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軍閥 第一卷 (四百)蘇維埃鐵甲

作者 ︰ 銀刀駙馬

全文字無廣告(四百)蘇維埃鐵甲

「德國不走這位希特勒先生設計的道路,也許是好事。」楊朔銘忽然說道,「對這個世界,也許也是好事。」

听了楊朔銘的話,周冠笙、水井、「降龍」、江雪瑩等人都顯得有些驚奇。

「那就是說,瀚之是不希望咱們中國,也走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周冠笙最先明白過來楊朔銘的意思,笑著說道。

江雪瑩看著楊朔銘,知道他可能是受了國內最近關于「民主與獨裁論戰」的影響,所以才說出這樣的話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大蕭條」不但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也在中國的思想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對于中國出現的「經濟陣痛」,關于中國目前實施的政治制度是否合適的論戰再次開始,最後集中到了「民主」與「獨裁」哪一個更適合中國的論戰上來。

清華大學教授蔣廷黻撰文認為,絕不相信中國的現狀是民主能夠解決的。蔣氏的意見,中國要強盛圖存,「唯一的過渡方法是個人**」。其理由是︰「第一,中國的現狀是數十人的**。市是**的,省也是**的。人民在國內行動不過從一個**區域行到另一個**區域。至于權利的保障,處處都是沒有的。我所提倡的是拿一個大**來取消這一些小**。大**勢必取消各地小**,不然,大**就不能存在。第二,我們以為個人的**來統一中國的可能比任何其他方式可能性較高。如有地方軍閥試圖以握兵柄而割據地方,那末,唯獨更大的武力能打倒他們。」

丁文江也認可蔣廷黻的觀點,他推崇獨裁體制的理由是︰「我們當前的問題是不但政治沒有月兌離革命的方式,我們的國家正遇著空前的外患,和空前的經濟恐慌。我們如何改革我們的政治,才始可以生存?陶孟和先生說過,‘意德諸國的獨裁政府是一種危機時代的政府。歐洲大戰之後,各國百孔千瘡,社會、經濟、財政、產業,無不陷于不可收拾狀態之中。在一個政府硬闖,瞎撞差不多要束手待斃的時候,于是一個最能應用心理的人,因緣時會,便做了選克推多。我們應該注意,所有現在歐洲獨裁的國家,即發現危機的政府的國家,全都是民治經驗最短,民治的傳統最脆弱的國家’。這是歷史的教訓。我們民治經驗的短,民治傳統的弱,當前危機的大十倍于歐洲任何的國家。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應該想想,那一種政治比較的容易實現,比較的可以希望使我們可以渡過空前的難關。陶先生說我是‘實際主義者’,這是不錯的。請問當今之時,知識階級還不講實際,難道我們甘心去做南宋亡明的清流嗎?」

丁文江這番話,表明了19世紀30年代大批信仰民主、自由的知識分子,受歐洲興起的法西斯主義影響,選擇去擁護乃至企盼一個強有力的獨裁政體的出現的根本原因。蔣廷黻和丁文江不否認獨裁是一劑毒藥,民主才是良藥;但民主政治是一種繁瑣的程序化政治,緩不濟急,已然無法滿足迫在眉睫的救亡圖存,丁氏也只好寄望于獨裁這劑毒藥,能夠「使得要吞噬我們的毒蛇猛獸,一時不能近前」,至于以後的副作用,只好留待以後再說了。

清華大學教授錢端升的文章,則題名為《民主政制乎?極權國家乎?》。文章的具體內容,錢氏開篇就有交待︰「我于這篇文章中將先論民主政治的衰頹,次及現代各種比較成功的獨裁的內容。從兩者的比較中我將探索在最近將來或可流行的制度,從而更推論及中國應采的制度。」

