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工農業總產值
列強數據根據史實,日本基本依據日俄戰爭前的數據稍作修訂。關于書友提出的日本甲午戰敗,經濟應該一蹶不振的問題,我要說的是,一個國家如果戰敗,只要主權沒有喪失,即使有巨額賠款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也不會被打斷。按正文第七章的解釋,日本依靠了赤城山的藏金,並且獲得了英德俄法等國扶持來牽制中國。歷史上甲午戰爭的賠款九成以上被日本用來擴充軍備,用到經濟上的很少。而台灣一直是日本的負擔,以至于乃木希典曾經提議把台灣打包賣給法國。而且,905年日本的財政收入就已經接近了甲午賠款的金額,故而本時空日本戰敗並不會導致該國經濟發展走入下坡。當然,日本二戰失敗後迅速從廢墟中崛起也證明了這一點。
關于賠款對戰敗國經濟發展的損害,以法國為例,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法國賠款52億金法郎,三年賠付完畢,這筆款子折合銀子7.2億兩,超過甲午和庚子賠款總和,而法國沒有一蹶不振,粗鋼產量70年是萬噸,93年已經達到4萬噸居世界第五。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國工商業,尤其是輕工業的發展,日本的主要出口產業生絲肯定要面臨中國的競爭,也就是日本需要新的外匯來源。
中國的G數據,歷來爭論很大。根據中國劍橋晚清史,9世紀0年代中國的GN(那個時代沒有引進外資和海外投資,基本和G相等了)大約33億兩白銀,其中農業22億兩白銀,甲午之前經濟結構變化不大。可按照美國學者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作者)的說法,中國經濟一直到95年都是世界第一。對此我是很質疑的,因為0年美國G已經達到05億美元,也差不多是00億兩白銀,到了995年已經達到5億美元。由于G數據實在不太靠譜,這里咱就不用這個了。
(二)關于政f 財政收入︰
那個時代,財政收入決定了一個國家可以拿出多少資源來發展國防和國家的基礎設施,從而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的發展速度。歷史上,20世紀初中國的財政歲入大約000萬兩白銀。這是什麼水平?大約相當于日本905年的三分之一。而且其中300萬兩自鹽稅,另有地方截留的鹽稅3000萬兩,也就是中國的真實稅收收入是很低的。
這里邊的原因很復雜,大致有幾條︰
第一,官員**,中飽s 囊,導致稅收比例看起來沒那麼高,但人民實際負擔很重;
第二,中央對地方缺乏約束力,真正收集上來的稅收佔比不高;
第三,最根本的,因為人均產值低,勞動生產率低下,導致稅負不可能很高;
第四,關稅不自主,稅制落後。
目前設定,帝國在江南首先實行廢兩改元,推行華元,甲午後在全國推廣。97年俄國首先爆發經濟危機,並向西歐蔓延(史實)後,帝國開始發行紙幣,可在指定地點兌換白銀,同時限制貴金屬出境,進行外匯管制,國家上收外匯和黃金。900年鐵四號案之後,停止華元與白銀的兌換,以政f 赤字財政,擴大投資的方式刺j 經濟,同時開始擴充軍備。政f 的寬松財政和信貸政策導致華元對內通脹,而國際銀價下跌也加劇了華元在國際上的貶值。華元貶值刺j 了中國的出口,也提高了國內的貿易壁壘,進一步刺j 了中國的工農業發展,但同時帶來較高通脹,英鎊兌華元的匯率從比5提高到比7.25。
歷史上,中國90年人均產出水平大約是日本的0%不到,在本時空,假設帝國在904年和歷史上同期日本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似。歷史上904年日本財政收入32750萬日元,折合華元大約2.32億元。考慮到帝國要發展工商業,而且帝國初建,人民的服從和愚忠未必比得上死心眼的日本人,帝國的稅收水平定在日本的七成。帝國人口大致是日本的0倍,但考慮到邊疆和異民族這樣比較棘手的因素,帝國的財政收入在904年達到4億華元,大致是日本904年史實水準的六倍,這個數據應該是合理的。當然,這個負擔水準是有些過重了,當時日本的稅負水平大約是美國和英國的兩到四倍,而人均國民收入是後者的十分之一。
