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華 二百九十五章 紅巾軍政府

作者 ︰ 漢風雄烈

打進了南京城,之後干什麼?

稱王稱帝?!就像天平天國一樣在南京建都立國??

不,不,這念頭在梁綱腦子里才冒出一秒鐘就被他剎那間給掐滅了。他思想上有點潔癖,蛋大點的實力就稱王呼帝,這樣浮夸虛妄的事情他做不來!

如果地盤再大點,稱個元帥還可以,比如拿下了蘇南之後。再如果佔下了蘇北、安徽和浙江一部,給南京打造成一個完整的防護圈,那時候再稱王也未嘗不可,反正現在是絕對不行,梁綱他拉不下這個臉。

王邵誼提出的這個建議第一時間就被他駁了回去。

只是,梁綱雖然不稱王,但是將軍府卻是必須要建的。聯想到以後的發展,在大軍奪取北京之前,紅巾軍的政治中心將一直都放在南京。而作為梁綱的行轅所在,這里也必須有一處象征著他身份地位的建築。

現在的將軍府,就是日後的元帥府,再日後的王宮、王庭。

南京城里明朝的故宮,朱元璋建的。手下不少人都叫嚷著梁綱搬進明故宮,但梁綱卻有他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明故宮可就是南京城的滿城,朱元璋時期它自然是金碧輝煌,可是眼下卻是面目全非。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出逃,馬皇後在宮中死。朱棣即位後雖仍居于南京皇宮中,卻也同時下令以北平為行在,進行遷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後南京宮殿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權。那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的太廟更是早已被焚毀,朱由嵩雖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但也僅興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也就是滿城,在內設置了將軍及都統二衙門。到了康熙年間,普陀山廟宇大興,清廷又曾取明故宮的石料雕件以修建。到了眼下時節,早已經破爛不堪,無復往日勝景了。

況且在梁綱的計劃中,滿城可是他作為兵工廠的所在地,自己這一住進去,里面還怎樣放得下兵工廠?鑄炮、火槍、火藥三小組又該安放到何地?與住處相比,兵工廠的重要性明顯高出N個層次。

再說了,在梁綱看來這兩江總督府就是挺好的,把家按在這里也足夠了。最多是日後再進行擴建,但那也是日後要麻煩的事。

家按到了這里,紅巾軍的後軍、老營自然也要跟著進到南京,一系列的大事小事還有雜事、瑣事瞬間在梁綱面前攤開、鋪開。比如說建立行政體系,比如說安置老營的諸多家屬婦孺,比如說招兵買馬,比如說全軍大整編,這些都需要時間和梁綱的親自處理過問。

抄家檢地在南京城周邊迅速進行著。所有的官田以及逃跑或是被抄查的那些富紳官宦家族的田地全部歸為紅巾軍所有,這些田地就是梁綱安置老營和撫屬紅巾軍將士的本錢,按照數目劃分,全部發下去。

不管現在民間是如何的反應,首先拉好自己人,這才是梁綱第一要做的。

在抄家檢地的同時,梁綱手下一的書記也再次被放了出去,同之前在安陸、漢陽府做的一樣,他們也將作為一方父母官去治理紅巾軍在江南的第一片領地。

南向陽他們的進攻十分順利,大軍東去,第二天就傳來了攻克瓜州的好消息,而僅隔了又一天,揚州也落到了北路紅巾軍的手中。逃去了鎮江的浙江提督詹殿擢同樣不是南路姬延良等人的對手,鎮江守軍虛弱,只支撐了一天時間就被火槍營聯手警備營攻陷,詹殿擢再次落荒而逃,乘了定海總兵李長庚的戰船逃去了江陰。姬延良的騎兵營現在已經殺入了蘇州府,兵鋒直指吳縣。

諾大的一個江蘇和浙北,眼下除了蘇北的徐州、淮揚兩鎮兵馬外,就只剩下淮安漕運總督和南河總督的五營督標了,這全部聯合起來也才一萬三四千人。在南向陽火速襲奪了揚州之後,蘇北清兵根本不敢反襲,只得縮退到揚州北部的高郵一線防守,連通州(南通州)和海門廳都不要了。

不要通州和海門廳的不僅是清軍,梁綱也同樣是如此。雖然南向陽派出了羅進、李熙率領的獨立一營進軍到兩地,可是在發兵之前就已經告訴二人,只要大股清軍來攻,就立刻西撤入揚州。

紅巾軍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狼吞虎咽’一番吃下蘇北,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錯過了眼下這個機會,再進軍蘇北困難度就會增大無數倍。但是相比較有大江之隔的江北,梁綱還是把主要目標定到了江南。

鎮江、常州、蘇州、太倉、松江,連同已佔有的南京,五府一州(太倉州),這塊地盤將是紅巾軍第一階段的根基。然後等到全軍大整編完,梁綱會迅速組織第二次南下和第一次西征。分別奪取浙北的嘉興、湖州,和安徽的滁州、太平、寧國、池州等府地。

