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宋 第342章 圍殺

作者 ︰ 赤虎

第342章圍殺

施衙內听了這話,馬上回答︰「不如我把待花院租下來……嗯,不行,不能用我的名義租,以誰的名義好呢?」

[你讀啊小說網首發,請收藏!!]

「白虎山莊時家。」時穿回答︰「等會我從白虎山撥兩位管家,外人來了你讓他們出面。羅家原本居住在白虎山,時家出面,就說是照顧鄉親,誰也無可指責。」

「好啊好啊,那我先去荷花院佔個地方,明日一早你趕緊讓你本家派人。」施衙內說完,匆匆沖入桃花觀。

時穿站在原地稍稍等了會,不久,凌飛舉著火把從桃花林深處現身出來,低聲向時穿匯報︰「已經安排了八個兄弟,一路跟著兩位牢頭回城………但,師父,我想應該沒事的。十兩銀子的儀金,是給舉人進士的標準,兩個牢頭得了這麼多,他們怎麼會亂說呢。」

時穿輕輕點了點頭,依日在靜靜等待,………

凌飛知道時穿等待的是什麼,他再度鞠躬︰「師傅,咱們的雷火隊(火槍隊)六十人已經守在林子外,獵人隊已經帶著三頭小狼崽,在山里堵住了那伙土匪…………師傅,可是要把雷火隊拉上去練手?」

時穿輕輕點頭︰「軍隊不是收藏品,這支雷火隊我們訓練了整整一年,耗費的炮子都值上千兩銀子了,恰好此處又是深山,自從雲台山來了老虎後游人絕跡。這個時間,這個地點,正好演練雷火隊。

我這里離不開,你親自帶著隊伍過去,按照我們之前的訓練法,以十五人為一排」分成四排輪流開火,讓小伙子們獲得一點實戰經驗。記住,不要放走一人,雷火隊的秘密絕不能外泄。」

黑暗中,凌飛的表情不知如何,只听他沉默片刻,小聲問︰「師傅」咱不是要警戒桃花觀嗎?」

「警戒桃花觀只需要兩個人就行,剩下的警衛工作,讓施衙內的人冒充咱們。」時穿頓了一下,補充說︰「大尹答應我將團練數目擴大至六百人」但我們必須剿滅雲台山深處的匪徒。當然,我們自己也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咱們的貨物已經數次在路上遇劫,前往雲台山墾荒的農夫多有失蹤」弄得現在我們開墾茶山、開墾葡萄園,都沒有農夫敢單獨上山。弄得士子重陽節都不敢出門。

這種現象不能繼續下去了,再這樣下去,來海州的商人越來越少,我們吃什麼喝什麼?所以,這次我們借豬姑娘的事發難」把隊伍拉到了桃花觀,但調動兵力是需要樞密院許可的,為了不讓人找麻煩,你就以桃花觀為補給中心借機剿匪。咱們借此機會,開一個先例一個不用樞密院下令」團練自家調兵剿匪的先例。

豬姑娘要在這里住一段時間,我估計明後天,羅進士一定會去拜訪我,那時」他也會听到豬姑娘上訴要求離婚的消息,可我不想見羅進士,也不想讓羅進士來桃花觀騷擾,干脆咱們封鎖桃花觀」在桃花觀設立到匪指揮部,禁止閑人出入,而後出兵掃蕩周圍群山,讓山中沒有一個匪徒存身。」

凌飛鞠躬︰「師傅的計較總是有道理的我明天就把團練總教頭的儀仗豎起來,同時調動附近所有團練,封鎖雲台山,讓那些匪徒無處流竄…………」

「也算是消磨時間吧。」時穿的氣勢突然降下來,慢悠悠的說︰「這場官司,從下達通知開始,準備訴狀,排期候審,前前後後至少要折騰一個月,咱封鎖桃花觀需要一個理由,摟草打兔子,慢慢折騰吧。」

