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親也。」
「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上下相親謂之仁。」
「溫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仁者,可以觀其愛焉。」
……
浩浩蕩蕩三千里至仁至愛清氣匯聚成一股洪流,茫茫無邊,不知其寬,彌漫天地,隨著孔子抑揚頓挫的念誦《詩經》而不斷掀起朵朵浪花,氣象萬千,裊裊不斷。
勢連天界,名號火雲;青青翠翠的喬松,龍鱗重疊;倚猗挺挺的秀竹,鳳尾交稍。丹壁上更有些分分明明的金碧影,低澗中只見那香香馥馥的瑞蓮花;洞府中鎖著那氤氤氳氳的霧靄,青巒上籠著爛爛縵縵的煙霞。
碧水跳珠,點點滴滴,從yu女盤中泄出;虹霓流彩,閃閃灼灼,自蒼龍嶺上飛斜。
真個是福地無如仙境好,火雲仙府勝玄都。
裊裊讀書聲響徹天地,遠遠望去,但見一須發皆白的老者,頭頂書卷,手持一鐵卷,搖頭晃腦,誦讀治國經綸,詩書禮儀,兵法韜略,腳踏一波清泓,渾身上下浩然正氣流露,仁愛之氣蕩滌寰宇。
水火童子手持花籃,行徑在山澗之中,不時听聞這朗朗悅耳的讀書聲,皺眉疑惑道︰「這氣息浩然正氣流露,清泓踏波,仁愛之氣蕩滌寰宇,純正清澈,中正平和,滿含耿耿忠心,為民請命之赤膽忠心,怎麼在三界之中從未听說過有這號人物?」
正搖頭晃腦,皺眉思索間,聞听九天青雲之上傳來朗朗讀書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抬頭一看,只見一鶴發童顏、白須三尺的老丈手握一鐵卷,卻是書卷氣息十足,浩然之氣流露,頭頂書卷,腳踏清波,衣袖翩飛,飄然而來。
「那老頭,你可知此處是什麼地方?此乃上古人族三皇居所,豈是你能來的地方?速速離去,莫要觸犯聖顏。」
孔子一听這脆生生的呵斥聲,停下誦讀,腳下清泓翻轉,上前雙手抱拳道︰「啟稟仙童,老夫乃人族後學末進孔仲尼,聞聖賢之書而得道,久聞人族三皇五帝之功德,今日來此,卻為瞻仰三皇容顏而來,望仙童通稟一聲。」
「呀,這練士氣修道,不外乎修煉元神,修煉肉身,修煉左道,居然有人能夠讀書而成道,真是稀奇,嘖嘖。」
水火童子嘖嘖有聲,圍繞孔子轉了幾圈,似乎想要看其有沒有三頭六臂,居然能夠讀書而證道。
孔子無奈不已,自己天賦異稟,只怕人族之中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便三皇也比不得,每日誦讀聖賢書,不曾修道,卻不想死後,竟然能夠羽化而成仙,不渡雷劫便可證道,當真是得天獨厚。
「童兒還不快快引進客人來」
一陣仙音響起,威嚴厚重,卻又不失和藹、慈祥,祥雲滾滾,瑞靄重重。
水火童兒知道乃是大老爺吩咐,不敢怠慢,繃著小臉,規規矩矩拿著拂塵,挎著竹籃帶著孔子入了火雲洞。
火雲洞雲生八處,霧起四方,挺生秀柏,屈曲蒼松。
一路走來,只見得︰芙蓉峰龍聰,紫蓋嶺巍峨。百草含香,味爐煙鶴唳;蹤上有玉虛之寶,朱陸之靈台。
舜巡禹禱,玉簡金書;樓閣飛青鸞,亭台隱紫霧。地設名山雄宇宙,天開仙境透參清;幾個桃梅花正放,滿山瑤草色皆舒。
龍潛澗底,虎伏崖前︰幽烏如訴語,馴鹿近人行。白鶴伴雲棲老檜,青鸞丹鳳向陽鳴;火雲福地真仙境,金闕仁慈治世公。
孔子不敢多留戀美景,隨著水火童子來到一處殿堂,不見雕琢,只是看著全然是一自然形成的山洞。
藤蘿掩映,僻靜無擾,一方青石安放,三位尊駕端坐其上。
孔子觀之,見三位聖人,當中一位,頂生二角,慧目光華四射,璀璨不可直視;左邊一位,披葉蓋肩,腰圍虎豹之皮,長生造化清氣在頭頂結成一株長生不老瑤草;右邊一位,身穿帝服,威嚴有度,虎目四顧。
不敢踐越階次,只得倒身拜言︰「弟子孔仲尼,德行淺薄,上天垂憐,得以身死而羽化,不渡天劫而成仙道,仰慕三皇五帝之功績,特來拜見,悉听教誨,望三位聖人不吝賜教」
孔子訴畢,但見那伏羲聖皇听後,連忙起身,上前托起孔子,稱道︰「師弟不可如此多禮啊。」
一聲師弟,讓孔子傻了眼,眼前之人乃是三皇之首,天皇伏羲,上古之時曾教化人族,功德無量,億萬人族歌頌三皇五帝之功德,如今這樣的人物竟然稱自己為師弟,卻是讓孔子心中惶恐。
「弟子當不得聖皇如此稱呼,弟子乃後學末進,怎敢與聖皇比肩,莫要折煞弟子。」
孔子急忙還禮,心中惶恐不安,頭顱低垂。
伏羲一見,面帶笑意,說道︰「你被吾師收錄門牆,自然是吾師弟。」
「弟子生前不曾拜人為師啊?」
孔子滿面疑惑,不解的望著伏羲。
伏羲見此,知曉其不知自己老師是誰,輕開金口,解惑道︰「你手中所持鐵卷,帶我太初一脈仙氣,其中包羅萬象,詩書禮儀,治國經綸,兵法謀略,浩然之氣流露,況且你腦中有吾師印記,其中有吾之一脈相傳的修道之法,難道你不知?」
孔子一听,看了看手中的鐵卷,說道︰「這手中的鐵卷乃是弟子出世之時,自天而降,落入弟子懷中,腦中藏有萬卷書,那修道之法,卻是不曾研習。」
伏羲听後,笑道︰「有此鐵卷在此,卻是證明,你乃吾太初一脈弟子,是為吾之師弟。」
孔子震驚無比,眼前之人乃是三皇之首,自己不過是人族後學末進,如今竟然成為伏羲聖皇的師弟,這讓從小飽讀聖賢書,知禮儀的孔子一時難以接受。