嘉興、湖州下面就是杭州,魁倫(閩浙總督)肯定是不願意放棄這個寶地的,所以想從杭州南下,梁綱就必須準備著打一場大戰,這個是需要足夠的底氣的。

而池州更西就是安慶,說實話安慶才是南京西側最好的一處戰略據點,紅巾軍無論是守備還是進攻,地理地勢都極為有利。可惜,對紅巾軍而言,鋒芒在背的閩浙相比較安徽更大,這第一場有組織的大戰,物資、人力必須放在南方而不是清軍據守的西側安慶。

在奪取南京之前,梁綱就想過接下去的問題,紅巾軍兵力不足,不可能全方位的展開進攻,那麼到底是擴軍之後的先整兵再進伐,還是先進伐再整兵?這個問題困擾了梁綱好幾天。

最後還是李盈盈一句無心的感嘆提醒了他︰蘇杭天堂之境,萬不要被兵禍給毀了才好啊……

李盈盈的感慨只是放在了蘇杭勝景上,是她少女時代就萌生在腦子里的詩意情懷的感嘆,梁綱想的卻是更遠。蘇南和整個浙江都是中國最繁華的地域,如果紅巾軍不加整軍就一窩蜂的殺到浙北(嘉興、湖州),怕是軍紀問題無可避免的就會擺在他的面前。殺燒搶掠,到時候不但紅巾軍的聲名被抹黑,還連帶著浙北百姓受苦受累。那民間受到的傷害都不知道要過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這些梁綱是不能容忍發生的。

所以他下定決心,先整軍再進伐。雖然因此失去了進軍的速度和突然,增加了進軍前途的難度,給了清軍反應的一點時間,可是有得就有失,這是梁綱因‘獲得’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紅巾軍向來都是一支精銳,他也不想在自己進南京的下一刻就立馬毀掉了這個榮譽!

紅巾軍的政府部門開始組建,沒有投降來的大佬,梁綱能用的只有陳明堂和幾個怕死投效的小官,以及手下的那些書記。不過這沒關系,相比較清朝的官員,紅巾軍政府官員的‘素質’就不必要那麼高了。

來自後世的梁綱,從來不認為古代官員一人挑大梁的現象是合理的現象。所以他在安陸、漢陽時期就已經開始著手改動政府官員的編制,到了現在,紅巾軍在南京正式立足開始,那就更要徹底改變。而且紅巾軍千里征程,沿途搜羅來了那麼多人才,也足夠他調度的了。畢竟,他眼下需要顧著的這是巴掌大的一畝三分地,而不是全國或是整個江南。

每一縣,設立縣政府、司法院、檢察院、武裝部各一。前者主理全縣政務,通代之前的衙門職責。後者,主理全縣法案判決,形同梁綱前世的法院。三者,對貪腐案件偵查及對公訴案件提起檢控,審查批準逮捕、決定起訴並出席法庭支持公訴等職能,也形同前世的檢察院。四者,主理全縣軍備和預備役兵員招收,職責同二十一世紀的縣武裝部一般無二。後三者都屬于各自系統的垂直管轄,不歸縣政府轄下。

說實話,梁綱對古代官員制度最有非議的一點就是判案。那一本本厚厚的律法,專業研究還不一定完全吃得透呢,當官的處理政務的同時還要進行斷案,搞弄些冤假錯案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而且也沒有一個強力監督……單靠一省幾個御史,如何當事?

到了清代,以眼下為例,一些縣衙、府衙中,與其說是知縣、知府在斷案,倒不如說是他們的刑名師爺在斷案,內幕實在是礙人眼。

梁綱手下拿的有那麼多的刑名師爺,現在就有的是本錢揮霍。每個縣安置兩個,充任司法院、檢察院的院長。再加上每個府府一級的司法院、檢察院。梁綱有信心,在拿下蘇南後迅速恢復各縣的司法穩定。

武裝部的職責就不多提了,這完全是為了招兵而設置的一個部門,當大局安定之後,這個部門是否還需要繼續保持,就到時候再說了。

剩下就是一個縣政府,縣長被分去了司法權之後,受到了檢察院監察的同時,手頭的權力依舊還要受到限制。首先,縣政府下設立有警察局、財政局、文教局、農畜局、稅務局和工商局。

看名思意,這六個局的職務都非常的明顯。

警察局就是後世的公安局,負責全縣的安定和案件偵破,相當于之前衙門里的三班衙役、巡檢司和南監大牢的結合體,受政府和法院的聯合領導。局長的地位差不多就是唐宋時候的縣尉。

財政局都是管錢袋子的,跟之前的縣倉大使一樣。不過這個財政局長不再是跟縣倉大使一樣,受縣長隨意擺布了。縣長想要用錢,每一分每一厘都要在財政局記錄的清清楚楚,留下字據。

