了一場,以至于加藤友三郎當場心髒病發作,住進了醫院。
11月1日,英國首席談判代表貝爾福又與財部彪進行了一次單獨會晤,根據「英日同盟」殘存的一點互惠j n神,財部彪將日本的談判底線告訴了他。貝爾福此前已經從美國人那里得到了相關的情報,因此從容地告訴財部彪,英國可以滿足日本保留「紀伊」號戰列艦的要求,並答應太平洋特定地區不設防。11月2日,財部彪便向美國提出了第一項選擇,即堅持10︰8的比例。而d n徹對方全部底牌的美方對此提議予以全盤否定,堅持10︰6的比例和拆毀「紀伊」號,因此加藤只好再度致電國內請示。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休斯同中國外j 部總長顧維鈞進行了多次會談,征求中國方面對于限制海軍軍備的意見,和頑固不化仿佛成心來攪局的日本代表團截然相反,中國代表團從一開始便表現得積極而富有誠意,一下便贏得了美方的好感。
顧維鈞告訴休斯,無限制的擴充海陸軍備無益于世界的和平穩定,而巨額的軍費開支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是沉重的負擔,因此縮減軍備尤其是海軍軍備是必要的,中國人民一向愛好和平,雖然目前中國海軍的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但中國並不在乎什麼第一第二的虛名。中國當前主要的任務是發展經濟,海軍的軍費開支已經使中國的財政難以負擔,和平時斯保留如此規模的海軍確無必要,因而中國人民願意「鑄劍為犁」,只要保持美國海軍60的比例就可以了。
顧維鈞還誠懇地表示︰如果各國對限制海軍軍備猶豫不決,中國願意為各國做出表率,先行裁減海軍艦艇,如果美方認為60的比例過高,保持美方的55甚至50,中方也可以接受。
中國方面的態度讓美國方面大為意外和感動,休斯表示︰中國海軍為維護世界和平曾做出重要的貢獻,中國海軍同時也是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這句話明顯是沖日本人去的),限制海軍軍備是全世界愛好和平國家的共識,中國人民的和平願望一定會得到滿足。至于中美海軍的比例,休斯認為,「中國海軍的規模應該保持足以應付‘鄰近海洋國家’(其實就是日本)」,顧維鈞听出來了休斯話里的暗示,即中國海軍的比例將同日本海軍持平,因而順水推舟的沒有再提任何要求。
11月17日,日本政f 回復財部彪,以「三」為後底線,但要求他設法保留「紀伊」號戰列艦,代之以因地震廢棄「天城」號戰列巡洋艦。11月29日,財部彪在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大廈會見了休斯國務卿和貝爾福勛爵,正式提出日本要求10︰7的比例,稱這是日本的後底限,並要求美國在從阿留申到菲律賓、從關島到夏威夷的全部太平洋島嶼上停止建設的軍事基地。財部彪稱「我希望……就在太平洋的基地和要塞維持現狀達成明確諒解。如果太平洋島嶼、尤其是菲律賓和關島這樣的前哨基地獲準無限制地發展……我擔心日美兩國的友好關系就會立即變成敵對狀態。」休斯依然堅持10︰6的比例不松口,原則上同意在關島和菲律賓保持現狀,但並不是「前哨基地」的夏威夷則要排除在外。雙方再次陷入到了僵持之中。日本代表團見到談判絲毫沒有轉機,便威脅要退出談判。
由于對日本方面通信密碼的破譯,美國方面清楚地了解到了日本的底線,經過會議討論之後,為了能夠達成協議,美國方面同意了日本方面的要求。
12月15日,美英日三國代表就海軍裁軍問題達成臨時協議,日本接受美國提出的10︰10︰7的主力艦比例;日本可以保留「紀伊」號而廢棄「天城」號;作為j 換,英國可以建造兩艘裝備16英寸艦炮的戰列艦;美國則可將「西弗吉尼亞」級中建造進度比較的「科羅拉多」號和「馬里蘭」號繼續建成,同時必須廢棄「北達科它」號和「特拉華」號戰列艦。
對于這一結果,以財部彪加藤友三郎為代表的對美溫和派認為,要避免與美國直接對抗,這已經是好的結果了;而以海軍軍令部部長加藤寬治為代表的對美強硬派對此結果仍不滿意,在日本接受美國提出的裁軍比例的當晚,加藤寬治還揮淚狂呼︰「對美國的戰爭開始于今日我們一定要報仇」