「徒弟明白。」凌飛躬身告退。

缺人手啊望著凌飛隱入黑暗的身影,試穿不禁哀嘆。按計劃,凌飛應該去沐陽接收劉家給的五千畝土地,順便籌建沐陽團練,但時穿這里有許多事不好自己出面,又不得不把凌飛調了回來,好在沐陽劉家挺上道,乘著這個冬閑,正調集人手修建團練宿舍。與此同時,黃爸那里也如期調動廂軍,開始修築沐陽通往海州的道路。

在此之前,黃爸也買下了毗鄰白虎山的兩座山梁,就等時穿這里「清障」完畢,便把沐陽廂軍秘密開進山中,整修荒山栽種茶苗而山區隱藏的匪徒,也是「障礙」的一種。

時間慢悠悠過了三日,海州讀書人仍在相互串聯,典論紛紛圍攻羅進士。

羅望京當天拜訪時穿不過後,回家見到了守候的衙役,獲知豬素珍遞交離婚申請的消息,又羞又惱的羅望京當夜奔向桃花觀,被團練擋在山外,他先是要求面見豬素珍,遭團連拒絕,後又求見坐鎮此處剿匪的時穿,被告知︰非軍情傳遞,一律不準。

羅望京在桃花觀鬧了半日,怏怏下山這一切鬧劇,時穿懶得理會,他每日里只管背著手,听听團練傳回的消息,順便陪施衙內在桃林中散步…………

三日後,崔莊社兵在雲台山深處堵住最後一股劫匪,時穿下令凌飛指揮攻擊,自己依日悠哉游哉在桃花觀閑逛。

山坡下,社兵往來匯報,一名斥候報信︰「三十個人,五把弓箭,短兵不詳。」

凌飛努力學著時穿那種天塌下來不以為然的表情,嚴肅的听著傳訊的社兵匯報,而後他想了想……,…師傅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

面前的這撥匪徒其實沒什麼大罪,就是一伙去年從外地遷來的流民,因為耐不住饑餓與貧寒,搶劫了附近幾個村落的耕牛,私下里宰殺了充饑。這伙流民聚眾打劫之前,已經編入了廂軍,進行了簡單的軍事記練。

宋代廂軍分兩種,一種是校閱廂軍,一種是普通廂軍,校閱廂軍多數是流民中最身強力壯的,他們編入廂軍後,會經過簡單的軍事訓練,有時也擔任一些軍事任務。對于校閱廂軍,官府是給發薪水的」這筆薪水從中央政權直接劃撥下去。而非校閱廂軍的存在,則純粹是一種慈善事業了,官府也就是把他們組織起來,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然後借這個名義,給他們發一份口糧,讓他們得以糊口」不至于起來造反或者作亂。

宋代是個天災頻繁的時代,這時候地球正在進入「小冰河時代」自冰河時期以來,地球溫度的另一個最低點就出現在宋代。因為災難的頻繁,宋代廂軍機構不得不持續擴容,以收納不斷產生的災民」到了宋代中期,廂軍越來越臃腫,于是有了王安石裁減冗兵的「變法…」。

朝廷實行新法後大部分非校閱廂軍其實並沒有裁減,實際上,為了應付「熙寧開疆…」的戰爭,朝廷反而擴大了校閱團練的數量比如陝西槍手(長槍手)以及步弓手(弩兵)的數量。不過,他們數量雖然擴大,質量卻在下滑。沒辦法朝廷的大政策是裁減冗兵嘛,既然數量減不下來,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那就減少財政撥款,這也是一種「裁減…」吧。

結果校閱廂軍拿錢少了,兵變越來越多。于是朝廷又需拿錢出來鎮壓兵變,導致軍費總支出不斷增加…「…

一般,非校閱廂軍的薪水由地方自籌由地方負擔,朝廷一概不管。而理論上,這群廂軍負擔的是地方上修橋鋪路的工作時穿雇用廂軍修路就是地方政府對廂軍的一種使用方式,貌似這種情況下也該由地方上負擔他們的費用。

可惜,這里面有一個關楗常常被政事堂的官員所忽略︰一般來說,災難發生的時候,那些貧困地區對災難的承受能力,以及賑濟能力往往最差,唯有富裕的地區,才能經受住小病小災的考驗。

大宋兩百余年了,災民們也學聰明了,一旦有災難發生,立刻結伴往宣裕地區逃竄…,…,…開玩笑啊,平常想去富裕地區打工,總是湊不夠路費,如今什麼都不用操心,一切都由官府承包了,只要能跑到地頭,暫時找不到工作也不用發愁,反正地方政府管吃管住。

[你讀啊小說網首發,請收藏!!]