伏羲細看孔子,觀其渾身上下卻是浩然之氣加持周身,仁愛之氣縈繞身軀,卻是知道這師弟的身份一時讓其難以接受,勸解道︰「吾太初一脈恩師,乃是人族聖父,青辰聖人,你今被恩師收錄門牆,卻是太初一脈弟子,這是不變的。」
孔子听話,心中震驚無比,心中劇烈翻騰,五味陳雜,良久過後,嘆息一聲,對伏羲一拜︰「拜見師兄。」
伏羲听後,哈哈大笑,拉起孔子的臂膀,落座蒲團。
隨後,三位聖皇與孔子細細相談一番,心中皆震驚孔子讀書而成道,嘖嘖有聲,稀奇不已。
在火雲洞耽擱一段時日,孔子告別三皇,思及自己已經成仙證道,卻是需要開闢一道場,安身立命。
只是天庭所在不是其所喜,正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于是循著三十三天,在第十七重天宇‘元載孔升天’停下雲光。
「雖然天宇重重,高不可及,愈往上,輕靈之氣越發充盈,對于練氣士而言,可謂是洞天福地,只是我儒門一脈,不在練氣,卻是無需如此。況且此重天宇號稱‘元載孔升天’,與我之機遇頗有暗合,此乃天數,合該在此開闢道場。」
孔子肅然,朝東海一拜,朝天一拜,朝萬民一拜,敬天為民,頭頂《論語》書簡徐徐展開。
「仁者必有勇」
轟,天地震動,空間震蕩如潮。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一步踏出,天崩地裂,大地裂開,裂縫大如鴻溝,天光初現,霧靄始霽。
「夫民,神之主也」
駭人听聞,天地有感,神仙震怒,萬民振聾發聵,大陸浮現,正氣長存。
天庭威壓襲來,迫使空間不穩,開始變形。
孔子屹然不懼,九尺身高傲然挺立。丹書鐵卷巍峨放光,大氣凜然,正氣長存。
「克己復禮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砰,凌霄寶殿內昊天玉帝口吐鮮血,神情萎靡,面如金紙,越發駭人。
「匹夫,如此欺我。」
「陛下息怒,此人天命在身,我等不可小視,還需徐徐圖之。」
威嚴端莊,頭戴金簪,鳳袍加身,母儀天下,瑤池金母,天庭女主。
秀目微瞥,異彩連連,不知所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雷霆一擊,玉帝顫抖,不發一語,只是恨意未曾消減,反而火上澆油,越發熾熱。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嗯?」
玉帝疑惑,王母竊喜。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此人有大德,陛下不凡招安」
西王母眉開眼笑,勸慰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性格堅韌,內心有原則,況且是聖人弟子,不能輕舉妄動啊。」
玉帝恨道。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道場浮現,鬼斧神工,不見亭台樓閣,不顯雕欄玉砌,唯有茅屋一座,草席一張,典籍數萬,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話音剛落,山巒迭起,層層疊翠;飛瀑直流,叮咚作響。
假山座座,池塘蓮開,生氣盎然,近乎于道。
「善哉,善哉,當為‘春秋閣’」
言出法隨,茅草屋頂懸浮起一石匾,銀鉤鐵畫,正氣凜然,巍然曰︰「春秋閣」
孔子滿意地點點頭,手握書簡,頭頂丹書鐵卷,腳踏丹青而入。
先生入了草屋,席地而坐,環顧四周,聞著熟悉的書卷氣,心情舒暢。
看著外面濃濃的霧氣,毫無規章制度,聚散無依,喟然長嘆,抖一抖書簡,飛出「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十二字。
這十二個斗大字符,微光閃閃,渺小如螢火蟲,然而氣象浩然、恢弘、博大,散發著讓人心生敬畏的氣息。
圍繞‘春秋閣’一圈,布下儒門「仁陣」,護衛殿堂,傳承儒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朗朗讀書聲傳遍寰宇,浩然之氣蕩滌諸天,漫天神佛為之動容,天下萬民為之有感,天地褒獎,普天同慶,瑞靄雲光,遍布諸天。
……
不提洪荒各處仙佛被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浩大氣勢所驚動,紛紛下界傳道,欲要窺伺大道之玄機,求永生之秘法。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余年。
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
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月復饑體倦。
于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
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月復中饑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于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