905年,帝國開征特別稅,財政收入達到億華元。
但這里有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分稅問題。目前設定中央收入在政f 財政總收入的七成,地方三成,故而904年帝國中央財政收入9.億華元,905年中央財政收入2.億華元。
(三)關于工業的推演︰
()鐵路
關于帝國的工業發展,有一個道理很簡單,想致富先修路。美國能在9世紀後半段崛起,和美國的鐵路大發展是分不開的。32萬公里的鐵路線,超過第二名英帝國(包括殖民地)兩倍,這就是美國的底氣。中國的資源量,以那個時代的標準還是很豐富的,而修路本身就是對冶金,礦業,機械制造等行業的最直接的需求,以此可以形成良x ng循環。京張鐵路的築路成本大致是三萬兩銀子一公里,考慮到帝國鐵路很多是修到邊疆,同時也考慮到帝國工業發展後原材料自給,以及建國後可以充分利用滿清旗人免費勞力(十年勞役期,作為懲罰)來降低成本,暫定每公里成本在95年前平均在三萬兩白銀左右,一**五年後平均在二萬兩白銀左右。
考慮到鐵路修築從安南時代就已經起步,假設0-95年每年修築鐵路000公里,年支出三千萬華元,建國後9年開始平均每年修築3000公里,考慮通脹因素,就是年支出九千萬華元。
建國後的平均築路速度,大致上和俄國904年水平差不多。
(2)煤鋼綜合體
那個時代,德國重化工業能夠迅速崛起,無疑是依賴魯爾區和阿爾薩斯—洛林,依賴煤鋼綜合體。中國的重工業起步肯定是煤炭鋼鐵第一,而大規模的鐵路修建,造船,軍工,機械制造等產業,也都要以煤炭鋼鐵為基準。
當時鋼材最大的問題是鐵礦石含磷高,此外煤炭中也有大量的磷,鋼材中含磷會導致脆x ng高,容易斷裂。歷史上年出現了堿x ng平爐煉鋼法,可以比酸x ng平爐更好地去除磷,帝國可以借助這一新技術,迅速冶煉出更加優質的鋼材,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大家從那個時代開始又站在一個起跑線上。
中國的煤鋼綜合體,以當時情況,南方可以開發粵北鐵礦和漢冶萍,還有雲南和海南的鐵礦都可以開發,尤其是石碌鐵礦。越南鐵礦石純度高,並且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但由于雨季太長,道路條件太差,開采始終成問題,目前產量規模還是比較xi 的。
中國最主要的煤鋼儲藏還是在北方,首先是東北的鞍山地區,是中國最適宜的煤鋼綜合體所在地。雖然鐵礦石品味較低,但經過洗選後還是可以達到冶煉標準的。其次是河北,承德邯鄲一帶,再之後是內 ng,安徽馬鞍山。
法國70年粗鋼產量萬噸,904年實現20萬噸。但法國的問題是丟了阿爾薩斯—洛林這個主要的煤鋼礦帶,這東西說白了還是資源約束。當然,列強的人才,工藝,知識,經驗積累都不是後起國家能比的。
中國的優勢,一個是資源豐富,尤其是有幾個大的煤鋼礦帶,另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對煤鋼需求量大,經濟杠桿作用明顯,還有一個就是可以利用國家煉鋼技術革命的時機,迅速縮短和列強的差距。
904年帝國實現粗鋼產量0萬噸是一個奇跡,但不是不可能實現,還是那個辦法︰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鋼鐵工業所需資金,也並非龐大到不可想象。以美國鋼鐵公司前身卡內基鋼鐵,75年投資一百萬美元擴建產能,目標年產三萬噸,但到了90年,其資本額已經達到二千五百萬美元。到了摩根重組美國鋼鐵公司的時候,資本額折合一億英鎊,控制美國鋼鐵產能七成,折合人民幣就是七億華元。
鋼鐵業所需資金,鋼鐵業自我滾動發展可以解決一部分,國家利用內外債和稅收解決一部分,民間出資解決一部分。
帝國鋼鐵發展的主要階段︰
75-0年,勘探和設計,以及人才培養儲備階段;
0-90年,帝國鋼鐵工業起步,主要采用馬丁酸x ng平爐煉鋼,建設了雲南,粵北和漢冶萍三大煤鋼基地,積累了大鋼鐵工業的經驗,粗鋼產量在90年達到20萬噸。