在商談海軍艦隊比例的同時,日美兩國就維持太平洋島嶼軍事現狀的問題達成一致,除夏威夷和日本本土外,所有正在進行、或計劃進行的軍事工程立即停工,並加以凍結。但兩國隨即又對如何定義「日本本土」這一概念產生了糾葛。
按照日本的思路,所謂「本土」既包括日本列島,又包括北方的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以及朝鮮南部。按照日本方面的理解,被認為不能修建的海軍基地的地區,只是一戰中佔領的德屬太平洋島嶼,即後來的「南洋廳」。
美國則提出了與之大相徑庭的意見,甚至拿出日本內務省在一戰後公布的行政區劃細則,指出其中只有本州、九州和四國三島的「三府四十三縣」被稱作「日本本土」,而南洋群島既然與北海道、千島並列為「三廳」,則其他三廳也不是日本本土,而是海外屬地。至于被列為「二總督府」的朝鮮南部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這兩處殖民地則不能算日本本土了。美國以日本行政區劃作為反擊,一貫善于胡攪蠻纏的日本這次踫到了夾纏不清的美國,倒也有點因果輪回的味道。
經過反復的討價還價,美日兩國于1923年12月30日達成了限制防備區域的終妥協,規定維持軍事現狀的地區如下︰美國方面包括菲律賓、關島、薩摩亞、阿留申群島,但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大陸及近海島嶼、夏威夷和巴拿馬運河區除外;日本方面包括小笠原群島、南鳥島、以及全部太平洋日本委任統治領地,北海道和千島群島除外。
在隨後美日與英國達成的協議中,東經110度以東的英屬島嶼和香港、以及英澳三國的委任統治島嶼也被包括在不許改變軍事現狀的地區之內。加拿大沿海、澳大利亞和西蘭本土及其領地則被劃除在外。這一協議沒有對法屬太平洋島嶼和荷屬東印度做出任何限制,因為過于弱小的荷蘭海軍早已被排除在限制軍備會議之外,法國海軍也沒有強大到在太平洋地區對日本或美國構成威脅的地步。
美日雙方好不容易達成了妥協,正當日本方面為外j 方面取得的成績而竊喜不已之際,美國人又適當的給日本人潑了些冷水,讓日本人意識到,他們佔的便宜,其實並不象看起來那麼多。
華盛頓會議召開之後,美國立即把拆毀「英日同盟」作為其追求的第一個目標,並把這一問題與裁軍問題聯系起來。休斯認為,只要「英日同盟」繼續存在,「就不會有令人滿意的裁軍」,因為「如果同盟存在,英國和日本的海軍就會以絕對的優勢壓倒美國……但如果同盟失敗,美國和英國的海軍在理論上就會以10︰3的絕對優勢對日本海軍構成威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英國代表得知美國堅決要求廢除同盟的決心之後,擔心如果將日本從同盟關系中解除出去,那麼日本也許會加強在遠東的獨立擴張,或者向德國和蘇俄那里尋求理解和合作。英國在財政上有求于美國,但又不願意得罪日本,因此不僅打算保住「英日同盟」,而且試圖將其擴大,把美國也拉入這一同盟中。基于這一設想,貝爾福便向休斯建議,用一個的「英美日同盟」來取代現有的「英日同盟」。日本代表幣原喜重郎也同意英國的建議,而且進一步提議,擬議中的同盟將不帶有任何軍事聯盟的x n質,而只是有關締約國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領土權和其他至關重要的權益受到威脅時的相互商議機制。美國一開始只對廢除「英日同盟」感興趣,而對所謂「英日同盟的替代物」一點興趣都沒有,但面對英日兩國的提議,美國也不得不采取相應的對策。
1923年12月1日,在英美日三國代表的聯合會議上,英國外j 大臣貝爾福正式拋出了的英美日同盟方案,這個方案不但涉及太平洋諸島,而且涉及中國;不但涉及外j 同盟,而且涉及軍事同盟。他們計劃的三國同盟實際上是英日同盟的擴大,遭到美國的堅決反對。美國認為這是在變相保留「英日同盟」,既不符合美國的傳統政策,又有悖于本次大會的方針。美國主張締約國不應有使用軍隊解決爭端的義務,該條約的範圍應限于太平洋區域。