惡性循環下,兩百年的大宋在這個時候逐漸變得步履闌珊,那些富裕地區常常要負擔超過本地人口幾倍的廂軍與流民,時間久了,誰都受不了,所以地方政府對于廂軍的照料越來越敷衍。

通常,當災難發生的時候,為了防止大的動亂,地方上的宣商以及鄉伸常常會聯合起來,捐贈一筆錢,一部分用來編練本鄉本土的社兵包圍家園,另一部分則交給官府,以贊助官府收容流民編練廂軍的需求………,…但這之後,地方上的鄉伸覺得剩下的事情應該是官府的事兒了。

可地方上的官府也冤啊,地方上增加稅收,那是自己的政績,減少稅收就要影響仕途,如今要拿出大量的稅收養活廂軍,政事堂對這一切不管不問,擱誰誰也不願意啊!

所以,到最後廂軍就保持一種最低成本的運作,當地官府提供吃不飽的酬勞,積極鼓勵流民返回家鄉,或者在當地自謀出路,這種方法在當地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時候還好說,大量的勞動力被蓬勃的商業迅速吸納了,而後大量的商品被生產出來,反過來刺激稅收的增長,地方官府也因此獲益。

但如果這一切反過來,那就不妙了——自從白蓮教教匪作亂以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頑固、最神秘的宗教,白蓮教在流民中並沒有絕滅,而海州的市況有因為寒冬的影響,導致茶葉貿易萎縮,土地干旱造成農產品銳減,無論農稅商稅,這一年海州的情況都不妙。于是官府對廂軍的供養也更加苛刻了,而廂軍在有心人的煽動之下,也開始此起彼伏的「自謀生路…」。

國人都是比較排外的,廂軍本來就是外來戶,再加上他們多少有點手腳不干淨,于是本地人常常制定一些歧視性政策,比如禁止廂軍隨意進入村落,有工作寧願先雇用本地人也不考慮這些外來戶。而廂軍感受到這種歧視,他們心中的怨氣也就更加高漲了,如果有機會,他們並不介意給本地人制造一點麻煩,好處一口心中惡氣。

面前這伙被包圍的前廂軍人員,其實還沒有到過不下日子的地步大宋朝的福利待遇比較好,因為佔城雙季稻的引進,雖然天災頻頻,但終大宋一朝,餓死人的現象很少出現。所以地方政府再苛刻,廂軍們吃飽肚子沒有問題,只是他們手頭很少有錢而已。

但是大宋是一個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是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的頂峰,在大宋吃飽肚子算不上什麼,手頭無錢那才真是困窘,如今沒錢又沒有打工的機會,所以這一年海州的廂軍只要找見機會就聚眾搶劫。

據說,有人統計過大宋記錄在案的兵變,新法實施之前基本上是每兩年一起;新法實施之後,基本上每年兩起之上。而稍稍不好的年景里,年度發生十余起兵變那也是常事這還是記錄在案的。

大宋編練流民成為廂軍,雖然減少了流民作亂的機會,但反過來也讓流民有了組織與紀律,眼前這伙流民就是三個都叛亂廂軍的殘余他們起事之初,有人搶了點小錢立刻悄悄溜了,也有人吃飽肚子後轉而向官府首告,出賣同伴的行蹤,以期獲得官府的赦兔……,…

來來回回的兵變廂軍只剩下眼前這三十名當然,這伙廂軍也只是眾多叛亂廂軍當中的一小股而已,整個海州境內還有許多股類似的盜匪,他們的行蹤官府了如指掌只是要出動大軍對他們圍剎的話,調動一百五十人以上的軍隊需要樞密院的許可,但如果不依仗軍隊的話,衙役的力量遠遠不夠…,………更何況一旦把情況上報樞密院,不免要影響官員的考績。