90-95,鋼鐵工業大發展階段,粗鋼產量在在95年達到40萬噸。
95-904,帝國在北方進行重點勘探,規劃了幾大煤鋼綜合體和煤炭基地,重點建設了河北鋼鐵(冀鋼),河南鋼鐵(豫鋼)和馬鞍山鋼鐵(馬鋼),鞍山煤鐵帶因為戰爭威脅,雖已勘探和規劃完畢但尚未開發,904年鋼產量達到0萬噸。
目前帝國主要鋼鐵集團︰
皇家鋼鐵集團(皇室基金會控股,控股雲南鋼鐵,廣東鋼鐵和馬鞍山鋼鐵,參股漢冶萍),帝國制鋼(國有控股,控股漢冶萍,冀鋼),中原鋼鐵集團(國有控股,控制豫鋼)
(3)工業化資金來源
帝國的工業化資金來源主要有五個︰
-外債
後起國家,利用海外剩余資本發展經濟是最便捷的道路。歷史上,94年英國對外投資達到3億元,最大的資金接受國是美國,達到40億美元。而中國利用的所有外國資金合計只有十六億美元,低于加拿大(三十九億),阿根廷(三十一億),印度(二十一億),巴西(十九億),澳大利亞(十八億),墨西哥(十七億),南非(十七億)。
皇帝在7年通過羅斯柴爾德家族和歐洲其他猶太財團以及英國政f 掛了鉤,開始獲得猶太復國組織和英國財團的援助,尤其是兩次擊敗法軍後,英國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加大了對鎮**的援助力度。0年,皇帝建立了順化猶太自治區,進一步獲得了猶太復國組織的捐款和長期借款。
猶太復國組織在75-79年總計提供捐款三百萬英鎊,二十年期無息貸款一千萬英鎊,0-95年總計提供二十年期低息貸款五千萬英鎊,認購國債五千萬英鎊,順化安南自治區累計上繳稅收分成一千萬英鎊。
隨著歐洲對猶太人迫害的加劇,猶太復國組織開出了優惠x ng的定居條件,順化猶太自治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很多猶太人也選擇了在帝國內地定居。
904年,順化猶太自治區上繳稅收分成二百萬英鎊,另外承擔一百萬英鎊國防開支。
猶太人這部分資金主要以債務的方式進入帝國,帝國用于發鈔儲備,進口j ng密設備,j ng細化工材料和圖紙等所需的外匯儲備。
帝國政f 在發展過程中在海內外發行了大量的國債,雖然導致帝國債務水平j 增,利息成本高企,但同時促進了經濟發展。
2-南洋華僑
皇帝在鎮**早期就與南洋僑界建立了聯系,尤其和馬來亞的張氏,爪哇的李氏等家族往來密切,並在早期獲得了南洋僑界的大筆資金支持。鎮**第二次擊敗法軍,並戰勝清軍後,爪哇李氏和皇帝聯姻,更加大了支持力度。
南洋僑界的資金是皇帝起家的資本,也是皇帝可以和猶太人討價還價的底氣之一。在鎮**以至帝國的支持下,南洋華僑也加強了在南洋地區的經濟政治乃至武裝實力,開始事實上具備了與荷蘭,英國殖民當局抗衡的資本。
3—金融系統重整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滯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發達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銀行是把民間剩余資本集聚起來配置到生產環節,實現財富滾動和優化配置的重要通道。帝國在猶太人的指導下建立了近代金融體系,但同時堅持了金融自主,嚴格限制外資佔比。帝國仿效英格蘭銀行建立了中央銀行,但實行國有,統一進行發鈔和信用監管,制訂基準利率,進行外匯買賣。
帝國的商業銀行系統,以鄭氏和國有控股的銀行為骨干,對民間資金有審核地開放並進行嚴格監管。通過發達的金融信貸體系,中國民間資本得以調動,士紳有余財而缺乏工商業能力的,或資本不足的,可以通過銀行獲取固定收益,而銀行放款給工商業者獲取息差。
這樣歷史上外國銀行源源不斷從中國h u取資本的情形就不會發生,中國歷經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民間財富得以發揮作用,成為工業化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