休斯提出了簽訂盟約的兩個條件︰一是正式廢除「英日同盟」,二是邀請法國和中國參加。美國堅持邀請法國和中國參加這一協定,是因為美國覺得英法兩國在爭奪近東及德國問題上矛盾重重,特別是法國對美國負債累累,把法國拉進這個協定,可以增強美國同英日角逐的力量。休斯還認為,邀請中國參加這一同盟,將使中國方面感到他們仍是遠東的重要力量,在的聯盟中需要投票表決時,將有五票而不是三票,這樣「就沒有人會說英國和日本聯合起來反對我們」。在英國原方案和美國主張的基礎上,由日本代表幣原提出了一個修正案,該修正案經休斯、貝爾福、財部彪三人會晤通過後,由休斯通知中國和法國,請兩國加入。這樣就形成了「五國同盟」。
1923年12月7日,英美日三國就邀請法國和中國參加同盟達成一致意見。12月9日,對同盟協議內容達成一致,12月10日,五國對外宣布了協議內容。
1923年12月13日,美、英、中、法、日五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關于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即通常所說的《五強條約》。根據《五強條約》第四條的規定,在五國于華盛頓j 存批準書時生效之日起,「英日盟約」即正式廢止。條約另外三條規定五國「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的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如果上述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則五國應該「全面而坦率地進行協商,以便達成協議,聯合地或單獨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五強條約》的有效期為10年。為了防止日本人節外生枝,條約中還規定了「太平洋島嶼屬地和領地」對日本來說僅限于日本委任統治島嶼,不包括日本本土列島、千島和已經獨立的琉球。
「英日同盟」的廢除是美國遏制日本在遠東太平洋地區擴張的主要步驟,也是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英日同盟」廢棄後,尚有若干日本政客眷戀過去該同盟所畀予日本之大惠,奔走游說于英國政治家之間,不過徒勞耳。「英日同盟」解體時,一戰後期曾任日本駐英大使館武官的田中國重大佐當時剛剛卸任回到東京,他對英國駐日武官皮戈特上校說︰「將來,甚至可能連雙方互換配置在部隊的翻譯軍官也不受歡迎了。」
對于英國來說,俄德滅亡後繼續維持該同盟的意義已經不大,若與日本無特別利害沖突,則可暗中維持雙方之合作關系,但在日本不斷侵犯英國在遠東利益的情況下,將其廢除倒也無妨,但是也有人預見x n的指出,英日同盟關系一經解除,此後英國將不免成為當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稱的「黃皮猴崽」的敵對目標之一,在未來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不可能完全免于戰禍,廢除「英日同盟」所留下的後患將在未來以暴烈的形式爆發出來。而以後形勢的發展果然證明了這一觀點。
對于美國來說,這一勝利的意義也不象它自己所評價的那麼高。英國這一日本的國際支柱早已不穩,這一點日本自己也很清楚。在華盛頓會議前日本政f 給其全權代表的訓令中,就要求在擴大或改訂英日同盟時「以維持日本在亞洲的特殊權利為基本原則」,顯然,《五強條約》沒有觸動日本在遠東的任何利益,而只是「太平洋島嶼屬地及領地」的一個互不侵犯條約。而且美國在條約中還作了進一步讓步,承認了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取得的特殊利益。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