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
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
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周敬王二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
周敬王四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
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
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
于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游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折,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
目睹此景,老聃嘆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
話說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尹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
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
關尹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
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
關尹道︰「老丈,聖人也務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老夫有何神聖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
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發,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听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
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
之後,關尹引老子至官舍,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聖人也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聖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願代先生傳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
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饑似渴。
卻說關尹拜老子為師,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神仙路西行,晝行夜宿,不幾日來到將軍山下。
只見此處祥雲繚繞,四季如春,溪流縱橫,魚翔淺底,百鳥爭鳴,龍飛鳳舞,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
老子抬頭望時,只見一巨石十分奇異,如有人形,豹頭環眼,鐵面虯鬢,一手執劍,一手執扇,五蝠飛舞,正氣浩然,不盡嘆到︰「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欲觀其妙,常有也」
此法微言大義,乃無上道經《道德經》。
頑石點頭,感應成精,日後吐納雲氣,吸收天地靈氣、日月精華。
……
且說老子與伊喜結草阿福泉,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講道,發現終南捷徑後清涼山講經,樓觀台煉丹,鑄南山鐵案,享南山之壽,是謂道教之祖庭,鐘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關尹修道樓觀台,乃是樓觀一脈祖師。
老子騎青牛而出函谷關,來到迦毗羅衛國,隱匿雲端,觀照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