錢端升認為,民主政治的衰敗是必然的。隨著近代以來世界各國在經濟上越來越多地奉行民族主義,以至于「沒有一個國家敢長取一種放任的態度」,而「民主政治是不宜于統制經濟的,故民主政治的衰敗將為必然的趨勢。」換言之,錢端升認為計劃經濟才是大勢所趨,而民主政治不能適應計劃經濟的需要,所以其衰退是必然的。相反,蘇維埃制度和法西斯制度「俱要比民主政治較適宜于統制經濟」。對于未來的世界會采用何種政治制度,錢氏說︰「我所敢言的只有三點。第一,民主政治是非放棄不可的。……第二,緊接民主政治而起的大概會是一種獨裁制度。第三,在民族情緒沒有減低以前,國家的權力一定是無所不包的——即極權國家。」而在一黨獨裁和一人獨裁之間,錢氏傾向于選擇前者,理由是︰「因為一黨的獨裁不發生繼承的困難,而一人的獨裁則獨裁者的死亡易發生重大的變動。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在黨內獨裁之下,即發生繼承問題,也不至如在一人獨裁制之下那樣嚴重的。」錢氏還說,「大家對于獨裁也不必一味害怕」,獨裁不見得比不上民主政治,雖然獨裁會嚴厲剝奪許一些人的自由,「如蘇俄之于資本家,德國之于猶太人,然它們之能為大多數人謀福利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換言之,錢端升認可那種以自由換福利的獨裁模式。對于未來的中國應該采取何種政治制度,錢氏說得很明確,他呼喚獨裁政治,而且希望國人不要再提倡什麼民主政治了︰「究竟進步黨是否有獨裁中國的可能,如果沒有,何人或何黨將為中國的獨裁者,這些是本文範圍以外之事,故不必再予推測。我所要重復說的是︰中國需要生產上極敏捷的進步,而要達到這目的則最好有一有力,而又以全民族的福利為目標的獨裁。為早使這獨裁能實現起見,我們再不要耗費精力于永不易得到、且得到了也無實力的民主政治的提倡;我們更要防止殘民以逞的獨裁之發生。」

在蔣廷黻錢端升等「獨裁救國論」者的文章出爐之後,「民主救國論」者的主將胡適接連寫了好幾篇文章回應。其主旨基本一致,即認為在當前的中國,既沒有**的可能(國民素質太低),也沒有**的必要(民族國家的成型並不一定需要**)。胡適之外,贊同「民主救國論」的大有人在。常燕生即宣稱「**武力統治沒有前途,應該走民主德治之路。」

與蔣廷黻、錢端升等人有所不同,常燕生更關心「既具備武力,也具備道德感召力的政治勢力」即「中心勢力」的五項原則。常氏認為︰「切實說起來,中國今日國基之所以不安定,完全因為沒有象普魯士,撒丁尼亞那樣的有歷史背景的中心勢力可以憑借,改良主義所以不能實現,也是這個原因。今日中國要談建國,要談統治,必須先從創造中心勢力入手。一個中心勢力的造成,不是全靠武力能濟事的,所需要的是道義上的力量。一個中心勢力應該使人民仰之如慈母,奉之如嚴師,至少也要使大家覺得彼善于此,這一層若辦不到,根本難望樹立起中心來,而武力統治的政策卻正和這個希望相反,斷難有成。」

常燕生態度鮮明地支持胡適︰「我根本贊同胡適之先生‘無為政治’的意見,中國今日已經民窮財盡,人民所唯一需要的是休息,不但任何性質的內戰外戰完全與人民的希望相反,即所謂生產建設也是現時人民力量所擔負不起的。」

「中心實力派……在最初,他應該與地方實力派相約,制定幾條保障民權的**,這就是葵丘之會的盟約。盟約定後,中心實力派應該首先在自己的領土內切實實行,首先成一立民意的機關,首先做出‘尊民’的榜樣。然後昭告‘天下’,敢有蹂躪民意,遏制民權的,與天下共擊之。如果中心實力派真能這樣做去,我相信各地人民不是全無血氣的,他們一定要團結起來,仗中央的聲威,靠法律的保障,和地方實力派算賬。在地方實力派與人民的權利沖突之中,中央政府可以乘機仗義執言,逐漸削減地方割據勢力的權力,培植民權的基礎,國家的真正統一,只有在這樣民權伸張之後才能實現。武力和**的結果,只有使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地方實力派反得挾持民意以與所謂中央者抵抗,國家是永遠無辦法的。」

出現這樣的「民主與獨裁論戰」,對楊朔銘來說,既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能夠出現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才是正常的現象。

而受西方興起的法西斯主義影響的獨裁論,則隨著希特勒的去世而聲勢大減。熟知歷史的楊朔銘,對于希特勒之死給全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了解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因而才會說出那樣的話。

「施特拉塞爾雖然對社惠主義有認同感,但若是他掌權,德國並不一定會發生‘赤化’。」水井說道,「他和斯大林不是一路人,也許會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但是德國和蘇聯目前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合作卻日益緊密。」江雪瑩說道,「我听說蘇聯人已經建立了一支坦克部隊,規模已經超過了我國。」

「這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楊朔銘明白江雪瑩在提醒自己需要注意蘇聯方面的動向,點了點頭,「將來主宰陸地戰場的,就是這鋼鐵洪流。」

在結束了會議之後,楊朔銘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他記起了剛才江雪瑩說過的話,打了一個電話,不一會兒,一位情報軍官將有關蘇聯坦克部隊現階段情況的情報送了過來,並附帶有一些照片。