歷史上,907年美國銀行存款總額43億美元,包括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在內的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20億美元。考慮到本時空中國的金融機構基本就是銀行,目前設定904年全國所有銀行的總資產達到一百二十億華元,其中股本金二十億華元。
目前主要的銀行包括︰
帝國銀行(中央銀行)
八大銀行︰皇家華夏銀行(皇室基金會控股),皇家工商銀行(皇室基金會控股),帝國振興銀行(國有控股),ji 通銀行(國有控股),慶余銀行(胡雪岩家族控股),華興銀行(徽商聯合出資),華商銀行(爪哇李家控股),廣東聯合銀行(廣東商人聯合出資)
良好的金融體系,提高了帝國的信用,降低了發債成本。
4-甲午戰後沒收的財產
甲午戰後,對于滿清皇室,旗人,貴戚竊據的國民財產,以及甲午戰爭中打著勤王或獨立的旗號響應滿清和日本進行顛覆活動的叛國者財產一律收入國庫。
部分不動產,如田莊,宅邸,園林等,進行了公開拍賣,所得納入國庫。
這部分財產總額估值高達二十億華元,尤其是不動產很多。此外還有大批的古玩珍寶字畫。目前每年依然會繼續進行古玩珍寶的拍賣,所得補充財政。
還有大部分田莊作為國有農場,包括榮軍農場,進行規模化農業的試驗基地。
當然,有不少滿清貴戚跑到了俄國日本,他們在外國銀行的存款也就跟著外流了。
5-自身滾動積累。
自75年開始,帝國已經開始了工業化實踐,由于帝國持續的擴張x ng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商業發展很快,皇室和國有控股產業以輕工起步,一步步完成升級,並成為重化工業和金融業主力,從5年開始,每年的資本稅前綜合回報率平均達到百分之十。這部分資金,大部分都以各種形式重新回流實體經濟。
鎮**時代,南洋總理衙 n轄區的外貿逆差在90年開始轉為順差,但隨著甲午戰爭,以及後來的大規模開發,97年再次轉為順差,但隨即遭受國際經濟危機,順差收窄,但900年實行寬松財政和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白銀貶值帶來的匯率下降,順差又開始迅速放大。順差帶來了國家基礎貨幣的增加,穩定了貨幣匯率。
-工農業剪刀差
隨著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的開發,美國中西部大開發和機械化,化f i為代表的工業化耕作方式的推動,國際農產品價格從9世紀70年代開始直線下降。在南洋總理衙 n時期,帝國在南方試行取締厘卡,減租減息,廢除農稅減輕了農民負擔,削弱了農產品價格下跌對中國的沖擊。但農產品價格的下跌,也確實降低了工業化的成本。隨著大機器工業的發展,農村手工業迅速瓦解,農民轉向采購物美價廉的機織布,各種日用品,減輕農民負擔和瓦解農村手工業帶來了對國產工業品的內需繁榮,幫助帝國完成了初步的工業積累和工業體系構建。
(4)關于技術和工業化機器設備的來源
機器是工業化之母,而機hu ng則是制造機器的機器,是工業母機,機hu ng的水準決定了機器的水準,也決定了制造業的工藝水平。
十九世紀,英國和德國先後成為主要的機器生產國,但美國後來居上。帝國早期的機器主要來自這三個國家,並且從德美兩國引入了一定的機hu ng生產能力。隨著帝國j ng英教育規模擴大並結出成果,帝國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普及,到了900年,帝國已經初步建成了雖不完整,但比較全面的工業體系。
97-90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帝國通過擴大開支,印鈔,降低利率,貨幣貶值,進一步刺j 了經濟發展,並且利用這個機會從各國廉價引入了大批機器設備和人才,機hu ng制造業開始真正起步,尤其是具備了初步的開發能力,帝國得以開發制造世界領先水準的戰列艦和巨炮。
列強對華的高端工業半成品,尖端儀器和技術圖紙的封鎖開始于903年,但目前仍有一定的空子可鑽,尤其是通過安南的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