所以州衙縣衙便對團練放開了手腳而且團練是為了包圍家園而戰,按規定官府無需支付他們薪水,他們還要自帶干糧上戰場,干得不好,官府還要進行處罰。

經過幾天周旋,這伙盜匪終于被堵在一處山頂,四處山頭都已經有人守衛,凌飛只帶了二十人的雷火隊,再加上三十名輔兵準備進行最後的圍攻翩此時,周圍山谷中、山峰上,全是過來打醬油的四鄉團練,連沐陽劉家也組織一伙家丁冒充團練,準備乘機揀點功勞。

山頂上的匪徒已經知道自己的處境,他們並沒有突圍的意思,一是因為這伙最後匪徒都是百戰余生之輩,他們知道自己禍害鄉親,遇到本土團練,絕不會有好下場。且盯上他們的團練都是本地人,論地理他們比自己熟悉,既然被他們撞上了,與其在逃亡過程中,被這伙熟悉地理環境的人逐步追殺,還不如拼死一搏,至少,堅守山頭還能聚集人心。

戰斗伊始,山頂上的匪徒不停的往下扔石塊,並高聲謾罵著,匪徒們堅守的山頭很有名,據說是宋代著名的酒鬼詩人石曼卿題詩的地方,據說,孫悟空聚集猴兵大戰天兵天將也在此處可惜,真實情況是︰這里沒有水簾洞,也沒有足夠開闊的排兵布陣的地方。

這處山坡僅僅是一座不太高,不太陡峭的山梁,山上怪石粼粼,據說其中的石頭已經被石曼卿畫入畫中,寫入詩詞里。

山頂還有一桌小廟,據說那里曾經是石曼卿借宿的地方,石曼卿就是住在那座廟里,讀書、繪畫,寫詩的但這一切都是據說,因為山頂的小廟,是在石曼卿離開海州之後修建的,廟不大,只有前後兩進,兩間偏殿,一座正堂,以及一個後院而已。

因為廟小,匪徒們並沒有全部縮回廟中防守,他們守在廟前的怪石叢中,這伙匪徒擁有的弓箭不多,但好在附近石頭很多,這伙人不停的沖山下丟著石頭,謾罵聲驚起了岩石間歇息的山雀。

也難怪廟里的和尚附會說石曼卿曾經居住在這里,這里風景實在不錯,怪石、蒼松,以及石間的溪流,山石間時不時被匪徒的喊叫聲激起的山雀,還有山坡上零零星星的山花點綴其間,舉目望過去,這里本該是一副山居畫卷,但現在即將迎來殺戮。

崔莊雷火隊總共有六十人,裝備了六十桿雷火槍,他們每十人一隊,每兩隊一「排」,這支雷火隊組建出來的時候,時穿曾要求不得將低于一排兵力當作一個戰斗單位,也就是說︰逢戰斗」雷火隊投入的最小兵力至少是一個排、二十人。

為了讓這支雷火隊充滿機動性,時穿給每個雷火隊員陪了一名輔兵,而無論輔兵還是正式隊員,都配備了驢子代步這年頭,普通的戰馬已經相當于勞斯萊斯,騾子已相當與奧迪了,驢子則是別克、福克斯一級的家用座駕。這玩意兒雖然排量小」瞬間加速能力比不上奧迪,舒適性趕不上勞斯萊斯,但好歹也是個家用型驕車啊。

參加最後攻擊的隊員數目雖然比山頂上的匪徒略少,但遠程攻擊力犀利,這樣超機動的驢騎兵」最終讓流竄的匪徒們逐漸集結起來,聚集于山頂,現在他們欺負驢騎兵不可能在山路上沖鋒」所以打算耗到天黑,再另想辦法口

雷火隊已經收拾停當,輔兵們已經把驢子牽到坡下,以免槍聲驚嚇了驢子。這時,凌飛手上牽的小狼崽逐漸有點控制不住,它暴躁的沖山上狂吠著」拼命地準備掙月兌束縛,凌飛的身影被它拖得東搖西晃,好幾次險些松月兌了狗鏈。