文教局自然就是文人教育了,之前滿清官場的儒學教諭(正八品)、訓導(正九品),也就相當于是文教局的正副局長了。

農畜局,農業局和畜牧局的結合,江南重農輕畜,當然就是以農業當先了。可要是紅巾軍打到了西北,那些地方重畜輕農,這局里的重點就要隨之發生改變。總之一句話,因地制宜,看情況而定。

稅務局,更是好理解。在文書布告上,梁綱對老百姓的解釋就是——稅課大使、河泊所官(掌收漁稅)等職的綜合體,掌管全縣所有的農商課稅事物。

最後的工商局,與農畜局一樣,也是一局兩體,是工是商,還是工商並舉這都是要看各自縣里的具體情況而定。梁綱把交通築路和水利興修也全都歸到了里面,在江南富庶之地,這個局的權柄是相當大的。

其次就是,梁綱要在縣級以下鄉鎮設立鄉長、鎮長,以及村長。這是不比清朝的什麼‘圖’、‘都’,等縣級以下區域劃分名稱,那些癟嘴的稱呼在鄂西江北時期曾搞得梁綱頭疼不已。四十保二區十圖、四十三保一區三十三圖、四十六保四區九圖等等的稱呼,我看的都頭疼,之前也沒去介紹它。現在給大家說一下。清朝時期,民間自然也有鄉鎮稱呼。里面鄉的含義同現在變化不大,‘鎮’的稱呼含義變化就大了。省、府(州)、縣、鄉、保(甲、牌、圖、鎮、市、都、廂),可以說‘鎮’的口頭意義和現在的村差不多。而實際含義卻是連村都不如,因為保,是作為一個戶籍編制來論的,那同樣的含義也就可以稱‘鎮’的,稱‘圖’的,稱‘市’的,等等不一。

現在輪到他自己做主了,那就把保、甲、牌、圖、鎮、市、都、廂等稱呼全部改成村,以二十一世紀他所熟悉的那一套來,縣——鄉(鎮)——村劃分。

村長一級是當地人自己選,不歸入政府部門,鄉鎮以及主官卻是頭一次正兒八經的被納入有品節範圍內,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樣,以一個‘吏’來稱呼。做了那個芝麻大小官,再混一輩子也只能在‘吏’字上打滾,永遠稱不上‘官’。現在鄉長、鎮長卻是和二十一世紀的一樣,干得好的也可以被升到城內六局甚至是縣長的位子。

這個改動應該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官吏二字前後相連無數年,卻始終是天地之差,雲泥之別。到今天才算是第一次從根本上被出動他們之間的界線。

縣政府下屬的六個局,雖都歸于縣長轄下,可是瓜分了縣長相當一部分的權力卻是必不可免的。梁綱這樣做,並且在縣級以上的府級以及以後會出現的省級也繼續這樣施行,為的就是分權、散權。

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連新中國剛建立不久,思想那麼過硬的時期都會出現劉青山、張子善這樣的高官案件,那梁綱還有必要對官員的個人操守持報以希望嗎?

雖然能高薪養廉,但是分散他們的權力也是必須要的。

紅巾軍政府的下屬部門不會只有這六個,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還會有其他新的部門出現。甚至梁綱敢斷定,這個時間要不多久。因為,別的都不說,單是吏部職責的空缺就是一大缺陷。

只是現在紅巾軍地盤還小,還用不著鋪那麼大的攤子。

六局局長和鄉鎮主官都要比縣長低一級,法院、檢察院院長也要比縣長低半級,武裝部則是看情況而定。畢竟以現在紅巾軍的編制來定論縣級武裝部的級別,明顯是扯淡。軍政府的級別定論已經是在為以後的天下制度定調子了,可是紅巾軍自己本身卻還是很弱小,遠沒有發展到囊括天下的地步。

如此增設縣級直屬部門,加之縣級以下的鄉鎮一級主官,官員隊伍的數字自然會急劇膨脹,梁綱現在還有些拿不準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在十幾二十年後就要面對‘冗官冗費’這一令人無語且頭疼的問題?

不過他現在知道,自己這樣做,尤其是在鄉鎮一級設立有級別行政主官,絕對有利于紅巾軍在蘇南迅速站穩腳跟,建穩政權。

司法院、檢察院用刑名師爺,工商局、稅務局、財政局用錢糧師爺,警察局用軍中將士,尤其是那些原先做過捕快後投降紅巾軍的,有經驗的。文教局用秀才、舉人,這有可能的話就盡量從當地選拔,就是強行拉來按帽子也可以,只要不出人命就行。農畜局則是用師爺、文人充任,畢竟梁綱不可能直接讓縣長從各自縣里選拔老農?

他們種植經驗是豐富,可是眼楮不寬,腦子不轉,又如何做得了官?那些當局長的師爺、文人,只要還有一點機靈勁,就會知道在各自縣里征用老農來給自己干活。

總之,先設立的這六個縣局,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立刻展開行事,盡最快速度的將紅巾軍的根腳扎下蘇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盛世中華最新章節 | 盛世中華全文閱讀 | 盛世中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