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些資料︰
很多歷史資料都是百度來的,所以有些歷史事件基本都是照資料搬上來的,嘿嘿,望大家諒解……
由于寫作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有一些時間差,我會在文中另作說明,希望大家不要過于注重歷史。雖然我盡量遵照歷史在寫。
費揚古其人在康熙朝上確實有兩個人,一個是孝獻端敬皇後的弟弟,一個是內大臣費揚古,本文中引用的是內大臣費揚古,而且我查到雍正的皇後生母是宗室格格,現在那個資料找不到了,我記得是有這麼一句話……默……
費揚古相關資料如下︰
費揚古(1645—1701年),董鄂氏(又譯棟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三等伯鄂碩子,順治帝孝獻皇後弟。康熙年間大臣。孝獻端敬皇後董鄂氏雖然沒有留下一兒半女,但她卻留下一位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弟弟費揚古。
費揚古生于順治二年(1645年),比孝獻端敬皇後小6歲,在他的腦海中姐姐的印象已經非常模糊,但他卻承襲了姐姐辦事認真、為人謙和、追求完美的性格。當他的父親在順治十四年去世時,13歲的費揚古就承襲了父親在一年前因女兒被封為皇貴妃而晉升的伯爵。13歲的小伯爵懂得約束自己,在姐姐最得寵的時候,不敢有任何放縱自己的言行,而且抓緊時間學習文韜武略,為將來建功立業奠定基礎。
清世宗孝敬憲皇後,烏喇那拉氏,內大臣費揚古女。育有一子,弘暉。八歲夭。世宗為皇子,聖祖冊後為嫡福晉。雍正元年,冊為皇後。九年九月己丑,崩。時上病初愈,**親臨含斂,諸大臣諫止。上諭曰︰「皇後自垂髫之年,奉皇考命,作配朕躬。結褵以來,四十餘載,孝順恭敬,始終一致。朕調理經年,今始痊愈,若親臨喪次,觸景增悲,非攝養所宜。但皇後喪事,國家典儀雖備,而朕禮數未周。權衡輕重,如何使情文兼盡,其具議以聞。」諸大臣議,以明會典皇後喪無親臨祭奠之禮,令皇子朝夕奠,遇祭,例可遣官,乞停親奠,從之。謚孝敬皇後。及世宗崩,合葬清西陵泰陵。乾隆,嘉慶累加謚,曰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後。
佔領漠北的噶爾丹愈發不可一世,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以追擊喀爾喀各部為名,率領軍隊數十萬南下,「已進汛界」。噶爾丹「志在不小」,于是康熙決定御駕親征,開始了同噶爾丹之間的第一次戰爭。但此次親征由于康熙病倒在軍前,只得委托裕親王福全等指揮此次戰事,而費揚古就是裕親王福全麾下的一員得力將領。雙方在烏蘭布通展開激戰,噶爾丹在被擊潰後率余部渡過西拉木倫河逃回漠北。在此之後,噶爾丹依然時時越過克魯倫河,南下侵略巴顏烏闌一帶。為了防御噶爾丹,康熙任命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守歸化(今呼和浩特)。
為了解決噶爾丹對內蒙古的軍事威脅,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二月,再次御駕親征。此次親征兵分三路,東路由薩布素負責,率領數千軍隊駐守蒙古東部,防止噶爾丹向東逃竄;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費揚古是西路統帥,西路是此次征戰的主力,兵力四萬六千有余;中路由康熙親自率領,兵力約三萬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軍在四月初一從北京出發,而西路軍在三月份分別從寧夏、歸化出發,五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會師。
西路軍在行進途中因天氣惡劣影響了進度,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達使得康熙率領的中路軍獨自承受巨大的壓力,費揚古親自率領一萬四千精銳日夜兼程……而當康熙抵達克魯倫河以南時,「北岸已無一帳」,噶爾丹早已「拔營宵遁」。
費揚古(烏喇那拉氏)
生平簡介
費揚古(?-?),烏喇那拉氏(又譯烏拉納拉氏、烏拉那拉氏),步軍統領內大臣。其生有一女為雍正的嫡福晉,孝敬憲皇後。
封號
原任步軍統領內大臣,雍正元年三月追封一等公,八年九月追封一等承恩公。
而對烏喇納拉氏的描述,就官官目前查到的資料來說,都很模糊,只說是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在康熙身邊服侍,頗得康熙喜愛,而拴婚給皇四子,對起具體的年齡也不清楚,因為死時五十多歲,有說她是康熙二十年生,也有說是康熙二十一年生。官官可以說是鑽了這個空子,不過時間上有那麼幾年差異。而且,當時進宮當宮女的途徑要麼是通過選秀留下來,而沒有冊封的,要麼是上三旗的包衣。好像沒看到說烏喇納拉氏是哪年選秀的記錄,只說她是在康熙身邊服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