雷火隊員都用目光征詢凌飛的意思這是凌飛第一次指揮雷火隊出擊,以前他都是玩單兵的,所以雷火隊員雖然催了又催」凌飛還是不放心,他從身邊模出一個紙片,仔細把上面的師傅的交代看了一眼,確認沒什麼遺漏了」他回身吩咐︰「師傅說,火力一定要連綿不絕,這才能形成威懾,咱們二十個人」要分成四排………,…即使每排五個也不怕,只要火力連綿不絕」也好過二十個人上前擺弄一榔頭買賣靦嗯,以上都是我師博、你們的教頭說的。」。

一名雷火隊什長詢問︰「那我們就五個人排成一排,是否按照訓練時的攻擊節奏,每一排放完槍後原地裝填,後一排上前發火,以此層層遞進。」。

凌飛又看了一眼手中的小紙片,吩咐說︰「叫五個輔兵上來師傅還說不能沒有預備隊,讓五個輔兵拿著霹靂彈隨對準備投擲。…」

這不能不怪凌飛怯場,畢竟這是地球文明上,火槍作為一支武裝力量第一次走上正面戰場。此時,作為指揮官的凌飛,頭上並沒有相應的官餃,而且他也是個外來戶,指揮這些社兵,不能不時時抬出師傅的名字。

不一會兒,五名輔兵被喊上來了。凌飛左右看了看,深深吸了口氣,舉起一個小旗,牽著狗走到了第一排士兵面前,眯起眼楮估量了一下距離,詢問那五名雷火隊員︰「夠得上嗎?…」

五名雷火隊員稍稍搖搖頭︰「夠是夠得上,可是炮子打出去,打到那里恐怕已經沒有分量了。」。

凌飛安慰他們說︰「不怕,他們頂多有三張弓,外加一些石塊而已。自小到大,是男人誰沒有打過架?誰沒有被石塊砸過可他們絕對沒有被炮子打過!我們用的就是炮子(子彈),我們就從腳下開始,一輪輪的開火,等到雙方靠近了咱們還有霹靂彈。」

一名什長點頭贊同︰「沒錯啊,教頭花了那麼多錢財在我們身上,咱這一身裝備夠養活一個指揮的廂軍了,如今我們二十個人拉出來,如果打不過一個指揮,那還有臉面嗎?如今山頂上不過兩個都的軍力,凌教頭放心,你只管專心指揮就是。」。

凌飛一手牽著狗,一手舉起了小紅旗︰「預備,舉槍,槍上肩,瞄準,放。…」

槍響了,轟鳴聲響徹大地。

六十年前,某個西夏軍人曾經制作過青銅材料的雷火銳,但這種武器並沒有大規模、成建制的裝備軍隊,那位西夏軍人也似乎很寶貝這件「世界第一火槍」」他將這支火槍陪葬到了墓中,九百年後被人挖掘出來,從而認定為︰「世界第一火槍…」誕生于西夏。

五十年前,宋朝庭編錄的《武經總要》記錄了五種火器的制作以及使用方法,其中也包括竹管的突火槍。

三十年前,歷史曾經記錄東京火藥房發生的一次大爆炸,據說毀去了半個城郊,這說明宋代中期,火藥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

同樣三十年前,日本歷史記錄說,他們跟宋政府簽訂了協議,每年向宋朝庭提供至少十五船的硫磺用于制作火器按照現代打撈的宋船「南海一號。」的載重量估算,十五船硫磺大約七千五百噸。而日本歷史記載,直到北宋滅亡,日本「平安朝廷。」每年都履行了合約。

[你讀啊小說網首發,請收藏!!]

在火藥發展史上,宋人是第一個把火藥大規模應用到戰場上的,而在這出小山坳里,這場注定不為人知的戰斗,卻是近代意義上的煩發火器軍隊,第一次展示出它那惡魔的獠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興宋最新章節 | 興宋全文閱讀 | 興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