接過文件之後,楊朔銘將它們打開放在了桌子上,他並沒有急于去看文字的內容,而是將目光集中到了那些照片上。

楊朔銘拿起一張照片看了起來,照片上是一輛有著圓形炮塔的輕型坦克。

熟悉各種歷史上的武器裝備的楊朔銘,不用看說明,便認出了這輛坦克的型號。

這是一輛蘇聯代號為「6t-2」的快速輕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蘇俄用內戰中繳獲的坦克建立了一批坦克支隊,後來合編為坦克大隊。1929年,蘇聯軍事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決議指出由于「裝甲武器是一種新式武器,我們對它無論在戰術運用上(單獨使用或與步兵、騎兵協同使用)或是最有利的組織形式上都沒有充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1929年至1930年組成常備試驗機械化部隊。」與此同時,蘇聯著手研制中型坦克,主要用于伴隨步兵作戰。後來,受德國裝甲兵運用理論的影響,蘇軍逐漸擺月兌了坦克兵單純伴隨步兵作戰的觀點。

由于歷史傳統的原因,蘇聯一直重視輕騎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1925年,蘇聯向美國購買了兩輛「克里斯蒂」高機動性坦克,並于1926年在沃羅涅什進行了廣泛的試驗,同年設計了一種基于「克里斯蒂」坦克的簡化型坦克,稱為「6t-1」快速坦克。1926年底又設計出了「6t-2」快速坦克,經試驗後,在1927年1月該坦克獲準批量生產。雖然「6t-2」快速坦克是蘇聯坦克發展的明顯進步,但該坦克的性能仍然不能滿足蘇聯軍方的要求,因此後來又研制了「6t-3」和「6t-4」兩種車型,主要改進在武器部分。1927年底,蘇軍提出研制另一種「6t」快速坦克,要求該車不僅要火力強,而且要通過采用本國研制的新型發動機來提高機動性,這種車即「6t-5」快速坦克,裝有一門45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1928年,蘇軍又提出重新設計「6t」坦克,要求將車體裝甲改用焊接裝甲,並加大裝甲板傾斜角度,以增強防護力。1928年10月設計出「6t-7」快速坦克,該車采用新設計的炮塔,安裝一門45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機槍,還換用了發動機,使機動性有明顯提高,裝甲防護也有所加強。

6t快速坦克經過多次改進,已經具有現代坦克的特點了。為了滿足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蘇聯人在該車基礎上發展了多種變型車,主要有「6t-3」坦克架橋車,「」火力支援車,「」噴火坦克,「」指揮車,「」火力支援車和「」指揮車等。而「6t-7」的設計經驗成功運用到了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因為從「t-34」坦克身上明顯可以看到「6t-7」的影子。「6t-7」坦克的高速度是依靠奇特的「輪履方式」實現的,公路行駛時使用輪胎方式,越野行駛時使用履帶方式,不過這種復雜的輪履結構造成相當程度的使用不便。

「6t-2」坦克一經出世並裝備部隊就深得蘇聯紅軍的鐘愛(「次愛」就是由英國入口的「威格士」坦克,蘇聯稱之為「t-26」),其實這種坦克是有很多缺點的,主要是來自美國的發動機性能欠佳,開不了多久就會過熱;駕駛艙空間狹少阻礙了乘員的工作進度,比如在1932年11月7日,10架「6t-2」坦克負責參加莫斯科紅場巡行,就有兩架臨時壞掉了,這可以看得出「6t-2」性能的不穩定。

「6t」快速坦克主要供蘇軍遠程作戰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使用,但因其裝甲防護薄弱,在邊境小規模的沖突中明顯不敵中國坦克,所以蘇軍使用該種坦克主要用來攻擊敵人的後方,以奪取諸如司令部,補給基地,機場等重要目標。蘇聯人明白「6t」快速坦克的缺點,于是大力發展了「t」系列的坦克,包括「t-12」(此款坦克拖後到1929年才完成研制,而仿制的t-16,1925年就仿制成功),「t-16」,「t-18」,「t-19」,「t-24」,「t-26」,「t-27」,「t-34」等。

「t-26」坦克和「6t-7」一樣是早期蘇軍坦克部隊的主力裝備。其原型是英國「維克斯」型坦克。t26坦克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開始正式裝備部隊。

「t-26」輕型坦克的車重為10.5噸,車長為4.88米,車寬3.41米,車高2.41米,乘員3人,最大速度每小時30公里,最大行程225公里,武器為一門45毫米46倍徑火炮,配有炮彈165發,7.62毫米機槍3挺、機槍彈3654發,裝甲厚度10至25毫米。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高科技軍閥最新章節 | 高科技軍閥全文閱讀 | 高科技軍閥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