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等人為顧命大臣,並囑咐要謹防杜重威,最好滅了他。
沒幾日,劉知遠就抱憾而亡。連頭連尾做了十個月皇帝。
也算不錯了,比孟昶他爹只做了不到半年皇帝就死了強上不少。
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杜重威,尸體棄于市,被踐踏而盡。
這踐踏可不是腳踩,而是一片片地割下肉來,扔給狗吃,或者放在嘴里嚼爛咽下去,如此殘忍地事情可不是劊子手和官員干的,而是汴京的老百姓。
百姓們恨透了這個龜兒子,要不是他率十萬主力投降,契丹大軍怎會攻進汴京虐殺掠奪百姓。
二月初一,立皇子劉承佑為國王、同平章事。
不久,發喪,宣遺制,周王即皇帝位,即漢隱帝。
劉知遠猜得沒錯。
晉昌節度使趙匡贊、鳳翔節度使侯益反復于漢、蜀之間。
這不,又從孟昶的懷抱月兌離出來,跑到了劉承佑的懷抱。
劉承佑和幾個顧命大臣一合計,這樣下去不是個事。
于是,派王景崇兼鳳翔巡檢使。
王景崇到了鳳翔之後,侯益尚未離府,部下勸王景崇殺侯益,王景崇猶豫未決,侯益聞訊月兌身逃去了汴梁,于朝廷之上向劉承佑極力詆毀王景崇。
王景崇在京中有耳目,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氣的當初在交接的時候沒殺到侯益。
但此時已晚,王景崇深怕劉承佑相信侯益,忐忑不安。
三月,劉承佑派供奉宮王益到鳳翔,征調當初隨王景崇西征的趙匡贊牙兵,王景崇遂恐嚇牙兵軍校趙思綰。
趙思綰本來就已經惴惴不安,被嚇之後,一到長安。便率眾奪武器佔據城池大喝一聲,某反了。
被劉知遠封為護國軍節度使李守貞,曾經與杜威率十萬晉軍一起投降契丹,如今杜重威被誅。李守貞自然心中害怕,惶惶不可終日。
趙思綰佔據長安後,想來心中還是不放心,畢竟實力相差過大,需要抱個大腿。于是,奉表獻御衣于李守貞,李守貞正害怕著,見趙思綰前來附庸,大喜,遂自稱秦王。派兵守潼關,以趙思綰為晉昌節度使。
劉承佑和幾個顧命大臣坐不住了,這新皇帝登基才兩月不到,一下子反了三個,這還了得。
于是派郭從義領兵討趙思綰;削李守貞官爵。派白文珂等討之;為防備王景崇,以保義節度使趙暉為鳳翔節度使,遷王景崇為邠州留後,但王景崇拖延不赴任,一面集鳳翔丁壯,一面又調邠州兵。
河中、鳳翔與永興三鎮相繼而叛,而且三鎮鄰接。相互支援,後漢頓時成了一團亂粥。
而這一團亂粥一直亂了近兩年,等到叛亂平息,這漢隱帝劉承佑的皇帝位置也就坐到頭了。
……。
三月二十七日。
金陵府來了一個老頭。
赫赫有名的六朝丞相,馮道。
馮道不是一個人來到金陵府的,是帶了近百人和一個車隊來的。
馮道。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此人經歷四朝(唐、晉、漢、周),侍奉了十個皇帝(唐莊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遼太宗耶律德光),就如一個不倒翁,就連契丹滅亡晉國進入汴梁時,耶律德光也任他為太傅。而契丹北返後,劉知遠依舊任他為太師。一向毀譽參半。
耶律德光稱帝後,下詔各地,令原晉國官員入朝覲見。
當時契丹軍只佔領了開封一帶,馮道所在的南陽並無危險,要投奔其他割據藩鎮也不難,以他的聲望和政治手腕,博取榮華富貴也易如反掌。
但他卻甘冒風險去開封,在復雜的形勢下減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壞。
當時的文武大臣中,一心賣國求榮,爭當兒皇帝、孫皇帝的;趁機燒殺搶掠,大發戰亂財的;對遼主唯命是從,不敢稍有作為的,比比皆是。
與他們比起來,馮道的行為自然算不上大智大勇,但似乎也不應苛求了。
當時馮道覲見耶律德光時情景甚為有趣。
耶律德光問道︰「你為什麼入朝前來覲見啊?」
馮道答道︰「老子(當時是指老東西的意思)無城無兵,怎麼敢不來?」
耶律德光繼續問道︰「你是什麼老子?」
馮道答道︰「臣是個無才無德的愚蠢白痴老東西!」
耶律德光聞言大樂,便任他為太傅。
過後又問道︰「那麼現在中原已經混亂成這個鬼樣子,老先生認為該怎麼辦啊?」
馮道答道︰「如今的中原,即使佛祖轉世都救不了了,也只有皇帝陛下才能拯救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
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使他能在暗中保護漢族士人。
契丹北撤時,他與晉室大臣被隨遷至常山,見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錢贖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後為她們尋找家人領回。
耶律德光死後,劉知遠率漢兵起來反抗契丹軍隊,驅逐了遼將麻答,馮道等到戰地慰勞士卒,軍心大振。失地收復後,馮道又選擇將帥,使軍民安定。
于是,劉知遠任馮道為太師、中書令。
可如今,馮道卻出現在了金陵府的街道上,還率領了如此數量的車隊前來。
「他究竟想做什麼?」百里無忌正問徐世銘。
徐世銘答道︰「回稟大王,馮道說要歸附大王。他所帶的車中皆是未完工的雕刻古籍,說是要獻給大王。」
百里無忌自然明白,這是所謂的見面禮吧,可他不明白的是,馮道一個後漢太傅,來歸附一個藩鎮國,他究竟想干什麼?自己封他個什麼官才合適?
這個問題自然徐世銘、孫光憲都無能為力。即使將徐、孫二人的相位給他,藩鎮國的相位哪有後漢的太傅來的榮耀。
徐世銘道︰「大王,臣以為馮道此人既然能任六朝丞相而不倒,自然有他過人之處,若大王為官位為難,臣可讓賢。」
孫光憲不同意,說道︰「大王明鑒,非臣貪戀相位,臣以為馮道此人不可取,如此阿諛奉承的小人,怎可為大楚丞相?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況且又事遼國,如此諂媚之人,大王應當逐之。」